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旅游综合体模式的广西巴马旅游开发

时间:2022-06-07 02:04:08

基于旅游综合体模式的广西巴马旅游开发

摘 要:民族地区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急需寻找合适自身发展模式。广西巴马地区充分利用自身长寿旅游资源,走出一条旅游驱动城镇化发展的模式。但巴马旅游资源开发不合理,日益影响巴马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选择旅游综合体开发模式,是破解巴马旅游资源恶化,改善巴马县域经济质量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旅游综合体模式;巴马;旅游开发

引言:民族地区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任务。民族地区进行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主要应关注自身的区位、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等相关条件。位于广西西北部的巴马瑶族自治区,其境内山多地少,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理条件制约了其传统工业的经济发展。但巴马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养生长寿资源等,这些良好特色资源使得巴马依托旅游产业,实现旅游驱动城镇化发展。截止2013年底,巴马旅游产业发展已具一定规模,形成以巴马盘阳河5A级长寿养生景区、凤山三门海国际生态养生度假基地等为重点的旅游景区为主体,重大旅游项目为支撑的旅游体系,其经济和社会效益突出。然而,巴马世界长寿之乡在旅游知名度日益远扬的同时,环境、交通、旅游承载力逐步下降,资源不堪重负。在此背景下,构建巴马为核心,涵盖盘阳河、红水河流域6县的巴马旅游综合体对优化广西巴马养生旅游开发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一、广西巴马养生旅游开发现状及问题透视

(一)广西巴马养生旅游开发现状。广西巴马瑶族自治作为革命老区,其区位不佳,经济基础薄弱,但巴马长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借助长寿旅游资源,广西巴马县域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广西巴马有效将自然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现实优势,在旅游资源驱动城镇化发展模式中探索了有益思路。目前巴马县4A景区有巴马盘阳河景区、?巴马水晶宫景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有百魔洞、百鸟岩等,同时巴马也荣获“中国王牌旅游目的地”、“中国王牌旅游景区”等称号;2009年坡纳屯成为河池市首个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基于长寿和健康的渴望,巴马2006年全年旅游接待人数为11万人次,而截至2013年这一数字达到了263万人次,巴马旅游总收入达到了25.3亿元。休闲养生旅游兴起,推动了县域相关产业经济发展,特别是绿色长寿农产品深加工工业得到长足发展,其中形成品牌产品包括矿泉水、山茶油、香猪等,长寿食品工业目前占巴马县全部工业总产值的57.7%,同时长寿食品工业又带动特色农业的产业化,截止2012年,巴马县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旅游业、天然矿泉水制造业和长寿食品加工业实现财政收入2.15亿元,同比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08元,同比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31元,同比增长12%。总体上看,巴马养生旅游初步形成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驱动力。

