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小学语文课堂 培养创新能力

时间:2022-06-07 01:34:26

优化小学语文课堂 培养创新能力

【摘要】 怎样才能优化小学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激发创新意识,使学生想于创造;培养创新精神,使学生敢于创造;体会创新乐趣,使学生乐于创造。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培养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2(b)-0171-01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是根据学科性质、语言特点、凭借教材和其他教学媒体,在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开掘学生创新潜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只有积极挖掘,通过训练,才能培养学生掌握并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促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从而实现教学目的与归宿的统一和学生独立探索与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不断完善自我,适应社会的能力。

1 激发创新意识,使学生想于创造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创意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创新动机,从而充分发挥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热情。

笔者认为,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常常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发生疑问,从而产生好奇心理,这正是创新的萌芽。教学中笔者经常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激疑引思: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这句话中为什么用这个词?换成另一词好不好?为什么?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教无疑,到这里方为长进。”笔者在看似无疑处设法激起学生的疑问,从而引发学生的创造意识。笔者对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加以关注和爱护并给以巧妙的引导或解答。有时以疑释疑,向学生提出诱导性的反问,使学生通过思考解开疑团;有时点拨要点,让学生独立思考;有时将疑问交给学生,让学生讨论、辨析。

苏霍姆林斯基曾言:儿童学生愿望的源泉是思维智力上感受和情感色彩,儿童的思维是同他的感受和情感分不开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最重要的还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空间,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大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正是素质教育中指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新课标》所说的在阅读中“注重情感体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等要求。要彻底打破师道新尊严和师命难违的旧观念框框,让学生在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中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产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2 培养创新精神,使学生敢于创造

要想发展就得创新,创新是教课改的焦点和核心所在,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也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基石。语文课的基础性、工具性,决定了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现在的学生可以说他们思维活跃,接受事物快,针对这些特点,教师要适时地加以引导,让他们以丰富多彩的思维去创造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比如在教学《桃花心木》一文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新型的家庭教育方法。学习《蚂蚁爬墙》的短文后,笔者又引发学生思考:蚂蚁爬墙,爬了一段掉了下来,接着再爬,然后又掉了下来,这样反复,仍然爬墙不止,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吗?这些问题紧密联系着他们的生活实际,还有对传统观念的反思,具有思维创新性。另外,在语文课堂上,还应经常给孩子插上理想的翅膀,让他们穿越时空,飞到主人公身边去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享受祖国的大好河山的壮丽雄伟。同时还要多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想象人物命运与内心世界,使之与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敢于创新。

3 体会创新乐趣,使学生乐于创造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能体现各自不同的美。如何把每篇文章以不同的方式把各自最美的一面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美,进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感受、审美能力以及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呢?

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以境动人,以景感人、以情感人,情境交融,使学生如闻其声。如在教学《绿色千岛湖》这课时,笔者打破语文一段一段讲读法,从课文最后一句话讲起:“这不是自然与人类创造的又一绿色奇迹吗?”这是一个什么句式?意思是什么?绿色奇迹是什么意思?这指什么?引发学生去从课文中找答案。然后笔者根据课文特点,采用制作连环画的方法,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抓住千岛湖山青、水绿、岛翠的特点画成一幅幅色彩鲜艳的图画,再把相应的文字介绍端端正正地写在画的下方,最后装订成一本连环画,再分小组读读、讲讲、评评、比比。新颖的学习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强调了实践活动,强调了学生间的互动,学生乐学乐做,兴趣深厚。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经历了从语言到画面再到语言的过程中,自主性得到充分体现。全班几十本各不相同的连环画不仅是学生自己理解、感悟、运用语言文字的成果,更是他们创造性思维的成果。总之,语文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双重性,即它的交际工具性和文化载体性。文化是底蕴、是基础,只有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语文才能走上一条康庄大道,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有多元化创新意识的人才,适应新世纪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小学教育改革主旋律的今天,我们只有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乐于奉献、勤于学习,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就一定能使自己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花更红,果更硕。

上一篇:略谈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课堂教学整合 下一篇:浅谈初中化学学习情境的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