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另一种方式阅读

时间:2022-06-07 06:36:50

用另一种方式阅读

长期以来,人们对“课程”概念的理解单一而狭隘。人们往往把课程窄化为“学科”,窄化为“教材”,甚至“教科书”。那么,课程资源也无非是一些书面的材料。对于教师来说,它就是一些教学参考、教学辅助材料,对于学生来说,它就是一些学习辅导资料习题集、习作选等。那么,课外阅读岂不就是课外书籍文本的阅读吗?这种对“课程”和“课程资源”的理解制约了人们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和开发利用,无法实现课程资源应有的教育意义,也不能落实课程资源的课程价值。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随着对课程改革日渐深入地认识,我们对课外学习资源的补充越来越重视。我们深深地知道,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对语言的认识、积累、内化、运用。而实现的主要途径则归结为阅读。明白不能让学生错过小学阶段这一阅读积累的黄金时段;明白阅读是为生命积淀的工程。可是,如果我们只按照传统意义上的课外阅读让低中段的学生大量接触深厚的书籍文本,这只能是一种理想化的设想,不可能达到我们预设的目标。所以,我们一直在探究如何让身心尚幼、自我阅读能力尚浅的学生比较容易且愉快地进入课外阅读。

一、在活动中阅读,彰显阅读的活力

我们知道,学生和学生之间互为资源,这种资源的共享,只有在交流和碰撞中才能实现。如果离开了群体相互间的活动,没有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的过程,那么,儿童文化的选择、传递和积淀就不可能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为学生开发多种阅读活动是非常必要的。从“兴趣”的角度来看,儿童在自身的文化积淀中,兴趣始终是推动儿童文化这一文化体形成的内驱力,因此,儿童文化总是表现出一种昂扬而热烈的情绪色彩,这样的情绪状态能极有利地诱发儿童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所以,丰富的阅读活动可以调动和发挥小学生对语言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阅读具有隐藏性,从而使阅读不以一种“侵略”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课余生活中,而成为游戏中的一部分,为学生主动接受甚至是渴求。一位乡村幼儿教师在无意中对儿童阅读启蒙的做法,曾经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和启发,由于乡村孩子缺乏娱乐设施,这位老师就把《三字经》全文分段编成儿歌作为孩子们跳皮筋时,和着脚底节奏吟唱的口令,日子久了,原本枯燥乏味的古典阅读泛本竟被她年幼的学生愉悦甚至有些兴奋地接受,且能倒背如流。这种阅读方式不能不说已经达到了语言教学的理想境界。我们也有老师在中秋节的时候,安排了一系列活动,目的都是为了阅读的积累。活动一:学生主持家庭中秋赏月会,邀请父母家人用不同的语言或表达方式说说中秋的月亮,可以吟诵诗词,可以即兴散文化描述,可以讲关于月或中秋的传说。活动二:分队逛食品超市,观察各种各样的月饼,听营业员介绍它们的产地及口味特点。活动三:学生月饼宴,教室的布置有三分之二必须是各种月饼的包装材料,所挂气球中藏有谜语,月饼在盘中的摆放要有花样并能解释说明。这些活动的本身不属于文字性阅读,但活动前的准备的确需要文字阅读作为基础,然而由于学生对活动乐趣的期待使得他们对这一阶段的阅读主动而愉快。

