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老艺人”到“西北叶盛兰”

时间:2022-06-06 06:10:00

【摘 要】恩师王筠蘅先生广采博学,腹笥渊博,在艺术上融会贯通、创作上得心应手,他的艺术与为人深深地影响了我的艺术观和人生观。本文回顾了恩师的从艺道路以及我跟随恩师学戏的经历,对恩师深表感激之情。

【关键词】艺人;青岛;老师;京剧院

中图分类号:J8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0-0038-02

我第一次听到恩师“王筠蘅”的名字,还是在我17岁那年。那时我刚刚开始迷恋皮黄腔韵,只要是暑假期间,便隔三差五地到原即墨京剧团琴师宫相义老先生家中吊嗓子,唱罢歇息时,宫老总要与我谈起他儿时对即墨京剧的一些记忆。

在当时的那个年代,即墨虽是一个小小的县城,但由于紧靠青岛这个繁华的京剧大码头,所以也有不少游走于胶济线的皮黄戏班、京剧名伶来即墨献艺。在宫老师的记忆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名叫王筠蘅的京剧小生演员,艺名筱筠蘅,他与胞姐筱筠青共同组班演出,在即墨曾长期演出几个月,上演过《张羽煮海》《全本孟丽君》《小女婿》(根据评剧改编)等众多剧目,得到即墨观众的认可和欢迎,演出场场爆满。尤其这位叫筱筠蘅的小生演员,扮相清秀英俊,唱念做俱佳,文武并重,不但能演戏,而且还能编戏、排戏、做导演,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艺术全面的好演员。听罢宫老的讲述,我从此便对这位从未谋面的王筠蘅老师心生敬仰之情。

直到我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的时候,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组织我们作曲的学生到古都西安采风,学习秦腔音乐。到西安后的第二天,经我的师伯,有“长安琴父”美誉的著名京胡演奏家王君笙先生的引荐,终于见到仰慕已久的王筠蘅老师。他虽已是古稀之年,却身体硬朗、步伐矫健,言语间总是面带笑容,对我这位远道而来的晚辈嘘寒问暖,一点也没有陌生感。他不是我想象中高不可攀的表演艺术家、梨园前辈,更像是一位有着丰富阅历的老者、长辈,他平易近人,寒暄的同时总是流露出他关心晚辈的情怀。由于我与王老师同是青岛人,所以更拉近了谈话的距离,王老师说起了他年幼时在青岛学戏演出的一些场景,说起了当时青岛京剧的繁华盛况。作为全国一个重要的港口码头,中西文化的交融地,青岛吸引了众多的南北京剧名角儿来此献艺,还有不少的演员在青岛唱红,后来享誉全国,年幼的王老师就有机会与他们合作,正因如此,王老师不但熟知京派的剧目与艺术特色,对于南派的剧目、演唱、表演特色也了如指掌。言语交谈之中王老师还赠送他与夫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王熙萍老师所著《艺海春秋》一书,让我留作纪念。从此,我的书柜中,又多了一本宝贵的教材,又多了一本梨园佳作。这就是我和王老师第一次见面,时间定格在2010年5月13日。

我大学毕业后进入了山东青岛京剧院工作,也正由于王老师每年夏天都要回到青岛的家中居住避暑,我才有了跟随王老师学戏的好机遇,我对王老师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我的恩师王筠蘅先生,原名王鸿泰,1933年生于青岛,自幼与胞姐王君青同时入胶济线上赫赫有名的刘德舜先生的戏班坐科学艺,并拜刘德舜先生为师,入科后,师傅便给二人起了艺名筱筠蘅、筱筠青。王筠蘅老师初学老生,后改小生,边学戏边演出。后来刘德舜先生出任青岛光陆戏院的老板,凡是当时来此戏院演出的名角,刘先生都会请他们给自己的徒弟说戏传艺,也就是在这个时期,王筠蘅老师受到了众多梨园大家的教诲,如雷喜福、路凌云、周又臣、管绍华等。刘德舜先生还请来文化课教师为自己的徒弟教授文化课,在短短半年时间里,王筠蘅老师就学习了《千字文》《弟子规》《论语》《尺牍》《中庸》等课程,为他以后的演戏、编戏、排戏、导戏打下了很好的文化基础。此时的王筠蘅老师虽然年幼,还是一位没有出科的演员,却早已得到众多梨园名家的赏识,京剧大师程砚秋先生来青岛演出《锁麟囊》《荒山泪》,都由王老师配演娃娃生,与陈永玲、许翰英、杨荣环联袂演出《娟娟》,与名坤旦滕步云配演《红娘》等剧目。凡是来青岛演出的梨园名家,都争相邀请王老师加盟,合作配戏。王筠蘅老师小小年纪就演遍了青岛的六大剧场,成为名噪一时的“小老艺人”。

