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再做

时间:2022-06-06 08:28:09

摘 要:把理论知识转化成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是素质教育目标之一。本文结合作者几年来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将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实际操作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做——学——再做”。

关键词:做 学 再做 三位一体 操作技能

技能教学与一般的理论教学的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学生的“会做”。如何使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成操作技能是我们教学的关键。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而实践和认识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在操作技能教学中最终落脚点体现在学生对技能的掌握上。笔者认为“做——学——再做”是掌握“技能”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模式。

一、什么是“做——学——再做”

所谓的“做”就是动手操作。要能做,会做,做好。学习操作电教设备和计算机是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掌握的技能。这里所说的“做”是指让学生熟练地掌握使用电教设备和计算机,挖掘它们的功能,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

所谓的“学”是指学生在“做”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需要再学习。这种学习是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了具体问题,以至于“做”不下去了,需要解决继续“做”的问题。这时学生可以向书本学习,向同学学习,向网络学习,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所谓的“再做”是指学生在第一次“做”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通过学习后掌握了要领、方法继续做下去。“再做”是第一次“做”的延续,是第一次“做”的加深,是第一次“做”的提高。它不是停留在第一次“做”的肤浅性上,而是通过“学”以后,对设备的功能有了新的认识,并且这一次认识比第一次更广泛、更深刻,达到刻骨铭心的程度,形成学生自己的操作技能,这种操作技能一旦形成,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这种教学模式的表达形式如下:

该模式表明“会作”是最终的教学目的。在第一次“做”中,如果学生已经达到“会作”了,就不必再学习了。如果遇到了问题,就要学习,学习后如果达到了“会做”,就不用再做了;如果感觉没有把握就要“再做”。“再做”时如果达到了“会作”,也就不用“再学”了。如果在“再做”时又遇到了困难,还要继续“再学”。再学后如果还没有把握就要“再做”。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一直达到“会作”这一目的。“做”、“(再)学”、“再做”都是为了达到“会作”这一目的而进行的,形成“操作技能”教学的三位一体。

二、“做——学——再做”教学模式适应范围

“做——学——再做”的教学模式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对所操作的设备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学生想做,但有“一层窗户纸”没有捅破,使“做”不能进行下去了,通过学生的主观努力(学习)达到“会做”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学生经常遇到有“一层窗户纸”没有捅破的问题。例如在学习Word2000的基本排版功能时,对于一些常用的功能如首行缩进、行间距、字间距、字体、字号等,这些功能学生经常使用,因而学生掌握得比较熟练。象边框和底纹、字符下沉、字符悬挂等一些不常用的功能学生就不会操作。运用“做——学——再做”的教学模式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把这些功能充分挖掘出来。达到使学生全“会做”的教学目的。

三、“做——学——再做”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学生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学生在“做”的时候,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包括理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基础知识。这部分知识在学生“做”之前由教师传授给学生,或学生通过自学获得。只有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在“做”之前心中有数,才能保证“做”的正确性。

2.学生在“做”的时候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了理论知识以后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或是重复前人的操作以验证操作的可行性。是对所学知识的加深、巩固、提高,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一种方式、办法,否则“做”就成了“乱做”。

3.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要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在一堂课中学生做什么要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教学进度提出来。学生“做”之前所具备的基础知识需要教师传授或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学获取;学生“学”的过程需要教师指点;学生“再做”的时候需要教师的引导。有时设备出现故障还需要教师帮助排除。

参考文献

[1]《认识论》.《选集》(第一卷)。

[2]《现代教育技术》.山东省五年制师范学校统编教材(试用本),山东大学出版社。

[3]《计算机应用基础》.山东省五年制师范学校统编教材(试用本),山东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偶发事件的处理技巧 下一篇:如何让初中生爱上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