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型农民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时间:2022-06-06 09:18:12

培育新型农民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摘要: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快慢,决定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新农村的建设需要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具有开拓精神、创新思维的新型农民队伍。通过打造一支思想开放,具有创新意识、学习探索意识,市场经济意识、法律意识的新型农民队伍,作为发展农业的主体力量,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新型农民培育农村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431-01

目前,我国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着粮食需求增大,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土地、水等农业生产资源约束的巨大压力和挑战。发展农业不能脱离客观资源条件,但又必须突破资源的约束,这就要求国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切实将农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农村经济依托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而农业产业化需要新型农民来完成。

一、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具有创新意识的农民在实行家庭土地承包的同时,进入了耕种科学化、机械化,农闲时间有开拓精神的剩余劳动力通过培训或自学加入市场经济活动行列。他们率先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有的成为各行业的技术能手和骨干,有的从事管理工作,逐步走上管理岗位,发展成为农民企业家,成为农村经济改革发展的先行军,成为家乡民众发展致富的榜样。但是,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总体文化水平低,以小学初中水平为主。2010年,我国农村劳动力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占农村劳动力人口的76.8%,高中程度为12.1%,中专及大专大学程度仅占5.3%。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青壮年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实用人才“非农化”发展,农村“能人”大量外流。传统农民文化素质低、经验型思维、因循守旧、没有积极地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跟不上现代农业的发展,而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才乐于转变观念,高瞻远瞩,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积极投身到农业产业化中来,才能严格执行农产品生产操作

二、培育新型农民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目前的农民培训体制机制不能够满足新型农民培育的需要。一是培训内容不能够满足现代农业的科技化、产业化、规模化及市场化的需求;二是部分培训老师或缺乏实践经验,或知识结构老化;三是政府各级部门存在一种被动的、应付式地实施新型农民培育工程,效率有待提高,培训监督机制缺乏。

(二)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弱质化严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青壮年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实用人才“非农化”发展,农村“能人”大量外流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弱质化严重,当前农业劳动力素质呈结构性下降。乡村留守从事农业的这些人大多数是老年的,身体条件差的、思想意识保守的。

(三)农业经营规模偏小,经济效益低下。中国目前的农地经营规模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处于较低水平,中国目前人均耕地面积大约只有0.1公顷,农村户均经营规模不足0.33公顷,中国的农业生产规模远低于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几百至上千公顷)。小规模的农业生产阻碍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因而导致农民经济效益相对低下,大量年轻人不愿从事农业。

三、加快培育新型农民的对策

(一)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一是以产业发展为依托,大力开展农民的专业技能培训。通过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一系列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和培训,加强对农民进行包括现代农业知识、法律知识、市场营销知识在内的各种知识的学习培训。二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重点,大力推进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转变重学历轻技能的落后观念,进一步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充分调动企业、民间资本的积极性,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形成多元化的办学格局。三是以就业为导向,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在专业设置上要以学员就业为导向,在师资培训上要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并逐步建立完善以县、乡、村三级农村劳动力培训档案,使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规范化制度化。四是以转移农民为出发点,加强引导性培训。加强对农民工开展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的知识培训。

(二)从农村以外引进人才,从中“发展”新型农民。培养新型农民,除了要全面提高现有农村劳动者素质,更需要从农村以外引进人才,并从中“发展”新型农民。除了把广大农户培养成为现代农业经营者、积极发展种养专业大户等经营主体外,还要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支持乡土人才创办现代农业企业,支持工商企业、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到农村创办现代农业企业。

(三)培养新型农民需要营造良好环境。一是政策环境。各级各部门要将新型农民培养纳入现代农业建设整体规划,明确工作思路、目标任务、重点环节和政策措施。根据中央关于城乡发展“两个趋势”的正确判断,努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格局,结合实际,出台惠农、支农、育农的政策措施;增加投入,加大对新型农民各类培训工程、项目的实施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农民教育培训多元化投入机制。二是法制环境。加强普法教育,着力提高广大农民的法制观念,让农民群众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同时,加强监督,确保与农民利益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三是舆论环境。培养新型农民任务十分艰巨,需要全社会来关心支持。要充分发挥新闻舆论阵地的作用,通过广泛的宣传,让全社会都认识到新型农民是建设现代农业的主体力量,真正形成重视、培养、支持新型农民的共识。(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快土地使用权的有偿流转力度,政府要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使更多的土地集中于大户,扩大经营规模,也有助于杜绝农村土地抛荒等现象。土地集中连片,农业机械可以有效使用,节省大量劳力成本,农业生产效率也可以大大提高,农民收入增加比较效益有了,自然能吸引更多的年轻农民从事农业生产。

参考文献:

《农村经济发展与经营管理丛书》、《新型农民开发与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民与农民工的教育培训》

上一篇:保定望都县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初探 下一篇:关于武威市工业强市战略的思考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