论蒙古民间美术在内蒙古国画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06-08 03:18:43

论蒙古民间美术在内蒙古国画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改革开放后教育体系进入全新的发展轨道,国画创作在这一背景下得到快速发展,全国各地的美术力量迅速崛起,并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绘画流派。作为内蒙古地区的国画创作,只有吸收本地区各类优秀的民族艺术形式,才能走出一条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创作道路,在全国美术界占有一席之地。而创作离不开教学的人才支撑,没有对人才的培养,国画创作最终将走向后续无人的尴尬境地。当前,只有创新教学模式,把蒙古民间美术引用到国画的教学中,才能推动内蒙古地区国画教学的发展,为创作队伍培养文化基础扎实、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很多蒙古民间美术形式都在逐渐的消失,如果能把蒙古民间美术加入到国画的教学大纲当中,也是对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扬,使蒙古民间美术继承和发展的同时丰富国画教学的形式和内涵。

关键词:蒙古民间美术;国画教学;应用

我国是一个地理环境多样、地域文化丰富、多民族共同聚居的国家,很多地区的传统文化是各民族民间艺术传承和发展的结晶。内蒙古民间美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历史悠久,有着极其丰富的美术遗产。如何把蒙古民间美术这一遗产吸收到创作当中,使个体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强烈的地域特色,是内蒙古地区每一个国画创作者必须面临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地区文化交流频繁,发达地区和城市凭借资源优势,其国画创作无论在题材选取,还是材料技法的运用,似乎都要领先于内蒙古地区。内蒙古的国画创作,只有坚持民族和地域特色,才能在国画领域立于不败之地。然而,当前在内蒙古地区高校的国画教学中,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临摹古代文人山水,笔墨不能跟随时代,也不能反映地域风土人情。如果想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有一定的创新,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创作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作品,能够真正使创作源于生活,笔者以为,把蒙古民间美术融入到国画教学实践当中是一条必由之路。

一、蒙古民间美术现状

从内蒙古翁旗三星他拉、敖汉旗大洼的考古来看,内蒙古地区的文化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在茫茫草原上,长期雄踞在这一片土地上的游牧民族经过相互的兼并、融合与繁衍,约于公元7世纪,据《旧唐书・北狄传》记载,在额尔古纳河至呼伦湖一带形成了蒙古族原始部落。蒙古族传统文化也在这一民族形成的过程中融合了其他游牧民族的优秀文化,最终形成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的游牧文化。在洪荒年代,蒙古族文化以民间风俗文化的形式散落在广袤的草原大地上,其中的美术形式从民间绘画、民间剪纸、岩画、石刻、石碑、墓地石人、宗教文物、敖包到日常用品、玩具、服装刺绣、金属制品、雕刻工艺、刺绣织品、毛毡、毯子、草制品、民间图案等等,几乎体现在蒙古族人民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蒙古民间美术依附于民俗文化活动,是民俗文化的物化符号,无论是器物造型还是图案纹样,被赋予游牧民族特有的文化和审美特性。蒙古民间美术色彩朴素而鲜明,图案具有象征特性且强调均衡对称,器皿造型淳厚大方,艺术形态富有文化内涵。蒙古高原的自然环境为蒙古民间美术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内在物质基础,所有这些具有群体性质的文化,像一条蜿蜒屈曲的长河,以其脉脉清流,哺育着生生不息的蒙古民族。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蒙古族创造了悠久而独特的草原文化,蒙古民间美术是这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社会文化相互交融、相互碰撞,在深层的文化层面上,凸显出传统和现代的冲突。随着高科技时代的到来,蒙古民间美术受到现代文明的强烈冲击,很多民间美术形式都在逐渐的消退。

二、蒙古民间美术引入国画教学的必要性

蒙古民间美术是由民间群众创作的,体现了民间的风俗活动,深刻的表达了民间生活的道德观念、生活信仰和理想愿望。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尤其在新时期,其创作更多的吸收了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美术形式,使国画作品风格鲜明,形式多样。在内蒙古地区的国画教学中,只有把蒙古民间美术引入教学大纲,才能使得国画创作顺应时代潮流,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然而,到20世纪初,西方写实绘画艺术传入中国,成为各类艺术学校竞相学习的课程,特别是苏联美术教学模式的引入,几乎彻底打破了传统国画的教学方式,“与西方拉开距离”的论调已在大形势下显得苍白无力,直到今天,美术院校的国画教学基础课基本都采用素描、色彩等西方造型训练模式,这一教学方式演变过程,使我们丢失了许多包括蒙古民间美术在内的很多优秀传统美术形式以及其内在蕴含的文化传统。当前,内蒙古地区的国画教学还没有很好的把蒙古民间美术带入课堂,而蒙古民间美术文化对于国画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能被忽视的。

同时,国画可以将蒙古民间美术中具有代表性的元素以绘画的艺术形式展现给欣赏者,把蒙古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民族民间文化用中国独有的绘画形式体现出来,容易被大众欣赏者所接受。蒙古民间美术包含着广泛的文明和历史,是我们民族文化多样化的重要体现,把蒙古民间美术引入到国画的教学当中,让学生在学习国画的同时了解蒙古民间美术,从而使这一民间美术形式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三、蒙古民间美术如何植入国画教学

本世纪90年代,全国高校的国画教学模式都比较单一,基础课多为素描、色彩等技能训练。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内蒙古的国画教学的基础课在写生对象上可以多做研究,把蒙古族头饰、服饰、马鞍马具、各类生活用具搬到课堂,让学生尽可能多的了解这些民间美术样式,同时在理论课中加入蒙古族历史、蒙古民间美术知识的教学,从基础教学中嵌入并使学生最终接受这一类美术形式。在国画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要避开去大城市、去风景如画的南方这个潮流,而要引导学生在草原地区写生、采风,接触牧民,画马、牛、羊等蒙古高原的牲畜和人文地理环境。蒙古高原文化历史悠久,散落在民间的岩画、壁画、各类图案,无论在造型上,还是在色彩方面,都为我们丰富画面提供了天然的素材。经过前期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对蒙古民间美术的研究,到学生创作课程中,无论工笔、岩彩还是水墨绘画,他们将在素材积累和题材的选择上得心应手,进而创作出具有强烈地域特色和个人风格的艺术作品。蒙古民间美术是来自于民间的艺术家,其内容是具有生活化和趣味性,国画的教学加入蒙古民间美术元素,可以增加作品的丰富性和情感性,并最终加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将来学生走入创作道路打下结实基础。(作者单位:1.呼和浩特职业学院美术与传媒学院;2.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

本论文为呼和浩特职业学院校本课题阶段性成果

课题立项编号:XB201404证书编号:HZLX201408

课题名称:内蒙古地区国画专业课程改革初探

参考文献:

[1]《蒙古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田建强-《艺术百家》,2008年第3期

[2]《地方高校民族民间美术教学体系的构建》吴禾-《泰山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3]《蒙古民间美术》鲍玉祥,1983年12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上一篇:何谓实践礼学? 下一篇:济南绘本阅读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