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高等职业院校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引发的思考

时间:2022-06-08 12:29:32

徐州高等职业院校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引发的思考

摘 要:本文对江苏省徐州各职业院校开展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相关联的现状,提出了在职业院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职业院校 职业技能鉴定 意见和建议

一、徐州市职业院校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的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徐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扎实做好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对符合设立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站)的职业院校,均鼓励他们按照规定的条件、标准和程序,申办成立职业技能鉴定所(站)。目前全市已有12所职业(普通)院校设立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站),聘用了考评员850多人,开考职业(工种)120多个,基本上构成了徐州职业院校职业技能鉴定的工作网络,每年鉴定人数稳步递增。但另一方面,目前各职业院校在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1.不能将技能鉴定与常规教学有机融合

第一,职业院校的常规教学和职业技能鉴定之间存在“两张皮”的问题。职业院校各专业执行的教学计划、大纲,与其对应的各职业(工种)技能鉴定标准、规范相对独立。鉴定前的培训独立于正常的教学活动之外,为考证而考证,实际技能训练效果并不好。学校教学所讲授内容不能涵盖鉴定的内容,为了达标,在技能鉴定前不得不对有关的知识再进行系统的培训,造成了教育的重复和浪费。

第二,教学活动与鉴定规范对学生应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分配比率不同,技能教学时间得不到保证。教学一般按照理论与实训教学6∶4的比例编配,而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则要求,理论知识与技能知识按照1∶1的比例编配,并侧重于技能的考核。

2.部分技能教学设备很难满足技能鉴定的需要

一是设备的型号较小,用来进行技能鉴定力不从心,二是技能教学设备台套数量少、工位少。三是技能教学材料的数量与质量不足,导致学生技能训练不能达标。

3.专业名称及课程设置很难与国家职业名称与标准相匹配

职业院校为了适应用人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专业方向和设置,这不但给学校教学带来难度,也给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带来难度。一是很难找到相对应的职业(工种)名称,即使有接近的职业(工种)名称也没有相应的职业标准或者试题库;二是部分已有的职业(工种)名称和标准或试题库,又不能与现在开设的专业相对应。

4.职业教育师资不足

有的院校从企业外聘教师来进行技能教学,但外聘教师绝大多数都是已经退休的人员,工作经验相对丰富,但缺乏教学经验。学校自己培养的技能老师,多是从理论老师转行,要轻松驾驭技能教学,还需要下一番功夫。

5.不能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培训鉴定,影响证书“含金量”

一方面,在鉴定过程中,有的职业院校不能按认证标准严格执行,存在着走过场或者“跑题”的现象。另一方面,实训的设备不能完全满足鉴定的要求。为了照顾考生考证的积极性,只能降低鉴定标准。结果是学生花了不少钱和时间,仍不能真正掌握一技之长,用人单位往往需要重新培训才能上岗,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不言而喻。

6.就业准入制度执行的偏差,影响了“考证”积极性

为了顺利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原劳动保障部要求在部分职业实行就业准入制度,求职者未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不得就业。徐州市曾在驻徐各大中专院校大力宣传,取得一定的成效,很多企业在劳动用工年检的时候也根据要求,组织职工培训和鉴定。但随后由于相关的配套措施没有跟上,导致就业准入制度成了一纸空文。毕业生找工作时发现很多用人单位并不重视资格证书,从而影响了学生考证的积极性。

二、在职业院校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建议

1.建立教学改革与职业技能鉴定相融合的教学管理制度

(1)课程体系设置要“以能力为本位”。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专业课程体系应针对专业技能方向、职业岗位和职业技术标准进行合理的构建。既要突出专业知识模块又要突出专业技能模块等,特别是该专业技能模块应涵盖所对应的该职业(工种)的工作技能要求内容。这样就能在专业设置方面将课程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逐步结合起来。

(2)按照“以能力为本位”的要求明确培养目标并融入教学活动。高度重视实训、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强调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应用。教学方法坚持“教、学、练”三者合一的原则,采用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在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应明确该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前应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具体职业名称和等级,比如专科以上的毕业生,其主干专业所对应的职业资格鉴定要基本达到国家资格三级,非主干专业可以达到国家资格四级,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2.积极推进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与多层次教学形式相结合

