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武威市工业强市战略的思考与建议

时间:2022-06-03 11:01:55

关于武威市工业强市战略的思考与建议

摘要:我市在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引项目、找矿藏、建园区、上规模、创品牌、增效益,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围绕培育5个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建设5个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产业园区、打造10个百亿级产业链,培育壮大农产品精深加工、汽车装备进出、建材工业、特色化工、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业,加快构建新型工业体系。报告首次将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摆在经济发展首位,可以说,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是我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转型跨越的必由之路。就如何进一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武夷市;工业;工业强市战略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419-01

一、我市目前工业现状

经过几届市委、市政府的积极努力,目前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总体形势很好:工业总量持续增长,2013年,武威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19.43亿元,增长18.3%,列全省第2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8.24亿元,增长17%,列全省第3位;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61.74亿元,增长32.15%。近几年都是以两位数的百分比增长;运行质量不断提升,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值也在不断提高;产业发展特色鲜明,农产品精深加工、“液体经济”、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建材工业、特色化工、汽车装备进出等支柱产业蓬勃发展;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尤其是2013年,武威市被命名为全国惟一一家“中国葡萄酒城”和武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的建成,后发优势明显。但是,受到我市建市时间短、传统农业一直占据主导产业、工业基础薄弱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市工业总量仍偏小、工业结构还不是很优,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仍不够快,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仍比较突出,尤其是拔尖技术人才匮乏致使许多中小企业创新驱动力不强,这些都不利于我市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

二、我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政策建议

1.科学合理优化布局,做好园区整体规划。结合我市区位、交通、自然风光等优势,挖掘已有潜力,用好用足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在进一步发展壮大现有产业的同时,积极围绕农产品精深加工、“液体经济”、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建材工业、特色化工、汽车装备进出六大支柱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高起点布局。科学做好园区产业定位,进行高端规划设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在支持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的同时,通过实施必要的行业准入、技术标准、差别电价、土地、信贷等手段,限制、淘汰技术含量低、经济效益差、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为优势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产业集群发展。在园区整体规划后,本着优化布局、完善功能、提高水平、增强承载力的原则,大力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依托项目建设,宁缺毋滥,提升园区“硬环境”。在大力气整治园区“硬环境”的同时,加强产业集群发展,围绕我市六大主导产业,逐步形成“主业突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错位竞争”的园区发展格局。解决区内企业产业配套问题,引进发展配套项目,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形成区内区外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3.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助推企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使园区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聚集区,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优先培育和重点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努力提高企业转型升级的主动性,挖掘自身潜力;按照专业化、特色化、集群化的思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使之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着力建设绿色工业体系,加快推进节能减排、防治污染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做强先进制造业高端环节,跨区域延伸产业链条,由此体现园区的政策优势和科技特色。

4.招商引资兼顾引智,项目包装做大做强。招商引资是园区建设的生命线,随着外来投资的不断增多,土地资源的稀缺性越来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招商选资非常重要。在招商思路上,既要多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有实力、符合产业规划的大企业来投资兴业,又要把重点放在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产业带动效益好的企业上;同时,还要在项目包装上下工夫,充分挖掘园区的优势和特色,做好包装与推介工作,不断提高园区在省内外的知名度和公认度。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还要在大力培养人才上下工夫,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和促进人才培养的政策措施,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形成优势产业人才高地,等于进一步优化了园区的软环境,为园区发展良性循环奠定扎实的基层。

5.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坚持创新驱动,增强竞争实力。政府通过建立以财政支助、税收减免、信用担保、政府采购、会计处理、融资机制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政策,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变扶持单一企业为扶持产业发展、扶持具体项目为扶持产业平台建设;继续加强对企业技术改造的财政政策支持,引导企业加大技改资金投入,通过更多、更好的技术改造项目,把发展的着力点更多地放在依靠技术进步上,提升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档次,增强竞争力;以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以资源为纽带延伸产业链和产品链循环为重点,在三个层面上发展循环经济:在企业层面打造循环型企业群,在区域层面打造循环型区域或城市,在社会层面打造循环型社会。积极支持和鼓励发展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产业,加快改造、限制高耗能产业,依法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构建节能型产业结构。

6.健全各项保障底线,完善企业服务体系。加强与中央、省级部门的衔接协调,争取更多政策扶持,确保企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强化水、电、气、煤、运等生产要素的协调和日常调动,保障企业生产正常运行;加大财力投入,增加工业用地储备;建立重大项目“绿色通道”联席制度,优化投资环境;积极解决融资问题,加快发展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扩大融资担保规模,为中小企业缓解发展资金难题,同时建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加强中小企业培训体系建设,联合社会公共培训机构力量,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上一篇:培育新型农民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下一篇:贵州省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