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语言经济学视野下的大学英语教育

时间:2022-06-07 10:00:54

探讨语言经济学视野下的大学英语教育

语言经济学是理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其主要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语言进行研究,将语言作为变量,从语言的产生、发展以及演变的规律进行综合地分析。而且对语言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进行全面地考察。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现代大学英语教学中,必须要以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作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并且在教学活动中着重体现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以此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一、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忽略学生的多元需求。根据语言经济学的理论,英语的学习可以视为一种经济投入活动,其成本便是用来学习所花费的时间、精力以及实物方面的支出。而学习的效益则取决于学生学习之后能够有效地运用英语,并且得到相应的收获。对于学生来说,英语的学习应当是收益大于成本的活动。而在当前的英语教学中,大多使用的是听说结合的模式,一级一级的组织学生学习,而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无法做到因材施教。

2.无法实现英语学习的预期收益。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英语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的运用也不仅仅是对外合作交流中,更多的是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英语作为一项语言工具所具有的应用性也显得越来越重要。然而,在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的课程设置方面,往往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也就是说,英语课程的设置无法满足学生在英语运用方面的需求。在大多数非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只有两年的大学课程,后两年的英语课程则依靠学生自觉完成。在课程内容的设置方面也缺乏专门的口语、写作的训练,更加缺少为满足社会需求所设置的专门的训练课程。所以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很多学生不得不选择自费参加各种辅导课程,这就造成了学习成本的增加,而无法实现预期收益。

3.缺乏对英语教育资源的优化意识。针对大学教育而言,其课程的设置原则就是为了实现资源的优化,而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在教学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校都全面实行学分制度,推行学分制和选修制。学分制与课程的设置密切相关,选修制则涉及到师资结构。当前,很多大学在英语课程的设置方面都没有采取选修制的方法,原因在于学校在满足基本的教学课程已经显得十分紧张,没有过多的资源来进行选修课的设置。而问题的根源并不是师资力量的缺乏,而是没有得到合理的配置,如果在课程的设置方面能够更加倾向于实用性,更具有选择性,便可以将更多的教师资源解放出来,从而促进他们个人特长的充分发挥。

二、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1.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由于学生在升入大学之前的英语基础不尽相同,因此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也是大学新生的一个主要特点,如果能够在学生入学之后进行一次摸底考试,按照不同的成绩采用不用的编班方式,这样便能够避免所有学生齐步走的方式,能够利用这种分层次的教学手段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另外,应当将基础阶段的教学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部分,其影响着学生英语学习的成本投入,因此一般前三个学期安排必修课,而第四学期则可以按照不同的技能需求选择相应的选修课,以此来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

2.提高英语学习的预期收益。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都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知识,进行学习和训练,却忽略了语言信息和语言文化的渗透,当语言缺乏信息和文化内涵时,便只能作为一种工具,而无法成为一种真正的语言。因此,要通过促进语言内涵的丰富来促进语言应用功能的发挥。让学生在学习阶段投入到语言中的学习费用,能够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获得预期效益。外语的学习是为了能够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其不仅是口语和书面的交流,更是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交流,因此,应当考虑将英语语言学习渗透到各个专业的学习中,开设双语教学模式,形成一个浓厚的英语氛围,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也自然而然地获得提升。

3.促进教学资源的不断优化。英语教学不仅是一种语言工具的学习,更需要通过语言工具的运用实现科学文化知识的传递。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因此,英语教学不能被局限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这样只能造成教师资源的浪费,而应当为教师提供发挥潜力的空间,使他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自身储备的实践经验获得发挥的空间,利用英语教学的过程,将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积极地引人到我国高校教学中,将更加有利于英语人才的培养。所以,为了使教学资源得到持续的优化和充分利用,应当对传统的教师专业的限制进行突破,使不同专业的具有不同留学背景和科研成果的教师之间能够获得广泛的交流,通过双语教学模式的开展,促进英语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作者单位 浙江农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102班)

上一篇:浅谈低年级独立识字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浅议高中语文口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