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期望效应对高校教学的启示

时间:2022-06-08 02:19:07

论教师期望效应对高校教学的启示

摘要:教师期望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但在实际教育情境中,常常出现阻碍学生发展的现象。本文旨在通过对教师期望效应以及高校教学特点的分析,对正确发挥教师期望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促进高校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教师期望效应;高校;教学

一、教师期望效应

教师期望效应又称教室里的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in the classroom),源于古希腊的一个神话传说。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塞普路斯岛上一位年轻的国王,他精心雕刻了一具美丽的少女像,久而久之便对雕像产生了爱恋之情,并渴望她能够获得生命。最终他感动了爱神阿芙罗狄特,赋予了少女雕像生命,使其能够和少女结为夫妇。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osenthal)将这一神话引进教育心理学领域。

1968年,罗森塔尔与雅各布森(Jacobson)对美国一所小学的学生进行了一次所谓的学习潜力测试。他们选择了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常规的心理测验,并在结束后随机抽取了一些学生,告诉该校的教师说这些学生的发展前途更大。8个月后,他们又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发现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提高的比其他学生快,而且他们在感情上显得活泼开朗,与教师的交流更多,感情也更深厚。实际上,名单上的学生都是随机抽取的,并无科学根据,这一实验表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对学生的学习、身心发展产生影响。“人们把教育者对学生的期望和热爱而导致学生行为的变化称作教室里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或者叫做教师的期望效应,也叫做罗森塔尔效应。”[1]

教师期望效应分为正效应和负效应两种。正效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热情关心和真情期望会激励自己的教育对象,造成戏剧性的教育效果;而负效应则是指学生对教师的期望所产生的反感、对抗或不予理睬的态度和行为。在现实的教育中,教师期望在带来正效应的同时也会有负效应。导致负效应产生的因素有很多,如教师对学生发展潜力的估计不足或过高、教师期望与学生的期望不一致以及教师对学生认识不足,等等。

二、高校教学与学生发展的特点

高校教学与中小学教学有很大的不同,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教学深度和广度、教学模式等方面都有其特点。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其《实施意见》,确立了基础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多样化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更注重专才和通才的结合。

相对于中小学生,高等学校的学生在身心发展上更成熟,其认知方式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已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学习风格,在学习内容的处理上更加具有主动性。在高校教学中,不再以分数来确定“优生”和“学困生”,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主动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科目,并有更多的实践机会。

中小学阶段几乎所有学生的学习科目都是相同的,学习的内容都是基础课程。而到了大学阶段,学生在学习科目上的选择更多,各个学校都开设了相应的选修课程,知识领域更加广阔。在专业的学习上,更加注重知识体系的纵横联系,对学生的要求也更严格。

由此可见,高校教学具有自主性、创造性等特点。此外,高校教学还具有开放性,教学内容贯通中西,教师、学生的交流国际化等。这些特点也使得高校教学逐渐摆脱了应试教育的弊端,使学生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大学生处于第5、第6人格发展阶段,在第5阶段,学生需要成功的解决危机形成忠诚的美德,否则就会形成不确定性或者无归属感、为人冷漠。在第6阶段,学生需要形成爱的美德,不能解决危机的人就容易形成孤立感。在大学阶段,学生的自主性增强,“思维力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进一步增强”[2],但其所要面对的挑战和危机没有消失。教师作为示范者,对学生的影响仍不容忽视。

三、影响教师期望的因素

教师期望的实现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各国学者的研究证实,在实际的教育情境里,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并不一定会发生自我应验的预言效果,因为教师期望效应的实现,既取决于教师的自身因素,也取决于学生的人格特征、原有认知能力和认知习惯、归因风格和自我意识、学习者的周围环境等因素。”[3]

1.教师方面的因素。(1)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学生观以及人才观等对学生的影响较大。每个学生都是特别的个体,具有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拥有不同的发展潜力。持积极教学理念的教师会根据学生的特点提出发展目标,并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潜力,鼓励学生发展。相反,如果教师没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则会给学生发展带来消极影响。(2)教师期望的合理性。期望效应的产生以期望的存在为前提。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期望基本上都放在学习成绩较好或者学术能力较强的学生身上,却对“学困生”抱有较少的期望,对他们的发展不提出具体要求。久而久之,成绩较差的学生就会产生放弃的心理,进而影响其人格发展。教师期望应当在一个“度”的范围内。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学生已达到的水平,并且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教师在确定对学生的期望时,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发展潜能,基于其发展而不是现有水平来提出发展目标。(3)教师期望与学生自我期望的一致性。每个学生自身的优势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期望都不同,他们会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理想等来确定自我期望,包括希望自己将获取哪些方面的知识、成为什么样的人等。教师根据自己获得的学生信息所形成的期望若能与学生的自我期望相符,则会促进学生的发展,产生正效应,相反,教师期望则会产生负效应。

2.学生方面的因素。来自学生方面的信息是形成教师期望的基础。“Braun认为学生的学习成绩、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性别、个体身体特征、家庭兄弟姐妹的状况等是影响教师期望的主要因素,其中学生的学习成绩最为重要。”[4]根据这些信息所形成的期望对学生的成就有重大的影响。

四、启示

1.树立正确的教师教育观。教师教育观念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有助于教师形成合理的教师期望,发挥教师期望的正效应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师,应当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正确认识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又要看到学生的闪光点,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

2.提出适度期望。教师期望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外部刺激。这种刺激过低则发挥不了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过高则会给学生造成压抑感,可见,教师期望应当有一定的“度”。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指明了学生存在发展的空间。教师期望的确立应考虑到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以此为基础,让学生明确的认识到经过努力自己可以达到的目标。这样的目标最富有挑战性,既高于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又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因而能够激发学生内在持久的心理动力,激励学生不断地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

3.促进教师期望与学生自我期望的整合。在现实中,教师会根据自己所获得的学生信息提出对学生的期望,学生也会根据自己的认知、能力、理想等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这两者常常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因此,教师应当设法将自己的期望传达给学生,并尽量对两者进行整合,从而确立一个适合学生发展的目标。学生的特点是多样化的,也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的,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不应该是一个点,而应该是一条线、一个面。”[5]只有不断地调整和改变,寻找适合学生发展的目标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美]戴尔·H.申克.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412.

[2]姚先本.高等教育心理学[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81.

[3]教育部人事司考试中心.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3-240.

[4]蒋艳菊,王玉杰.教师期望效应的影响因素、传递过程及启示[J].中州学刊,2010,(6):136.

[5]王文娟.对教师期望效应的反思[J].现代教育科学,2009,(1):24.

作者简介:王嫚(1987-),女,江苏海州人,东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下一篇: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