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谁在“解密”:再解维基解密

时间:2022-06-06 08:55:40

网络2.0时代对于整个世界的意义将是历史性的。以维基解密为代表的网络信息革命有可能改变国际关系现状。

2011年12月5日,英国高等法院裁定,针对其被引渡到瑞典的判决,允许“维基解密”网站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向英国最高法院提起上诉,但该上诉是否被接受将由最高法院决定。不到两个星期之后,便有阿桑奇的支持者致信媒体称,如果反引渡上诉被英国当局驳回,阿桑奇将被引渡到瑞典,他可能很快就会被引渡到美国,“阿桑奇在美国受到公平审判的机会微乎其微,许多政界名人都称阿桑奇应该被暗杀,美国副总统拜登甚至称阿桑奇为‘高科技’。在这种敌视氛围下,阿桑奇到达美国后的人身安全非常令人担忧。”在这封公开信上签名的,包括鼎鼎有名的语言学专家和政治评论家诺姆・乔姆斯基、电影导演肯・洛奇等74人。一时间,一度沉寂的阿桑奇及其维基解密网站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到底是谁在“解密”?

众所周知,在网络2.0的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令人咋舌,让普通百姓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满足。但对于政府或者国家来说,互联网信息的传播能力就不那么简单了:它成了一柄双刃剑。有论者认为,维基解密才是“阿拉伯之春”得以出现的导火索;也有论者认为,维基解密已经动摇了某些大国间稳固的联盟;还有论者认为,维基解密最终将摧毁那些脆弱的面具而直击国际关系的虚伪;更有论者认为,维基解密是网络2.0时代的杰出代表,配合facebook等微媒的作用,缔造新的政治空间,国际政治也将拥有新的兵家必争之地……事实上,随着维基解密名声大噪,大家也都争相解读这个如此简单又如此复杂的机构,但至今为止仍然无法在一些问题上得到确切答案。例如,如此大规模地解密外交电文,那些源源不断的外交电文到底从何而来?

自从2010年7月维基解密在《纽约时报》、《卫报》和《镜报》配合下,在网上公开了多达9.2万份的驻阿美军秘密文件,引起轩然大波以来,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年有半。最初的外交电文解密由于出人意料而引起全球轰动,举世瞩目,但在导致了“有关国家有关方面”一系列尴尬之后,维基解密居然依旧能够获得源源不断的大量资源进行解密,这就更加出人意料,多少有些不合常理了。就拿美国来说,已知电文密码泄露,为什么没有能够立刻封锁消息输入的端口?难道强大的美国政府和CIA(美国中央情报局)对一个仅有数人组成的小网站束手无策、一败涂地?那么,是不是因为维基解密的消息来源非常特别又或有惊天之能呢?

吴彦鹏,国内最大维基网站“互动百科”副总裁,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介绍了维基解密的运作模式和过程。维基解密主要是由志愿者作为主体支撑整个网站运行。志愿者收集到内容之后,通过电话或者E-mail的形式发送到维基解密的管理员手中,管理员对收到的文件进行处理,然后。至于维基解密的海量信息,吴彦鹏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志愿者数量众多,并且源源不断,因此解密的文档也源源不断地出现。事实上,阿桑奇建立维基解密的初衷是为了让信息交流更为顺畅,“让世界更为美好”。阿桑奇发现,有许多的政府内部或者军队内部人士痛恨各种丑恶和假象,将内幕曝光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真相,因此解密的信息也就源源不断。显然,吴彦鹏认为,是因为无数内部人士的正义感使得管理部门猝不及防,挂一漏万。布拉德利・曼宁就是一个例证。自2010年维基解密曝光海量美国外交和军事机密文件后,曾在伊拉克战场担任情报分析员的曼宁一直是美军调查的焦点。他被指涉嫌向维基解密网站提供26万份美国外交电文、阿富汗伊拉克战争档案,以及美军直升机空袭片段等机密数据。其律师声称,曼宁因其同性恋身份,在美军“不问不说”政策废除前,一直备受压力,造成心理及情绪波动,由此成为他作案的主因。但也有消息称,此人曾屡次表达过自己对军队内部黑暗内幕的不满并由此使得精神压力巨大。2010年5月,曼宁遭到与其网聊的一名黑客告发,随即在巴格达被美军逮捕,并于同年7月底被押解回国。

网络安全问题专家、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信息与社会发展研究室副主任,唐岚告诉记者,维基解密的消息来源肯定是有办法获得文件的人,因此可以推断这些人可能是政府或者军队的内部人士,但也有可能是网络黑客窃取了文件。实际上,维基解密第一次爆料时,不管是美国国务院还是白宫,根本没有对这一问题有过重视,而对于该事件的调查结果美国也从未公布过,除了曼宁以外,我们很难知晓内部的信息。

美国为何不制止?

