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德性教育不再荒芜

时间:2022-06-06 06:43:11

让德性教育不再荒芜

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当然也是每个中国教育人的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的教育的优先发展。所以,如果每个教育人心中的教育梦都能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提供正能量,那么就会为伟大中国梦的最终实现注入强劲活力,提供不竭动力。

笔者的教育梦,就是期望在我们的教育中,德性教育不再是荒芜的沙漠,要变沙漠为绿洲,给中国教育带来勃勃生机。

当前,中国教育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个别的突出问题并存,而中国教育要继续取得发展与突破,最为重要的不是躺在过去功劳簿上,而是要看准现实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那么当前中国教育的最大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可谓是见仁见智,笔者认为应该是教育的过度功利化。从教育教学的起点到教育教学过程、目标的达成、教育教学的现实评价体系等,必须承认教育教学中所凸显的是过度的功利化色彩。如就各科的教学而言,几乎功利化到只剩下学生的考试分数了。我们所面对的教育现实是,当前的教育功利化已经把教育中的德性教育的空间完完全全地挤压掉了,教育中的德性教育已经沦为一片荒芜,惨淡而凄凉,“只育分而不育人”。所以,由教育的过度功利化而带来的德性教育的严重缺失就是当前中国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之一。

什么是德性教育?我们不妨从以下两个维度来理解:第一,德性,又作德行,即一个人的道德品行,所以德性教育即道德品行教育;第二,在教育教学视野中,德性又与知性联系在一起,我们常说,教育教学就是知性与德性的统一,这个意义上的德性教育,指的就是学科德育。所以,一般意义上的德性教育,可以指道德品行教育,也可以指学科德育。

上海的于漪老师在其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说,“缺了德性的教育不仅有悖教育本质,而且其结果是学生终生都难以弥补。我们的教育总是口口声声地高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但缺乏德性的教育,是对学生的一切真正负责吗?”笔者认为,缺乏德性的教育恰恰是对学生的一切不负责。

我们都是教育工作者,目前这种缺乏德性的教育现状自然是我们自己一手造成的。我们不妨扪心自问:是不是也是“重术轻人”、“分数至上”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真正落实了吗?德性教育真正有位置吗?效果如何?其实我们还真的经不起这样的自我质问,这样自问的结果一定会使自己发现,原来我们辛辛苦苦地教学,只有苦劳,却没有多大功劳,我们为中国教育所提供的不全是正能量。难怪我们总是费力不讨好,难怪我们不停地饱受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诟病与责难。

那么,作为教育人,我们究竟该怎么办呢?一味地在两难之中挣扎吗?如果大家总是不停地挣扎,总是在两者之间搞所谓的平衡,就像我们常说常见的,表面上看素质教育轰轰烈烈,而实际上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这又会取得怎样的教育效果呢?这种看似平衡实质一边倒的做法,结果就是使教育人一个个成了虚伪的双面人,更为糟糕的还在于,由于德性教育的荒芜最终也就完全失去了教育的积极力量,使得我们的学生沦为如于漪老师所说的终生难以弥补的“残疾”人。所以,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壮士断腕的勇气,必须要有更多的教师站起来,排除一切艰难险阻,勇敢担当起德性教育的重任。哪怕暂时受点委屈,做点牺牲,得不到肯定,甚或饱受批评与非议,但要坚信,我们这样做,辛苦在当前,功德必定在千秋。

当下,我们之所以强调要重视德性教育,具体说来,笔者认为主要是基于以下一些原因。

其一,这是回归教育本质的必然要求。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说到底就是要培养人,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有德性的大写的人,就是要让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健康地成长,快乐地生活。党的十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也就是说,我们一切的教育教学行为,其最为根本的旨归就是培养学生的德性,就是立德树人,培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当前教育所一再强调的核心理念就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我们决不能在教育功能的多元化中迷失其本原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育人,不能忘却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德性永远应该是一个人的生命之魂,没有了德性的人就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人。所以重知轻德的教育就是一种残缺的教育,我们现在强调重视德性教育就是让我们的教育健全、健康,就是唤醒教育教学中已经沉睡多时的育人意识,就是让教育真正回归教育的本真。

其二,这是各学科教学本身的应有之义。任何学科教学中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对学生进行德性教育的资源,一些人文学科如语文、历史、政治、地理等都有着许多德性教育的素材,即便是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中也可以挖掘出不少德性教育的因子。在一些刚性的数字、原理、公式、定理的背后,蕴藏着多少敬畏自然、探索奥秘、寻求规律、追求真理的思想道德财富,在许许多多的自然科学家身上,有着多少为真理而献身的可歌可泣的光辉事迹,闪烁着令人敬佩的夺目耀眼的德性光芒。有价值、有实效的学科教学,或者说一堂优质的学科教学课一定是也必须是知性和德性的高度统一。总之,任何学科教学都应该有其教育性,教学的灵魂就在于教育,学科教学最为感染人、最有价值的地方不只是向学生传授学科专业知识,而主要在于其教育性,在于教学中所彰显的德性力量。可以说没有德性的教学,就是残缺的教学,就是失魂落魄的教学。因此,德性教育也是学科教学本身的应有之义,开展德性教学是学科教学本身的内在要求与呼唤。贯彻德性教育应该成为每一门具体的学科教学的规定动作,应该成为全体教师的一种高度教育自觉。

其三,这是匡正教育与教学关系的迫切需要。教育和教学理应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但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应试教育仍然占据很大的“市场份额”,教学与教育的脱离现象较为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忽视了教育甚至根本就没有教育,即便在教学中有教育也只是蜻蜓点水,作秀摆设而已,即便在教学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关注了教育,但在执教者的骨子里还是认为,教学中的教育根本上还是为教学服务的。笔者认为,第一,教学中必须要有教育,没有了教育的教学是相当危险的;第二,教学应该为教育服务,而不是教育为教学服务,对政治课教学而言尤其如此;第三,要把教学中教育的效果如何作为衡量与评价教学效果的一项重要的乃至是首要的指标,必须改变目前的单一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指标的考评办法,必须尽快建立起一个综合评价体系,开展多元评价。总之,当前一定要匡正教育与教学的关系,要真正实现教学服务于教育,让知性教学切实为德性教育服务。

其四,这是培养有德性公民的现实亟须。当下,公民道德方面出现的问题已然是一个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的严重社会问题,部分公民道德素质的下滑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部分公民道德失范,价值观严重扭曲,是非、善恶、美丑不分,见利忘义、损公肥私、不讲信用、欺骗欺诈,少数党政干部、权钱交易、腐化堕落、道德沦丧等,所有这些已经成为社会的公害,如若任其滋生蔓延,不能及时制止公民道德素质下滑的态势,必然会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陷入十分危险的境地。而以上所有这些严重问题都会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尤其是通过互联网快速影响着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广大学生,必然对学生的道德素养产生负面影响,而当代学生的道德素养状况又直接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乎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能否实现。所以,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道德品行教育即德性教育是现实之亟须,可谓刻不容缓。

总之,一切尚存良知的教育工作者,让我们怀着对实现中国梦的期盼,怀着对中华民族的责任感,怀着对中国教育现状的忧思,怀着对中国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怀着对学生的无私大爱,切实行动起来吧,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共同担当起德性教育的重任,以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未来,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国家与民族。只要我们全体教育人群策群力,不久的将来,崇尚德性教育的教育梦就一定能够得以实现。

上一篇:班级管理“四诊”术 下一篇:如何在科学活动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