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角度,解读学生攻击

时间:2022-06-08 02:56:32

多种角度,解读学生攻击

由于中小学生的社会成熟性不够,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往往会运用打架骂人的方式来解决彼此的冲突。这种打架与骂人行为几乎会发生在任何一个学生身上,即使是平时思想上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也可能在极度愤怒之时向某人挥起拳头。这些打架骂人现象乃是人的情绪的正常发泄,并不算问题行为。所谓攻击行为或攻击倾向,与上述谈到的打架骂人行为有根本的不同。它专门指,出于品行、习惯和非理性冲动而产生的旨在伤害他人的行为,或通过唤醒他人的恐惧而达到自己的目的的行为。据此,我们从以下角度来探求学生攻击性形成的根源。

因需求不满而产生的攻击

马斯洛把人类复杂多样的需要区分为从低到高的七大类,并把其中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称为基本需要或缺失性需要;把较高级的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称为心理需要或生长需要。学生有各种各样的需求,有物质的,有精神的。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就可能产生攻击。

由于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当外物具有较大吸引力的时候,他们中的一些人就较容易受其诱惑,进而产生攻击行为。比如别的同学带有趣的物品到学校来玩,他就心痒;别的同学带了他喜欢看的书到教室来看,他也想看看。在这类情境中,他们急切的心情往往导致行为失当,发生以强迫手段把他人之物据为己有的攻击行为。

元元是双胞胎兄弟之一。出生时母亲奶水不足,兄弟俩分别被送到外公家和爷爷家抚养。爷爷对元元呵护备至。他在家里想干嘛就干嘛,得不到满足就又哭又闹。刚上幼儿园时,他抢小朋友的玩具未果,就把小朋友摁在墙角,捶得小朋友头都肿起来了。爷爷丝毫不责怪孙子,反而说:“我的孙子能干,自己不吃亏!”

父母意识到元元不能再呆在爷爷家,很快把元元接回到自己的小家。和哥哥文文一比较,元元就显得不那么讨喜了:不讲礼貌,很少主动和家里人打招呼;不懂得谦让,看见自己喜欢的东西,别人不给,就会打别人,打不过的,就摔东西,家里总是被弄得乱七八糟……

元元的父母是普通的工薪阶层,母亲在超市打工,父亲无固定工作,家里两个男孩子上学,压力之大可想而知。能安排好两个孩子的起居,并且用自己的方式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学习,已经很不容易了。

爸爸妈妈使出了他们的教育方法:(1)榜样法。“你看,你哥哥多乖,多听话,你要向哥哥学习。”(2)比较法。“别人家的孩子也不调皮,就你这么淘气,烦死了。”(3)恐吓法。“你要是再犯错误,今天晚上就不要看电视了。”(4)惩罚法。“又打人,你找死啊!给我跪着去!”……显然这些方法并不奏效,反让元元觉得父母不爱他。

他敏感、多疑,仇视周围的同学和老师,但是又渴望别人来关爱他。而其他的学生,凭什么要对他无偿地付出,还要心甘情愿地忍受他的坏脾气呢?结果就是全班同学都惧怕他,他成了孤家寡人,没有一个朋友。

有一天,元元用抢过来的玩具枪打碎了别人的眼镜。父母生气而无奈地给别人赔礼道歉,回家后对孩子一顿臭骂。元元直接去了乡下的爷爷家,发狠说再也不住在父母家了。他每天披星戴月地坐着公交车赶到学校上课。只是,他一个字也不写,把课本撕得粉碎,课堂上不是睡觉就是插嘴,扰乱课堂。如果老师批评他,他就和老师对吵。元元成了名副其实的问题生。(江苏南京市东山小学煅蠲鞔洌

这种攻击只是一种手段,以此手段来实现一定的目标。比如人都有受尊重的需要。成绩差的学生,犯过错误的学生,他们受尊重的需求尤为强烈。一个经常被老师同学忽视的学生会突然爆发攻击,其目的仅仅是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如果此时教师“投其所好”而予以注意,那么教师的注意实际上是强化了他们的行为。教师应通过积极的关注和鼓励,发现其优点,或让其担任一些社会工作,让其有实现个人价值、表现自我的机会。