正如唐岚所说,美国政府貌似没有重视这一事件,可是事实上很多人认为维基解密最初的矛头在很大程度上是指向美国的,而且其外交电文的主要来源也是美国,那么在长达一年半的时间里,美国为什么不消除这个眼中钉肉中刺呢?

唐岚认为,维基解密最初的矛头很难说是指向美国的,其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首先是政府和军队的材料,比如中情局和国防部的报告、虐囚事件、开列反战分子名单等丑闻性质的东西,包括美军在巴格达街头残忍地向平民扫射的视频。其次是名人政要的内幕信息,比如竞选人的贿选行为、强权国家政府内部的腐败事件。最后是外交电报,我们知道驻外使馆的重要任务就是把当地调研情况发回本国作为对外决策和对外关系的参考,比如2010年年底沙特国王的著名“言论”,其实是他对本国国情的判断、对领导人的评价。

吴彦鹏也认为:“维基解密揭露的内容最初以揭露政府腐败和跨国公司丑闻居多,逐渐地,解密的内容就变得纷繁复杂了,没有一个具体的方向。现在解密的各种内容正面和负面的信息都有,至于对美国而言,正面的和负面的消息哪个居多,现在还无法统计,当然,引起人们重视的内容还是关于美国的负面信息,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比如,美国一些军方内部反战人士提供的一些视频和内部信息,引起了大范围的关注。”

显然两位专家都认为维基解密并没有针对美国,而之所以说其影响了美国,首先是因为这些外交电报均来自美国,但究其实质,我们也发现维基解密不仅对美国产生了影响,也对美国与其他国家的对外关系产生了影响,从而影响了全世界。

唐岚对本刊记者表示:“短期来看,维基解密对美国的负面影响较大,但是影响毕竟是短暂的,长期来看并没有什么本质性影响。”显然,正是因为美国政府认为维基解密长期以来对其的负面影响有限,所以对待阿桑奇并不那么简单暴力。同时,维基解密本身正是西方言论自由的最佳代言,因此碍于道德因素,美国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尽管如此,毕竟维基解密表现出来的无政府性,使美国政府不能不重视它。那么,美国到底有没有能力制止维基解密继续解密?还是说,美国具有这个能力却故意放维基解密一马呢?如果是第二种解释,那就意味着维基解密对美国总体来说是有利可图的,若是如此,那维基解密与美国或者其他政府是否存在内幕交易?

唐岚认为,“从技术层面来说,美国绝对有能力去制止维基解密,但还是碍于言论自由的道德观念没有去制止。实际上,美国在表面上表现得很轻松,但其内部还是很重视的。2011年9月,奥巴马在白宫网站上了关于保护敏感信息不外泄的总统令。由此可以看到,美国的表面姿态与其内部压力有巨大的两面性。”

吴彦鹏的看法则有所不同,他认为对于维基解密,美国是想制止的,但是美国政府的力量依旧有限,因为向维基解密“爆料”的志愿者太多了,分布在世界各地,中情局也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找到了一些泄密的内部人士,并将他们送到军事法庭。而对于阿桑奇,美国方面并没有特别充分的理由将他送进监狱,只能通过表明立场对揭秘行为进行谴责。阿桑奇为了规避风险,也在不断地搬家。因此,目前美国政府通过经济封锁手段来扼杀维基解密网站,将维基解密的捐款渠道关闭,以侵犯个人隐私为理由,使用法律手段对阿桑奇进行打击,并对提供信息的志愿者进行打击,整个维基解密网站都处在被打击阶段。

在两位专家的观点中,吴彦鹏明显倾向于美国没有利用维基解密,而唐岚则认可这个可能是存在的。我们都知道,维基解密的内容不仅仅是关于美国的,很多消息的流出甚至是有利于美国的,比如有关中国的负面消息,再比如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作为“阿拉伯之春”的导火索,维基解密确实“风光”了一次,尽管阿拉伯世界的动荡不可能仅仅就是因为维基解密的几份电文。根据西方民意机构十多年来在中东地区做的民调显示,这里几乎每年都有可能爆发革命。但是革命在2011年发生,这显然不能排除维基解密的作用。现在人们还记得2010年年底直接引发突尼斯革命的外交电文:总统本・阿里的家族被比喻成黑手党,控制着整个国家经济的方方面面;在本・阿里女婿举办的一次宴会上,罗马时期的文物随处可见,客人们享用着用私人飞机从法国南部小镇空运来的酸奶,一只宠物老虎在花园里漫游等等;还有一份题为“突尼斯的腐败:你的就是我的”的电文则直言不讳地称,在突尼斯只要是总统家族成员看上的,无论现金、土地、房屋、游艇,最终都得落入他们手中……这些“裸”描述当权者腐败的电文,在本就问题丛生的中东地区,无异于引爆点。