(二)广西巴马养生旅游开发问题透视。(1)旅游产品开发偏离养生理念。巴马的长生旅游产品主要为“长寿观光旅游+长寿养生旅游”,观光性旅游在巴马的滞留时间为1-3天,游客以中青年为主;长寿养生旅游在巴马滞留时间为一个月至一年时间,游客以严重疾病患者和富余时间的老年游客而且这部分旅游者都聚集在盘阳河风景区,目前从游客数量井喷数量看,巴马养生旅游仍处于观光型旅游阶段,养生旅游产品的深入开发不够,过分追求游客数量的规模化,严重影响了养生旅游产品的可持续发展。巴马实际开发的旅游产品很多并不具备养生旅游的特质,例如诸如水晶宫、百魔洞、百鸟岩等诸多旅游产品,开发特征更具旅游观光性,其养生功能严重匮乏,面临着与其它旅游景区的旅游产品严重同质化竞争。(2)旅游生态破坏严重。目前巴马旅游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导致巴马旅游生态破坏的因素包括污染性企业排污行为、旅游引发的生活性排污行为、旅游者和居民不文明的污染行为。污染性企业排污对湖水污染影响最大。盘阳河上游的二条支流都收到严重工业污染。例如赐福湖附近的酒精厂、冶炼厂排出的“三废”直接排入湖中,无人监管,盘阳河上游二条支流分别收到金牙金矿、所略发电站工业用水排放污染;受土地财政影响,地方政府支持的广厦水泥公司及所有砖场的工业及生活用水,改从小盘阳河抽取,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取水。大量旅游接待产生的生活性排污行为也是巴马生态恶化的主要元凶之一。盘阳河百魔屯公寓、宾馆的生活污水,直接通过排污管伸入河岸排放到了盘阳河中。连接坡月街和百魔洞的公路长达二公里,全天来自外地的驾车自助游车辆络绎不绝,扬尘不断,空气中PM2.5飙升,同时车辆排放的尾气严重影响百魔洞口的空气。(3)旅游产业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旅游住宿设施规划不合理现象严重。目前巴马县养生旅游目的地主要集中于盘阳河沿岸的坡月、坡纳、巴盘等村落,这些村落的旅游住宿主要依靠当地村民建设,硬件、服务设施、卫生条件都比较落后而这些旅游住宿建筑杂乱无章的分布在盘阳河周边,乱建乱盖现象严重。养生旅游配套基础设施不足。巴马地区缺乏科学、完整、规范的康疗等机构,很多镇上除了乡村医疗卫生站外,专业的治疗研究机构严重匮乏。大量涌入的“候鸟人”给一些景区医疗服务带来了严峻挑战。以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甲篆乡坡月为例,整个村里本土村民不到

3000人,常住的“候鸟人”却有4000多人,简陋的医疗条件显然很难满足需求。垃圾、污水处理配套设施空缺。盘阳河沿岸各村屯的生活环境普遍较差,特别是污水排放、垃圾处理和人畜共处的生活方式影响了乡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这降低游客旅游的兴趣。 (4)旅游业与其它产业拉动机制不足。经济欠发达地区通过旅游作为产业支柱,培育地方经济增长点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机制模式,但从巴马旅游来看巴马旅游产业对GDP的促进,很大一部分依靠长寿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需求,但整体旅游驱动县域经济增长不足。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食品轻工业拉动效果不明显。虽然天然矿泉水制造和长寿食品加工业有了长足发展,但是实际品牌化发展后劲不足,以香猪为主题的系列产品系研发较少,香猪的礼品盒很精美,里面猪肉的实际功效并不明显,只能属于一次性旅游购买产品。火麻是巴马主推的一个特产,但实际上火麻在巴马种植不多,未形成规模化生产;农业产业拉动效果较弱。巴马地区明显属于农业县,通过旅游拉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是一大亮点,但巴马地区没有开发出特色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也缺乏有机农业园区的建设,难以真正通过旅游带动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民增产增收。文化产业拉动效果不足。围绕乡村旅游开展的旅游项目仅仅是观光性旅游,缺乏季节性文化产品开发,例如春游,夏季避暑,秋季漂流,民俗互动式节目等等;另外也缺乏对老年度假游客设计老年娱乐项目、健身项目、疗养项目等活动,显然这些项目往往与文化产业相关,需要进行旅游设计和策划。

二、广西巴马养生旅游综合体模式路径选择

(一)基于TOUP模式的巴马旅游开发。巴马构建成功的旅游综合体,应在功能设计进行合理规划,旅游综合体的开发,本质上围绕打造核心吸引中心、养生度假聚集中心,创新发展中心展开。

依据TOUP开发模式,巴马县城巴马镇作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等中心,比较适合打造为核心吸引中心,构建高端养生旅游聚集区,在养生旅游核心产品开发上,例如可以将县城北延伸至高速公路入口处的同贺地区定位为健康长寿服务中心;将龙洪片区的龙洪景区、赐福湖景区,定位为高端养生度假社区;将甲篆乡定位为长寿养生、民俗休闲娱乐的养生度假基地。根据TOUP模式通过创造多个独特核心吸引物,一方面减轻甲篆乡养生旅游目的地生态承载压力,另一方面,实现了县域养生旅游经济的均衡发展。