二、在“音画”中阅读,享受阅读的美妙

这里的“音画”指的是音画媒体电视、电脑及以音乐和绘画为主的艺术作品。这些事物的呈现形态有声、有色、有形甚至有动态,由于它们的可视可感性极强,可直接作用于儿童的视觉、听觉,使他们的生理器官获得愉悦的刺激,这种原始性的本能刺激使儿童难以抗拒,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投其所好”, 把音画阅读引导为低中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方式。新闻的播音稿简洁、流畅、信息量极大,如果我们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收听,无疑是一种较纯文字阅读要轻松得多的阅读方式。优秀动画片的语言充满童趣,它与低年级小学生的语言表达方式有内在的同构,但文学层面又远远高于学生的生活语言,适时地、目的性地鼓励学生收看,亦是极受欢迎的阅读。笔者曾在周末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请同学们认真收看央视少儿频道的动画片,星期一讲给老师听,把快乐与老师分享。学生欢呼雀跃,周一的复述质量超过对某些课文的复述。有的学生把这项作业写进了日记,行笔自然流畅,情真意切。现摘录片段如下:当我看完老师写在黑板上的作业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使劲揉了揉眼睛,确定看清楚了,心却又激动地“咚咚”乱跳,看看周围的同学,他们一个个眼睛发亮,咧着嘴傻笑。

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音乐、美术和文学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线条的美,色彩的美,节奏的美,韵律的美在这三种艺术中几乎不可分割地存在着,它们是彼此融合的。优秀歌曲的歌词亦属于文学范畴的精品,无疑也是学生阅读的极佳范本,自然可以纳为我们的补充阅读。笔者也以作业的形式引导积累――每周五请家长陪孩子收看“同一首歌”,并学唱其中一首自己喜欢的优秀歌曲。积累最多的孩子在一学期中可以记下十到十五首优秀歌词。另一面,中国自古便有“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之说,又称“诗是有声的画,画是无声的诗”,足见画与诗之间关系的密切。而美术作品又具有文学语言所不具备的直观表现力,所以,“读画”也可以成为我们课外阅读的辅助形式。

三、在自然中阅读,打造阅读的天地

茫茫天地,一切生命的存在都自有他存在的道理,不管他是万物之灵长,还是沧海之一粟、风中之草,是有声的还是无声的,只要是生命,他就值得别的生命群体去尊重和关注。生命与生命之间总是有无数神秘的不可分割的关联,他们总是相互依存,相互启迪,要不怎会有“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的豁达?又怎会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自勉?小草破土,花儿吐蕾,枝叶染绿,燕子衔泥的浪漫春色;天高云淡,枯叶蝶舞,丰收满园,大雁南去的怡人秋色……这一切都是大自然毫不吝啬的馈赠,我们怎可无动于衷?我们应该带着学生去享受这种无上的赐予。在春天的草地上打几个滚;穿上泳装跳进夏的火热;在清凉的秋风中看蓝天白云;在皑皑白雪中编织冬天的童话……当我们的学生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时,他们已经开始对生活进行“诗意的凝视”,在自然中阅读最本真的生命体悟,在自然中阅读最真实的生活场景,这既是对生活经验的阅读,更是对文化根源的追溯。

四、在兴趣中阅读,感受阅读的愉悦

林语堂先生曾说过,真正的读书,就是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这才不失读书之本意。而我们现在给阅读强加的内容就太多了。一篇文章,从内容到形式,我们给它进行彻头彻尾的分割,从时代背景到段落大意,到主题思想,到写作方法,这样的思维框架有时会抑制学生在思考时的独特体验。有些学者认为,一个备有报刊、杂志种类齐全的阅览室要比大量昂贵的课本有价值,在那里,学生可以阅读到真实的语言,它们大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心理,富有时代气息,能更好地激发、引导、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信息变化日益频繁的现代社会,阅读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阅读范围的狭隘往往导致思想的平庸,而思想的平庸,必会使观点平庸,甚至是没有观点,人云亦云。所以我们要给阅读教学充分自由,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过程的自由,更应该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环境的宽松,各类书刊的魅力,由教师要我阅读自然而然转化为我想要阅读,阅读使我身心愉悦,增长知识,丰富经验,从而为阅读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我们应该打破传统课外阅读的单一形式,偶尔也放下手捧巨著的紧张和庄严,在扬柳风中“等闲”一次,你会发现“万紫千红总是春”。

上一篇:浅谈语文教学板书设计 下一篇:在低年级中开展合作学习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