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城》中梦境的青少年读者接受分析

时间:2022-06-07 01:58:08

《幻城》中梦境的青少年读者接受分析

【摘 要】文章试图用精神分析的理论分析郭敬明早期的作品《幻城》,通过对作品中梦境的分析,试图探索郭敬明的创作心理及其潜意识。从作家的心理和读者心理的契合的角度出发,探讨郭敬明的作品受青少年读者欢迎的原因。

【关键词】《幻城》;精神分析;梦境;青少年;

郭敬明是中国大陆“80后”作家群体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小说《幻城》创下了中国书籍的销量奇迹,在青少年读者群中有很大的影响力。本文则试图用精神分析批评的方法来深入解读这部小说中所涉及到的各种梦境,借此分析其作品在青少年读者群体中的形成良好接受现状的原因。

在《幻城》中,梦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在作品中当星轨死在北方护法的地域的时候,给卡索留下了四个梦境。第一个梦境让其在离开北方领域的时候打开,在梦境中星轨交代了自己出生及成长的过程。第二个梦境让其在进入西方领域的时候打开,但梦中只是交代了要卡索寻找一个叫做太子的人。第三个梦境让其在西方领域没有线索前行的时候打开,最终成功找出了西方护法。而第四个梦境,却出人意料的证明了之前的所有都是星轨的一场游戏,因为第四个梦境告诉了卡索,星轨就是最强大的西方护法。在整部书中,梦境一直起着引导主人公继续前行,推动情节继续发展的作用,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想象和参与的空间。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被压抑的欲望以伪装形式出现的满足。这些欲望大都和性有关。人在清醒时往往因为这些梦和道德习俗不容而将其压抑在潜意识。当人们进入睡眠状态,这些欲望就趁前意识检查作用不严,戴起各种离奇古怪的假面具,偷偷流进意识领域,形成了比白天清醒状态下更加真实的梦。

在郭敬明的《幻城》中,梦并不是以日常生活中所具有的形式出现的(即,在人睡着以后的不清醒状态下出现)。作品中的梦成为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存在物,可以将“梦”转化为有形的,可感的“梦境”。在《幻城》中,通常是作品中的某个人物在死了以后会制作一个包含着梦的梦境给另外一个人物(通常是主人公卡索),而这个梦境所传达的信息必定比看梦人眼睛所见的真实世界更加得可靠。也就是说,在郭敬明的《幻城》中,作者对于梦的看法和弗洛伊德几乎相同,他们都认为梦是更加真实的存在。

弗洛伊德认为,梦经常戴起各种离奇古怪的假面具,他提出了梦的工作方式主要有四种,即凝缩、移置、意象化或象征化和二级加工。这四种梦的工作方式在《幻城》中均有所体现。在《幻城》中托梦者意在通过梦境告诉看梦者某些信息,但是这些信息并不是直接的描述或表现出来的,它们通常会被托梦者意象化为某些具体的形象,并且以很简洁的方式告诉看梦者。

在《幻城》中,梦境还表现出了更多层次的含义。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人的潜意识的体现,也就是说弗洛伊德将梦看作过去的事情的“回忆”,或者是当下事件的即时体现,甚至可以将梦的源头追溯到更加久远的童年时期。在郭敬明的《幻城》中,梦境不仅追溯了过去的事情,同时也是对未来的一种预示。卡索不止一次的梦到自己的弟弟樱空释告诉自己:“哥哥,我要你自由。”而这句话也为后来樱空释学习火族的魔法,抢夺王位,埋下了伏笔。

从儿童的游戏到成人的幻想,一直到郭敬明在《幻城》中塑造的梦境,毕竟发生了某种变化。白日梦者小心翼翼地在别人面前掩藏起自己的幻想,即使他把幻想告诉了我们,他这种宣露也不会给我们带来愉快。而艺术创作作为艺术家心急的吐露却能给广大的读者带来艺术和审美体验。这就回到了在文章开始的时候提到的问题,为什么郭敬明的作品销量摇摇领先。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艺术家运用艺术技巧克服了读者心中的厌恶感

郭敬明在《幻城》中为“收买”青少年读者做出了以下两方面的努力。一方面,《幻城》的情节之所以能够推进也得力于作者对于“梦境”的巧妙地运用。这是作品情节得以推进所必需的力量。《幻城》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一部成功的悬疑小说。它在每一个小的环节都会设置一个悬念,同时也为谜底的揭晓埋下了伏笔。例如,卡索前往幻雪神山寻找雪莲,必须途径东、西、南、北四大护法。这种“悬疑”模式在北方领地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这种叙述方式的好处就在于,青少年读者只有跟随着作者的脚步一步步地看下去,才能够恍然大悟,原来事情竟然是这样的。这就与接受美学的“期待视野”的概念不谋而合,即接受者由现在的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转化而来的关于艺术作品形式和内容的定向性心理结构图式。很显然郭敬明在《幻城》中塑造的世界满足了青少年读者的定向性心理结构图式以及预先的估计和期盼。

另一方面,郭敬明在《幻城》中制造的美丽梦境,也契合了大多数青少年读者的内心世界。他将读者心中压抑的欲望在作品中得到展现,读者通过阅读作品得到欲望的满足。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创作是作家心迹的吐露,却能给广大读者带来艺术和审美体验。郭敬明在《幻城》中塑造出来的完全是一个洁净的没有一丝污染的世界。这不仅表现在幻雪国终年覆盖的白雪,卡索纯白的没有一丝杂质的头发,白色的樱花。更表现在作品中人物之间纯洁无瑕的感情。作品中的人物为了自己所爱的人不惜牺牲自己。这与处在青春期的敏感青年不谋而合,他们渴望寻找一片净土,不用面对不停的考试和与家长之间的代沟,但是这片净土在现实生活不可能存在,而郭敬明却让这种期望在小说中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 [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 郭敬明.幻城[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

[3] 李守新.卡索给我的三次自由梦示――散评郭敬明的《幻城》[J].小说评论,2009(52).

[4] 马新国.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张素宵(1990- ),女,汉,河北邢台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上一篇:对克劳塞维茨作战“顶点”思想应用于现代战争... 下一篇:从《和谐拯救危机》公益访谈纪录片中看宗教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