要结合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要求,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建立起适应提高职业技能的实践教学体系。与企业紧密合作,探索建立校内生产型实训和校外生产型实习的基地,努力改善实训实习条件,也为实施职业技能鉴定奠定基础、创造条件。 要积极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改革,按各职业(工种)流程组织教学,形成一套内部体系完整、外部关系协调的工学结合教学机制。

3.凡具备条件的院校均应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

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成立不但会进一步增强职业院校领导对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而且会给学生的技能培训与鉴定等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从而推进学校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深入开展。

4.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一是学校应从政策、待遇上鼓励教师考取相关职业的高等级资格证书,以此来促进教师职业实践能力的提高。二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努力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将实践教学的老师送到对口的企业去顶岗学习或培训提高、将合作企业技术骨干请到学校来做兼职或客座。

5.校企同台竞技,以赛促训,以训促学

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校外实习的一致性,在适当的时机举办专业技能大赛,并邀请企业青年员工同台竞技。这样不但可以加强校企合作交流,而且可以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技能与企业员工的差距,也更有利于“双证书”制度的推行。如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2011年举办了机电类技能大赛,邀请徐工集团近百名青年员工参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中某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在大赛开幕式上“凡在大赛上获得一、二等奖的学生选手,他们将全部录用”的表态,在近千名学生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三、确保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长效运转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1.建立规范的宏观统筹管理机制,治理和净化考证环境

首先人社部门对资格证书要发挥统领作用。不论是职业还是执业抑或从业证书,都应由人社部门统一管理,统一印制,统一模板。其次对现在的多头考证标准进行整合。确定每一个职业只有一个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杜绝出现标准不一、颁证部门不一且相互之间又互不承认的现象。职业标准应由政府部门牵头,由职业院校、企事业、行业协会三者联合确定。三是严格执行退出机制和考证与培训分离的机制。四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及时推出新的职业名称,及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职业标准及培训鉴定教材、题库等。

2.职业技能鉴定必须符合企业的生产和发展的需要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根基是在企业,只有得到企业的广泛认同和支持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

首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要和产业现场相结合,制度设计上更能体现能力导向,主要通过现场的能力考核去评价实际工作能力。

其次,逐步加大操作技能考核的比例,弱化对知识的教条记忆。要全面发展考试测量技术和考评技术,加强对鉴定活动的信度、效度和等值性等问题的研究,使鉴定的内容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劳动者已经具备的工作能力。

第三,要让更多的来自企业的专家、特别是一线的工作者参与到鉴定工作中来,使我们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鉴定试题和题库、考评技术方法等等更贴近企业的生产

实际。

3.开发相关职业(工种)的职业标准

目前全国共有2000多个职业(工种),已具有国家(含行业)职业标准的有1000多个,但与之相配套的培训与鉴定教材、试题库却不足一半。这就制约了“双证书”制度的全面落实。因此,人社部应分类别、分行业组织由相关职业院校参与的职业标准制定、培训鉴定教材和试题开发,然后由相关企(事)业修订,这样一定能够有力推动和促进这项工作的大发展。

4.解决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整体推动和协调发展的问题

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必须协调好与相应工作的关系,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整体工作而言,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必须充分考虑两个方面的工作关系。

一是要与就业制度改革相衔接。就业制度决定证书制度的方向,证书制度是完善就业制度的重要基础和手段。首先要保证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证书数量和等级结构能够满足就业岗位的需要;其次要保证质量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用工要求。这也是证书作为市场“通行证”的基本条件。

二是严格落实就业准入制度并与企业劳动人事制度和工资制度改革相衔接。实施就业政策的一个关键,就是要加强对企业用人规范的监察,让就业准入制度落到实处,这样才能策应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设。要实现企业对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同,还必须把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企业劳动人事管理改革有机的结合起来,引导企业建立培训、考核与使用相结合,并与待遇相联系的激励机制。

5.完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已推行了近20年,社会各界已基本接受和认可此项制度,但是要真正实现确立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目的,确保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和谐长效运转,就应该进一步加强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法律建设,进一步健全国家职业资格法律体系,制定专项国家职业资格法律,完善国家职业资格立法内容。

(作者单位:徐州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

上一篇:推进教学改革 提高车工教学水平 下一篇:浅谈六盘水南编组站的行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