因此,唐岚认为美国对于维基解密的内容是选择性的控制,所以也可以断定,美国有时就是在利用维基解密。但一旦涉及到美国核心内容的信息,一定会被美国保护起来。实际上,维基解密之于国家的核心意义是言论自由与保密信息之间的矛盾,政府的信息如何保护,内部监控的保护工作如何做好,言论自由是否应该以保护国家利益并且不损害个人隐私等利益为前提。目前我们还没有任何资料证明维基解密与美国有任何内部往来,只能从外部关系看美国对维基解密的态度还是以控制为主、利用为辅。

或将改变国际关系现状?

2011年10月底,维基解密网站宣布暂停更新,网站面临关闭的危机,但很快网站就在12月初启动了一个新的在线系统,泄密者可以向维基解密网站披露机密信息。面对法律、资金及技术等多方面的难题,阿桑奇试图以此重振旗鼓。换言之,维基解密不论如何神通广大,总是需要最起码的资金支持,那么,是谁支持了他们?他们的支持者是否代表了某些人、某些利益集团或者某些国家的利益,于是维基解密也只是挂着信息自由的招牌实则为实现某些目的的工具呢?我们知道,半岛电视台的最终命运依旧没有逃出美国的五指山,从最开始的特立独行,到后来的暗中挺美,就是因为他们获得了大量美元的结果。那么,维基解密会不会也跟半岛电视台殊途同归呢?

吴彦鹏告诉本刊记者,维基解密网站和半岛电视台是两个性质完全不一样的组织,半岛电视台是一个公司化运营以盈利为目的的机构,只要收视率高就有市场,反之,没有收视率就有可能导致收入下降、最终倒闭的结局,因此半岛电视台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美国政策的影响。而维基解密是一个非政府组织,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经费都是靠别人捐款,不需要赚钱,更确切地说,维基解密是一个现象,更是一种符号,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是属于互联网的衍生物,如同黑客组织一样,只要有人对腐败现象不满,有渴求真相的人存在,就算维基解密倒闭了,也会有新的维基解密网站出现。

唐岚认为,维基解密的经费来源大多是个人的捐款,很难说是否代表了某些利益集团。它主要是靠与众多崇尚人权原则、反政府人士所产生的共识来吸引资金。因此,网站的基本原则就是公开透明,但是如果其资金濒临枯竭,为了维持网站的延续不排除有内幕交易的可能。但是维基解密肯定不会完全成为一些人或一些利益集团的工具,因为如果放弃了它目前的一系列无政府、公正等原则,那么它就等于放弃了自身的存在价值,这样它还是会面临停站的危险。

显然,维基解密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网站的运营需要经费,完全靠目前的营运方式很难为继,2011年10月的停站公告就是例证。但是,如果维基解密为了资金暗中实现一些个人、利益集团乃至国家的利益,那么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意义,也不会再有人关注维基解密。这就是维基解密的生存悖论。另外,维基解密最大的影响还是对言论自由道德观念的讽刺,正如唐岚所说,言论自由是否应该以保护国家利益并且不损害个人隐私等利益为前提,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维基解密的市场为何如此巨大?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意味着整个世界格局可能会出现更大的变动。因为维基解密的正义性被绝对化了,从而使得国家决策都受其影响,这样在国际关系领域将出现新的政治空间,结合微媒的巨大作用以及眼下“阿拉伯之春”的事实,网络2.0时代对于整个世界的意义将是历史性的。或许正如一些专家所言,随着维基解密的发展,个人的行为能力被极大程度地提高了,某些名人在脸谱、推特或者微博上的一句话就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反响,同时国家也会受到社会媒体越来越大的影响,再者,社会媒体的发展也拓展了外交的内涵,原本作为神圣的国家行为的外交现在也被大大简化,民间外交变得更加频繁,思想、观念的渗透也更加便利。简言之,以维基解密为代表的网络信息革命有可能改变国际关系现状。

>>阿桑奇被通缉,却仍“逍遥法外”。

上一篇:意料内外:台湾“二合一”选举结果评析 下一篇:曾宗鉴:几经沉浮的外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