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

时间:2022-06-07 05:48:46

【前言】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一、存款保险制度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分析 (一)存款保险制度与货币政策有效性概述 1、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 Deposit Protection),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存款人的合法权益,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依法设立一个或多个存款保险机构,为吸收...

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25X(2011)12-0059-02

摘要:为了控制商业银行贷款规模,提高资产质量,降低金融风险,中央银行2007年和2008年连续调整存贷款利息率,以求达到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的宏观调控政策效果。鉴于此,研究我国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中央银行调整利率的政策效果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结合利率政策工具的特点,研究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际效应,并对如何提高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有效性提出对策。

关键词:存款保险制度存贷款利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有效性

我国政府一直实行的是隐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并且覆盖到证券、信托等各个非银行金融领域。隐性存款保险制度是造成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增量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因“道德风险”问题而形成的不良贷款存量又必须依靠“隐性存款保险制度”本身来解决,从而政府实施这种制度的成本越来越高。

货币政策的调整实施很大程度要靠信贷规模的控制,调整利息率又是中央行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因此研究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中央行调整利息率政策对控制信贷规模,提高资产质量,降低金融风险的效果就具有重要意义。

一、存款保险制度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分析

(一)存款保险制度与货币政策有效性概述

1、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 Deposit Protection),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存款人的合法权益,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依法设立一个或多个存款保险机构,为吸收公众存款的银行提供存款保险的制度。

从理论上可将存款保险制度分为隐性存款保险和显性存款保险。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法律形式对存款保险机构的设置、存款保险的要素以及对出现风险的银行的处置等做出了明确规定。当投保银行出现经营危机或存在倒闭风险时,由存款保险机构向投保银行提供资金帮助,或存款保险机构对存款人给予赔付。隐性存款保险制度是指国家没有建立存款保险的相关法律制度,但在银行出现危机或面临倒闭时,政府会出面对有关存款人的存款提供相应的保护。

2、货币政策有效性

货币政策有效性是指中央银行运用合适的政策工具通过一定的政策传导机制实现其政策目标即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的程度,这种效应的大小可以从两个方面衡量:一是时间上的快慢;二是空间上实际效应的大小。

(二)商业银行在货币政策传导中起到关键作用

商业银行作为中介机构,是中央银行与企业、居民之间的纽带,联系着货币政策执行与社会资金活动,因此商业银行的运作对于货币政策作用的发挥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货币政策是否显现效果,关键看商业银行是否对相关货币政策做出合理反应。由于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终究是通过商业银行的运作发生作用的,所以货币政策传导的效率取决于商业银行行为及其变化。商业银行是否依照货币政策的变化方向和幅度而调整其行为方式,决定了货币政策意图是否能向实体经济传导。

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中央银行政策调整处于始端,首先对商业银行的行为方式发生作用,进而影响企业、居民资金需求程度,最后引起实体经济的变化。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可以通过图1描述。在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中,商业银行所起的作用只是中介作用,但是,这一过程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到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做出的反应的影响。

二、我国存款保险制度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一)我国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特点

存款保险制度是保障金融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国金融机构的设置,金融机构与银行的关系,以及近年来政府对我国个别地区发生的地区性银行挤兑事件的处理方式可以看出,国内的银行是由国家和中央银行作为强有力的后盾,因此我国的存款金融机构与政府之间一直存在着一种隐性的存款保护,并且几乎覆盖了所有数额的银行存款帐户,无论是剥离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还是向四大商业银行注资,都被看作是政府提供的一种变相的“存款保险服务”,国有商业银行以国家信用为后盾,存款人不必担心存款风险。

(二)我国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

1、隐性存款保险制度更易引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充足的资金来源,巨大的规模,使得四大国有或控股商业银行的负债富有弹性,并不需要为应付客户提存及补偿贷款损失等准备较多的资金,其资本成本相对于小银行要小的多,这样国家为控制银行信贷而对银行资本的相关要求,对于四大银行来说作用是很小的。在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以国家信用做担保,为获取高收益,本着高利率高收益的原则,将资金投放于一些高风险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家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

