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应对校园突发事件的思考

时间:2022-06-06 06:30:18

高校辅导员应对校园突发事件的思考

摘 要:本文为作者对高校突发事件这一现象反思当下教育所得,主要从自身与环境两方面进行阐述,表明教育的重要性及人格培养的必要性,教育的终极目的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人才的塑造要德才兼备,高校对此应该展开的教育工作迫在眉睫不容忽视。校园的和谐来自于同学内心的和谐。做好学生的心理工作是关键的一步,教育工作者要有一颗严谨认真的心,抱着负责的态度,务实做好本职工作。作为高校的一份子,要做的就是承担起学生情操的建设责任,肩负起为教育而前进的使命。

关键词:校园 大学生 教育 人才 启蒙教育 素质 善自身 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b)-0217-01

近年来,各大高校陆续爆出校园暴力事件,这些突发事件将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瞩目的群体推上倍受热议的风口浪尖,从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案到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铊盐投毒案再到2010年复旦大学18驴事件,我们不禁感叹反思,学子怎么了,中国的教育怎么了,为何昔日的高材生惘顾他人性命选择向同窗发难?为何我们秉承素质教育的骄傲学子不能直视自身错误,出现问题后一味回避退缩直到惹出人命酿成严重后果。作为教育工作者,这与我们时常标榜的素质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让人不得不深思。

1 教育重要性与人才的培养

回首当下,大学致力于培养高端复合型的人才,可一路走来到底是哪条路走岔了呢?以至于在教育的路途中催生出一例又一例畸形的病态案例。在我国古代,教育就作为国家性的建设目标被祖先一辈又一辈传承下来,从最初的私塾到书院再到现在的学校,种种规模的发展表现教育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孔子的教学以‘仁’为出发点,提倡‘孝弟忠信,礼仪廉耻’并把‘仁义礼智信’作为五常,他认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虽然随着时代更迭社会前进,古人的有些观点已经不再适用于今日的课堂,今日的教育,但我相信,教育的终极目的还是不会发生改变,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由此可见,人才的培养不容易,高校一直在走一条艰苦卓绝的道路,致力于人才的培养,为了更好更出色的完成目标,从职人步步为营,小心翼翼,因为一点差池与偏颇就会使事情朝着无法估计后果的方向发展。所以教育工作者要有一颗严谨认真的心,抱着负责的态度,务实做好本职工作。

2 人格塑造与启蒙教育

那么酝酿成校园惨剧的原因是什么呢?对学生个人而言,暴力的行为与他们扭曲的内心思想活动有着直接的联系,这种思想活动的集中表现就是他本身的人格体现。一个人人格的塑造离不开他的成长环境与所受教育,其中最为影响的就是我们孩提时代所受的启蒙教育,父母的启蒙教育带给了下一代对世界的感官认知,这种认知形成一种思想,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他们做人的准则,所以父母对于子女的教育不容忽视,不光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也要为他们树立好的做人榜样,不仅要教会他们分辨是非,更要教他们拥有梦想怀抱希望感受爱。如果他懂得美好生活来之不易,他就会珍惜当下拥有,如果他明白爱能驱散阴霾,他就不会选择用怨来堆积人生。作为父母,你不能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的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你,你不能让他时刻被包裹在生活的不如意里,你要用言行来感染他去发现即使夕阳也有褪去前的火红,即使滴水只要坚持不懈也能穿透顽石,即使风雨兼程也没有理由阻碍你到达远方,即使人情冷漠也不应该影响他去爱这个世界爱他自己,你更有责任去堆积孩子内心的正能量,让他感受生活的美好。如果一个人生活在一个博爱的世界,整天被各种爱包裹,身体力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懂得宽宏知道尊重,明白发扬与传承爱,那我相信他一定会在别人鄙夷的目光中选择无视而继续前行,在生活的不如意面前丢掉愤怒而一路高歌。他更明白人生存在的意义不是逞一时的奋起之勇,也不是图一时出气的,他不会拿时间去浪费在恨与报复上面,用一颗健康的心用对的态度过生活,我们的青少年也就不会出现什么暴力偏激的行为了,校园的和谐来自于同学内心的和谐。

3 高校应该如何面对

对于校园突发事件的产生,除了学生自身的因素,高校本身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是环境与自身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环境对人的内心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凡内心没有坚定想法的人最容易被牵着走,假如你周围有一群懒惰的人,久而久之,你会觉得懒惰是一种正常的习惯,那你就很容易被带到这里面去也成为懒惰的一员。这就恰如古话所表达出来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试问,为什么从一个高中班级出来的两个在各方面不相上下的人在各自四年大学后会有不一样的表现?为什么高中时候的优等生在社会上还不如班级后两名得来的佳绩?这不得不承认,环境无疑是一个大的考究方面。高校摆脱了应试教育的路子而更提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所以高校担负着一个重大的责任即导人向善,“伊斯兰教认为与人为善乃大善,并将善分为七大板块。孝敬乃万善之首;慈爱子辈乃长者之本分;亲族相顾乃人性之长;善待仆人和下级;照顾鳏寡孤独;对邻居和同胞的责任;泛爱人与众生。”,这便是善的最高境界。因为高校处在一个特殊的时期与地位,正是这种格局的形成使得学生在大学期间足以分出优劣,分出平庸与鸿志,高校旨在为学子提供一个宁静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学生在学校人文精神的关怀下引导他们塑造他们引领他们成才。教育的目的不光要教导他们学习知识与技能,更要教导他们如何做人如何成为德才兼备的贤人,“所谓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和情感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二者统称为感情。情感指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情绪和情感都具有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二者的完美结合是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大要素。在高校的教育工作中,有三点工作至关重要,建设预防与解决。建设就是要建立学生好的精神面貌,优的心理素质,佳的学习技能。这可从学校的人文情怀方向发展,开展校风建设活动,组织团体表演都不失为一种让彼此融入彼此的好的交流方法。预防便是要在学生出现各方面问题之前做好相关处理措施来尽可能的减少问题的出现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建设是为了预防,预防也是建设的一种手段。最后是解决,形式的发展我们并不能完全掌控,难免出现问题,在学生心理出现失衡的情况时,学校的心理老师应该及时做好心理辅导,化解同学内心的矛盾,不要让不满在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在同学对生活出现迷茫困惑时,应该要尽自身能力去开导他们,为他们排解不良情绪。如果高校做好这三点工作,相信一定可以把这种暴力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压到最低。

4 结语

以上观之,目前的教育面临一个严峻的形势,那就是对学生“德”的培养,学生“德”的缺失直接造成恶性事件的发生。作为高校的一份子,要做的就是承担起学生情操的建设责任,肩负起为教育而前进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孔子.论语[M].中华书局,2006,9.

[2] 唐小蓉,陈昌文.《古兰经》:伊斯兰的精神世界与行为导向[J].新疆社会科学,2006(5).

[3]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

上一篇:刘伟平:抓好精准扶贫和新型城镇化试点 下一篇:浅谈PSTN与NGN不换号转网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