王老师出科后与胞姐共同组班,巡演于各地,在烟台演出时,被出科于“小荣椿”科班的李荣锦老先生赏识,收其为徒,并传授了《岳家庄》《甘罗拜相》《借赵云》《状元谱》等剧目,后来又得到姜妙香、叶盛兰、俞振飞、方传芸等众多京昆大师的倾囊相授。1964年,应尚小云与徐碧云二位艺术大师之邀,加盟了名家云集的陕西京剧团,从此落户黄土高原,迎来了他艺术生涯的黄金期。单是一出《群英会》就演出600余场。通过舞台实践,他在演唱技法上改变了小生唱腔的高尖刺耳,形成了刚柔并济、细腻婉转的演唱风格,一切从人物角度出发,从内心情感出发。在表演风格上,也是更加突出了文小生的书卷气,但又不乏阳刚之美,武小生的英武潇洒中又带几分儒雅之气。后来又亲自移植并导演了《王熙凤》《仇大姑》等新编历史京剧,并在剧中担任主要角色。王老师正是凭借扎实的业务能力,集编、导、演于一身的艺术才能,所演出的剧目,所塑造的人物,征服了这片黄土地上的观众,从此,便有了“西北叶盛兰”的美誉。

跟随王老师学戏三年有余了,每次我与师哥郝振(青岛京剧院青年小生演员)登门学戏时,王老师总是午休后早早起床,等候我们的到来。每次也总会说一句“天热,你们来一趟不容易,今天咱们多说点儿”。王老师毫不保留地给我们说戏,而且对待教学一丝不苟,从不马虎,从说剧情、记单词、说念白、说唱腔,到吐字、行腔、归韵,为我们一一纠正。每说完一段,为了巩固唱腔,就要上胡琴,王老师亲自操琴,若听唱腔有瑕疵,再继续不厌其烦地示范,直到我们唱对为止。

王老师说完唱腔后就要给我们“下地儿”说身上了,老人家已是耄耋之年,说身段时都是要亲自示范,从不是大概比划两下,都是一一仔细讲解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亮相的含义。曾记得那是学习《四郎探母》巡营的时候,单是杨宗保的一个上场,王老师就来来回回示范多次,上场的台步,怎样高抬腿轻落下,如何操纵马鞭,出场后在九龙口的第一个英姿亮相,要昂首挺胸,双目有神,对每个关键之处仔细讲解剖析,细微地突出少年时期的杨宗保,帅气潇洒而又年轻气盛的神态。三伏时节的岛城,正是最可怕的桑拿天,潮湿闷热,几个动作下来,王老师也早已是汗流浃背了。

通过对恩师从艺道路的了解和跟随恩师学戏的经历,我深深地感悟到,作为一名从事京剧艺术的新人,首先,要广采博学,王老师腹笥渊博,能够做到艺术上融会贯通、创作上得心应手,并且不失京剧艺术之规律法则,这对我来讲具有很深的启迪,我作为一名京剧音乐工作者,要深入了解本专业的相关知识,既要有广度又要有深度。作为乐队乐师更要了解舞台上的实践,只有“六场通透”才能做到心中有底,创作有根;其次,对业务、对艺术要有敬畏之心,要先老老实实地把前辈的艺术遗产继承好,只有如此才能保存好京剧艺术之火种;第三,对待自己的事业务必要认真,对自己负责,更是对艺术负责;最后,就是要把艺品和人品相结合,要做好的艺术,更要做好人,艺术面前要情义当先,不能利欲熏心,恩师在我们身上付出、展现的不仅是高尚艺德,更是传统文化熏陶而成的优秀人品,我们要将恩师传递给我们的为人处世之法继续传承下去。

我要感恩、感激恩师无私地赠给我宝贵的艺术,如今恩师也已步入“80后”,促膝交谈间经常与我说起他为自己总结的“三忘秘诀”――忘记年龄、忘记烦恼、忘记荣誉。我的恩师就是这样一位心态平和中正的老艺术家,我从恩师身上学到了太多,深深地影响了我的艺术观和人生观,受用终生,愿恩师和师娘身体康健,永葆艺术青春!

上一篇:浅析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成教学 下一篇:论南剧“关羽”之特色声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