2、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引发银行资产负债集中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效果

经过20多年的金融改革,我国过去单一的、高度集中的银行管理体制已经被彻底打破,逐步形成了包括政策性银行、国有或控股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其他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协作的金融服务体系。但从总体上看,银行资产负债集中度依然很高。目前,四大国有或控股商业银行市场垄断格局和缺乏利润约束已成为影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因素。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决定了中国信贷市场实际上是一种垄断的、非完全竞争的市场。这种不对称的结构决定了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反应的相对迟缓、弹性很小,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很难通过商业银行及时有效传导到非银行公众。而这种高银行资产负债集中度,不完全竞争局面的产生与我国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分不开的。

3、隐性存款保险制度造成了风险成本的转移增加信贷控制难度

银行的风险成本是由资产的流动性成本、银行倒闭成本、政府对资本的管理以及存款保险等因素来决定的。

我国实行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没有建立明确的相关法律法规,没有建立专门存款保险机构,银行出现危机时,政府充当无偿的最后贷款人,大银行几乎很少或者根本就不用缴纳保费,由政府完全承担银行风险,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银行业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出现,银行机构可以无顾虑的放贷,追求更高的收益,国家控制信贷规模的货币政策目标也就很难实现了。

三、结论与对策建议

我国目前实行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存在严重的弊端,由其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加剧了我国银行业的不完全竞争,造成银行资产负债的过度集中,限制了商业银行在利率传导机制中作用的发挥,降低了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严重削弱了我国货币政策的效果。因此,要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货币政策的效果,个人认为应从存款保险制度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两个方面入手,具体对策有以下几点:

(一)借鉴经验尝试推行存款偿付制度

2002年日本在存款保险制度方面进行了重大的政策性调整,即处于冻结中的存款偿付制度被解禁,以实施其“存款限额保护”政策。

实行存款偿付制度的重要意义是:首先,加强了金融体系中的参加者包括存款保险机构、金融机构以及存款人的风险意识和自立意识,增强市场的调节和监管作用,形成了一种相互间的制约机制,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存款保险制度引发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其此,银行存款由“绝对安全资产”转变为“相对安全资产”,可能会增加存款人将资产转向股票、债券等直接金融资产的机会,这既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个人金融资产结构中存款比例过大的现象,又可使直接金融资金筹措的渠道得到一定的疏通和强化,有利于金融市场的完善,从而增强中央人行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

(二)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利率市场化并不意味着中央银行放弃对利率的管理,相反,中央银行不仅能够继续调控利率,还能通过对利率的控制来调控经济,只是利率控制的方式和手段必须从直接管制变为间接调控。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必须把发展和完善货币市场放在突出的地位。在完善货币市场时应坚持以同业拆借市场建设为基础,推进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推进全国统一的货币市场的形成。同时,要不断丰富货币市场工具,加强货币市场组织机制和清算系统的建设,增加交易主体,鼓励货币市场的创新行为。

利率改革不能超前于商业银行改革,对商业银行进行产权改造,解决所有者虚置的现象,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原则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的商业银行体制;对国有企业进行企业制度改革,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使其真正走向市场,为利率市场化奠定良好的基础。必须与国内金融机构建立自我约束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的改革进度配合,稳步推进利率改革,逐步放开管制利率,有商业银行根据市场利率自主决定。

参考文献:

[1]姜光磊.对建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若干思考[J].武汉金融,2007,(11)

[2]安娜.对我国实行存款保险制度的几点思考[J].金融与经济,2007,(8)

[3]陆岷峰.关于商业银行危机救助机制的若干探讨[J].海南金融,2007,(10)

[4]黄达.货币银行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刘斌.货币政策冲击识别及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1,(7)

[6]汪红驹.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7]范从来.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J].金融研究,2004,(6)

[8]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9]魏革军.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10]史建平.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上一篇:上海市社会工作机构市场化运作的可行性分析 下一篇:浅析物流配送在网络服装运营中的发展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