小军是小学五年级学生,其貌不扬,父母离异,学习成绩落后,体育活动也很差劲,很难在他身上发现什么过人之处。他唯一的嗜好就是欺侮别人……上课时揪一下前面女生的辫子,起立时把旁边同学的椅子拿开,别人路过身边时把脚伸出,绊倒别人,别的同学并没招惹他,也没有表示不友好。看似小军是为了伤害别人而作恶,是发自内心的“坏”,其实他这样做是有原因的。

他打架所想达到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教师的“批评”。小军自视样样不如别人,十分自卑,但他在一个地方不自卑:即欺侮弱小的同学,他只有在攻击女生或弱小同学时,才觉得自己比别人强;而教师对他的批评正好使之成为同学注目的焦点,正是大家认识其力量和“价值”的最佳时机。所以教师的批评在常规看来是惩罚,而在他本人看来正好是强化,是希望达到的行为后果。所以,每当打架过后,教师要他站起来,他总是态度很好,立即“低头认错”。而每次低头认错之后,依然会故伎重演。(江苏苏州新区实验小学旃宋篮欤

有些学生在受了老师或家长的批评后,或者遭受挫折、失败后,会把自己的脾气、怒气发泄到别的对象身上去。这种行为的源头是学生并未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或失败的原因,抑或批评和挫折使学生的安全需要受到威胁,于是便产生了迁怒型的转嫁性攻击行为。

在校就读三年级的小A,在家长、老师眼里“一直是个好孩子,学习上进、主动,成绩优秀”,可是一旦暴躁起来,就完全无法处理。一次活动课上,几个同学一起打乒乓,老师讲明规则后开始比赛,因小A自己发球失误,结果输了比赛,要换另一位同学打球。他随即暴跳如雷,将乒乓球拍扔向同学并大吼,场面甚是吓人,同学们都不知所措。老师上前劝阻,他仍然疯狂地大吼,并不断地寻找地上的小石块,想要攻击同学。老师无奈,只能抱住小A,要求同学们迅速离开。这样持续了10分钟左右,小A的情绪才稍微稳定了一些。过后他也知道自己行为很不好,表示后悔。

就像老师们说的那样,“小A一直是个好孩子”。当被问到“你在什么时候会暴躁起来”的时候,他说“和同学玩游戏……下棋输的时候……觉得讨厌生气的时候……”很明显可以看出,小A同学在遇到不合心意的事情时,在和同学相处不愉快时,在感觉受挫时,就会暴躁起来,并产生暴力攻击。(江苏苏州新区实验小学旃宋篮欤

共感能力指的是从他人的观点感知某种现象或体验他人感情的能力,心理学上称之为“移情”。这类攻击的根源主要是因为这些学生的共感能力较低。

这种攻击行为的目的是获得自己的快乐。如:某学生看到班里有个同学走路有点瘸,就故意在这位同学面前模仿他走路的姿势,并给这位同学取“金鸡独立”的绰号。某些高年级学生以逗弄低年级学生哭为乐而施以的攻击行为。这些同学往往只顾自己开心而忽视对方的感受。如果教师让他站在同学的角度“将心比心”,他可能就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程是我接手的新生班中很特别的一员――高大、帅气、好动、暴躁,入校前的军训临时分班,程就坐在我带的班的第一排,摇头晃脑,得意洋洋。第一次军训动员讲话,我就被他搅得晕头转向。两天后正式分班,走进教室宣布军训事项,让我吃惊的是程又一次被分到我的班上,还是坐第一排的位子。我知道,我和他有缘了。我的脑子里充斥着日后与程较量的场景。

八天的军训中,程处处让我感到他的存在:队列中故意挑衅,休息时用水桶做武器攻击同学。开学上课了,程的“问题”不断,上课不带课本,喜欢招惹同学,不把老师放在眼里,前面的同学不小心碰掉他的书不容别人解释道歉,拽起板凳就往人头上砸。

课间的程更加无聊,欺负弱小同学,没事找事,趴在别人背上让人背着他走,吊在铁门的门框上晃荡,电焊的门柱接连断了三次,他连女生也不放过,嬉笑或粗语伤人,一位头发发黄的女生,被他谣言成“杂种”,还鼓动其他同学起哄取笑,课间三五分钟也能引发一场不小的战争。(广西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附属中学煲笾厩伲

通过调查发现,有攻击的孩子比较喜欢看带有暴力行为的电影、电视剧。父母行为比较粗暴的家庭,孩子的攻击也较多。

心理学家班杜拉曾做过如下实验:让被试儿童观察成人对塑料大玩偶一边大声臭骂,一边拳打脚踢的场景,然后给孩子玩这些大玩偶。结果发现许多儿童模仿成人的攻击行为,对玩偶施行攻击。