创造延伸发展中心,指在泛旅游时展旅游驱动相关产业发展,依据巴马县的资源特征,农业、食品加工业、文化产业应围绕旅游业进行跨界融合,形成旅游业拉动其它产业,其它产业促进旅游业更好的发展良性机制。

在农业产业方面,燕洞、所略等乡镇应定位为特色休闲观光农业区,将有机生态农业融入到巴马整体休闲养生旅游经济中;这些地区可以根据自身资源开发观光农业,包括观光型农业、农家乐;建立农产品示范园,扩大龙骨花基地、糖蔗基地、火麻基地、油茶基地、香猪基地的规模,依靠成熟乡村旅游拉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在食品加工业方面,那社等乡镇应定位为特色矿泉水与养生食品加工区,大力发展矿泉水以及特色农产品的加工,鼓励民营企业大力发展特色长寿食品深加工企业,同时构建养生制造为核心吸引物的长寿食品工业旅游。在文化产业方面,鼓励文化企业落根巴马,深入挖掘养生文化,开发文化旅游产品,例如:巴马可以利用其世界长寿之乡的国际地位,开设国际长寿养生论坛,大力发展会议产业;同时围绕民族文化,结合巴马旅游特色设计文艺节目与各大媒体合作,推进自身文化产品输出。

(二)基于GEDM模式的巴马乡村旅游开发。全域体验式开发模式(简称GEDM模式)主要针对TOUP模式仅仅偏向迎合旅游消费者感官愉悦的需求,忽略旅游者深层次自我实现最高需求,全域体验式开发模式提倡满足旅游者个性体验通过游客人生价值的改变。全域旅游综合体模式强调对旅游相关产业链进行优化,适合民族乡村旅游开发,实现人与自然的有效核心,从内生角度降低对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破坏。

巴马长寿村落主要分布在甲篆乡、巴盘村,长寿生态环境更多受到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不文明行为损害。对于这些乡村地区应改变传统开发-破坏-修复的旅游发展模式,首先应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环保设施建设,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引入农家乐,特色观光农业,引导旅游者参与到乡村农村生产生活,减少生态破坏行为,同时让乡村民族社区居民也能享受生态旅游资源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其次,政府鼓励“候鸟人”旅游者成立民间非正式组织,引导旅游者正确认识自然,与自然平等和谐相处、尊重民风民俗,使自身的生活方式得到深层次改变。例如:2012年巴马 “候鸟人”成立“蓝色纽带”之家,组织的活动包括募捐、环保、互助。其具体活动包括举行集体游泳、游泳知识讲座、集体登山徒步、到山区瑶寨扶贫、清理垃圾等行动,这有效规范“候鸟人”的旅游行为。同时政府鼓励候鸟人参与巴马乡村生态环境治理,许多候鸟人经济基础雄厚,出于自身养生需要,愿意为乡村地区创建环保公司、急救站,修建游泳池等,因此政府应积极引导这些“候鸟人”带头人自己建设环保、娱乐、饮食、宗教宣传养生场所,避免无序居住对生态的破坏。

全域旅游综合体模式强调全员参与,一方面使民族乡村居民生产生活不受破坏的同时又提供了丰富的旅游内容,以较小的成本解决了民族乡村地区经济发展,最大程度保护生态,同时,让旅游者通过角色转换,正确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促进了游客和居民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 赵弘中.打造高品质的湖滨南山路国际旅游综合体[J]. 杭州通讯(生活品质版).2009(4).

[2] 吴必虎.泛旅游需要更完善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支持[J]. 旅游学刊.2012(03).

[3] 杨振之. 度假旅游发展与区域旅游业的转型升级――第十五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度假旅游论坛综述[J]. 旅游学刊.2010(12).

[4] 张文磊,刘奥东,周忠发.“TG 聚合模式”――西部民族区域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选择[J].社会科学家,2012,(11).

作者简介:鲍洪杰(1980- ),男,汉族,湖北荆州人,西北民族大学讲师,博士生;研究方向:企业管理,财务管理。

上一篇:关于防雾霾、保环境,维护吉林市旅游形象的几点... 下一篇:浅议室内设计绿色节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