在校就读六年级的小C,父母是菜市场和夜间排档的小老板,因三次转学,小C比同年级孩子大两岁。在班级里,他就像是小霸王,经常动手攻击其他同学。一次因一名男生不听他指挥,小C冲上去,一手掐住了该男生的脖子,并大声呵斥:“叫你不听,信不信我掐死你,让你死得很难看!”别的同学劝也不敢劝。于是老师打电话找家长过来一起处理这件事,小C爸爸一到校,冲进教室,问也不问,劈头盖脸地打向自己的儿子,一路打骂到办公室,孩子脸上道道被打印记,令老师不知所措。

在老师眼里,小C就像是一颗定时炸弹,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发生暴力事件。我曾多次找小C交流过:“你怎么总爱嚼口香糖呢?”“这样很酷,我看电视里的厉害人物都这样。”“你将来准备做什么呢?是不是也和爸爸妈妈一样做点小生意呢?”“我才不要呢,没出息,我要开公司,当老大。”“凭什么你能开公司呢?”“你看我们班的同学见我都怕,都听我的,谁要是不听我的,我就揍他,很威风的!”因小C的暴力攻击行为给其他同学带来了极大的不安全感,学校在征得家长同意后,将小C隔离班级一周,由专门老师进行谈话交流,但效果仍然不佳。

每天都能听到他使用一些难听粗俗不文明的语言辱骂同学。这些语言均来自父母工作的菜市场。进入四年级后,可以说每个孩子都不同程度地被他打过。进入五年级,孩子以学习为理由要求父母买手机并接通网络,从此小C将大量的时间花在网络游戏上。这阶段,小C不只欺负本班的孩子,毫不夸张地说,同年级的男生都或多或少地被他打过。进入六年级,他开始专门欺负低年级孩子,一心想做老大。(江苏苏州新区实验小学旃宋篮欤

学生有过攻击行为的经验,此种经验如未得以有效地消除,即容易形成攻击行为的“动力定型”。在新的类似的情境中,这种“动力定型”就很可能引起攻击行为。

去年八月,学校对新一届高三进行了重新分班。据内部消息透露,学校有名的张扬、张威双胞兄弟将分在我班。得知此消息我哭笑不得。推辞吧,分班的消息还未公开,领导将兄弟俩放在我班,显然是对我这个市德育学科带头人的信任。不推辞吧,要转变兄弟俩还真要费九牛二虎之力。也许,还会像我可怜的同事那样,身心俱疲。

兄弟俩初中时就在校园内玩火,找女朋友,打架。到了高中更是肆无忌惮,发展到在校内外称王称霸。多次组织人打群架,打架时还使用钢筋、铁棍、砖头之类的东西,多次将他人打得头破血流。看到谁不顺眼就要打谁,看到漂亮的女孩就要去追,看到自己心仪的女生跟其他男生说话就要报复那男孩。兄弟俩能说会道,老师找他们谈话,主动权常常掌握在他们手里。

我觉得兄弟俩之所以发展到在校内外称王称霸,有以下原因。

父亲是附近乡镇的书记,母亲是一公司的销售经理,两人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爷爷奶奶在老家种田,也没空照顾孩子。两个孩子基本属于放养长大的,从小没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父亲脾气暴躁,孩子一惹事便大声呵斥,或拳打脚踢,或棍棒相加。有时得知孩子将人家打成重伤,回家拿起板凳就砸向兄弟俩。有几次看到自家孩子受伤了,在善于表演的儿子的煽情下,竟然不问青红皂白抓住人家孩子的头就往墙上撞,激起对方家长强烈的不满。

母亲总认为自家孩子是最好的。孩子打架了,父亲训斥孩子,或打孩子,母亲便立即护孩子,说人家孩子怎么不对,自己孩子如何讲仁义、伸张正义。初二时两个孩子将同学打成重伤,父亲气得要打孩子,母亲在一旁大声喊:“小畜生,还不赶快跑,你爸要打死你们了!”两个孩子听到喊声果真在操场狂跑,父亲在后面狂追。哪个老师反映孩子的不对时她就不高兴。有一次,初中的老校长将收集到的俩孩子写给女孩的一叠情书交给他母亲,他母亲生气地说:“你这么大年纪了,怎么也搀乎在小孩里面?这么大的孩子会谈什么恋爱?”搞得老校长尴尬极了。从此学校领导和老师也懒于管教这两个孩子,也不屑于反映他们在校的不良表现了。

他们通过武力镇压住了对方,从中获得了甜头。有时,父母碍于情面,怕事情闹大,往往会息事宁人。有时会陪受伤孩子去医院看病抓药,贴医药费;有时会买衣服、营养品慰问受伤孩子。于是兄弟俩胆子越来越大。

根据社会习得性的条件反射理论,当他们第一次使用暴力时没有人阻止或反抗时,自己又得到了发泄,那么之后他们有不满时就会不假思索地用这种方式,并在生活中不断加以强化。他们习惯了称王称霸,总认为“枪杆子里出政权”,天塌下来了,有老爸老妈撑着。看谁不爽,就要对那人施暴。(江苏石庄高级中学炻窖呛欤

由于我国绝大部分学校仍是所有孩子(智力正常的与非正常的、心理健康的与不健康的等)一起学习,当心理病态的孩子出现攻击时,难以与正常孩子的攻击相区别,就使得老师可能找不到准确的应对方法。心理不健康孩子,如:“儿童多动症”患者,其行为受压抑,可能产生攻击行为;“性格孤僻”的儿童,一旦他人打破他们心灵“平静”、“孤寂”的状态,很可能会产生攻击行为;“情绪亢奋”者当亢奋的高潮来临时,可能产生攻击行为;有的弱智儿童,也常实施攻击行为。

读四年级的小D,每当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或他有疑惑时,他就会大喊大叫,经常打断别人,不管时间与场合。然而在课后,老师一对一与其交流时,他又是一个极懂礼貌,思维反应迅速的孩子;与家长一对一交流也表现良好,基本道理都很懂。但是在班级上,每当受到挫折冲击时,他就暴躁起来。

一次课堂上,小D的笔不见了,他就开始找笔,完全不顾老师正在上课。不仅如此,他趴在地上一边找还一边喊:“我的笔呢?我的笔不见了呀?”满教室找,满教室喊。老师和颜悦色地对他说:“你下课再找,先上课吧!”尽管老师和善地提醒,小D却愈发不可收拾:他开始狂躁,先是抽泣,然后大哭起来并使劲用脚踹桌子,“我要找笔呀!我的笔不见了呀!”老师无奈只能将他暂时请出教室。

就小D在课堂上插话的现象,我问他为什么要在课堂上大喊大叫?他说:“如果我等到老师叫我回答时说,我可能会忘记自己要说的话,如果努力去记住想说的话,那我就跟不上大家的讨论了。所以,有时当我喊出答案时,我的话就像有点不着边际,我自己也不清楚怎么会这样。”

通过谈话,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小D真实的内心世界,不是他不想遵守纪律,而是他缺乏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活动记忆能力”,这是一个人处理多项工作的能力。既要思考老师的提问,又要观察周围同学的情况,还得遵守课堂上的纪律要求,这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是没有问题的,但对小D来说会使得他的思维受挫,无法运转。因此,像小D这样活动记忆欠缺的孩子并非有意抵触老师、不遵守课堂纪律,而是他根本就无法高效灵活地解决多项事件,筛选出合适的方法来应对问题。

我们不难发现,他还存在着另一个显著特征。那就是小D从一个情景(笔丢了),转换到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情景(要上课)时,出现了问题。一般孩子会很明确地告诉自己,可以先上课,下课后再找笔。实际上,从心理角度上来讲,要求孩子从一个思维状态(笔没了,需要找回来)转换到另一种思维状态(上课时必须在座位上听课),一般学生都能顺利地转换过来并且选择合理的思维方式。但小D不行,因为他存在着认知转移障碍,很难从先前的思维活动中释放出来。当面对不同选择时,就有可能问题百出,如果此时受到指责与冲击,就会引发暴躁行为。

小D是较为典型的注意力涣散儿童。这类儿童难以保持注意力和作出持久的努力,在听别人说话时难以集中注意力,难以按照要求完成任务,做事无条理,说话过多,缺乏耐心,不能按照一定的次序做事,经常打断别人的谈话,或者强行插入别人的谈话等。他们以做事无条理、感情易冲动为显著特点。这些孩子对自身的情感状态知之甚少,同时他们也难以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别人造成的影响。(江苏苏州新区实验小学旃宋篮欤

上一篇:不靠谱的飞哥 下一篇:改过先幽隐,收功在细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