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甘肃河西地区农作物浅述

时间:2022-06-06 04:04:07

汉代甘肃河西地区农作物浅述

[摘要]甘肃河西地区,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从中亚进入中国境内,经河西走廊,入宁夏而达西安。可以说,河西地区对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以历代出土汉简为例,简述了汉代甘肃河西地区农作物的种植情况。

[关键词]河西地区;汉简;农作物

[中图分类号]K87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2-0037-07

汉代的甘肃河西地区(即黄河以西地区,包括现甘肃省威武、张掖、酒泉、嘉峪关、敦煌等),自古以来农业发展较为先进。历年出土的汉简中也多有有关粮食作物、蔬菜以及其他经济作物的记载,充分说明了汉代河西地区农业发达,经济繁荣。

一、粮食作物

居延汉简中记载有非常丰富的农作物品种,主要有胡麻、粱米、黄谷、土麦、白米、麦、黍米、黄米、胡豆、秫、糜、荠、秣、谷、菽、麦、米等。

(一)粮食作物的种类

1.粟类作物。这类作物在广义上指我国北方统称的谷子,现代农作物种植学认为粟有两种,即黍和稷。

(1)粟,居延汉简直接以“粟”在简文中出现的名称就有好几种,如:粟、白粟、秫粟、粟米、禾旁禾皇等。

廪城仓用粟百卅六石,令史曰:卒冯喜等十四人,廪五月尽八月,皆遣不当。 E.P.T4:48A

曹史王卿,钱四百,粱若白粟十石。

495・7 ,495・ 5

今余粟米四石九斗1579

粟,《说文》:“嘉谷实也,禾属粘者。”皮称为糠,中间部分称作米。《本草纲目・谷部》云:“粟,即梁也。穗大而毛长粒粗者为梁,穗小而毛短粒细者为粟。”粱,粟的一种,《说文・米部》:“粱,米名也。”朱骏声通训定声:“按即粟也。”《篇海类编・食货类・米部》:“粱,似粟而大,有黄、青、白三种,又有赤\色者。”《本草纲目・谷部・粱》:“粱,即粟也。考之《周礼》,九谷,六谷之名,有粱无粟可知矣。自汉以后,始以大而毛长者为粱,细而毛短者为粟。今则通呼为粟,而粱之名反隐矣,今世俗称粟中之大穗长芒,粗粒而有红毛、白毛、黄毛之品者,即粱也。” ①《诗・小雅・甫田》:“黍稷稻粱,农夫之庆。”《齐民要术・粱秫》:“粱、秫并欲薄地而稀,一亩用子三升半。” ②何双全先生认为:“史籍中有曰粟是谷类作物得总名者,实误,非总称,乃粮食之一种。” ③破城子遗址和河西汉墓中的出土实物已经证实与现在的谷子相同,颗粒圆,皮薄,有白色、黄色,从这一点上说,居延汉简中有颜色的粟类作物应该是同类作物,受遗传变异或者外部条件的影响会有同种类植物产生的不同颜色表现。

(2)黍,是粟的一种,为古老的农作物之一,几乎与小麦同时栽培。据传世典籍记载,黍在我国的种植已有3000多年,现代农作物种植学关于的黍异名或讹名在居延汉简中均有反映,分别为黍、`、]、黄米等,如下简:

闰月二日有黄米四。参月二日,又舂一石,米六斗计迄二日算,赍米二半,出二半,月三日。.P.T56:76A

黍米一斗黍米一斗鸡EqPqF22:633

直二斛黍 E.P.T40:76B

黍二石 E.P.T65:317A

入`十二石 四月庚戌受掾 19・45

当转`麦 八十石输甲渠候鄣

右农后长毋害官已转糜八十石

毕 E.P.T51:191

黍,一种粮食作物,子粒略扁,淡黄色,去皮后叫黄米,比小米稍大,煮熟后有粘性,可酿酒。《诗・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穗。”`,同糜,即]。《说文》:“糜,]也。”]子,黍的一个变种,其子实不粘者。唐应玄《一切经音义》卷十一:“]米,《苍颉篇》云‘大黍也’,又云‘似黍而不粘,关西谓之`’是也。”现代农作物种植学研究表明:黍性耐旱,且早熟,适于半干旱区在栽培,喜温燥,喜欢日光强照,对土壤要求低,生长期短,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区只要把握好时间段,较容易种植。

(3)稷,粟的另一种,是北方的谷子,其米为小米,异名有粟、梁、白粱、梁米、秫等。

鸡一酒二斗

对祠具黍米一斗 盐少半升

稷米一斗10・3

白粱稷米六斗 一三O八

万卿,初炊靡米二斗,又梁米一斗

E.P.T26:5

度用粱粟一石E.P.T4:61

掌酒者秫稻必斋曲蘖必时 E.P.T59:343

广又从福 籴秫四斗直五十四福为广从寇隧长史未央6・6

稷,《说文》:“齐也,五谷之长也。”《本草纲目・谷部・稷》:“稷与黍,一类二种也。粘者为黍,不粘者为稷,可以做饭,黍可酿酒,犹稻之有粳与糯也……今俗呼为黍子,不复呼稷矣。”现代农作物种植学认为:稷的苗期能耐干旱,是喜温作物,在高温干燥的气候进行生长和发育最为适宜,喜欢高燥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轻微的盐碱土贫瘠的土壤也能生长,因此可以证明在居延屯戍区内稷被大量种植。

(4)其他米类。居延汉简除了直接记录以上作物以外,已经加工成的各类米也有大量的记录,有米、白米、米、稗米、L米等,简文如下:

候史孙卿,米二斗五今习当诣居延

E.P.T27:21B

出白米八升335・48

吏十六人 用米四斗八升少 用梁

E.P.T4:56

廿八日 稗米七斗 粗米一石三斗

E.P.T40:201

孙少君遗米 肉廿斤乙附

51

善米一石L米三石食之E.P.T57:68B

米,去皮后的粮食作物的子实,后多指稻米。《尔雅・释草》:“一稃二米。”,精米,《说文・米部》:“,桠也。”段注:“者,米一斛春为九斗也……谓禾黍米,桠谓稻米,而可互称,故以桠释。”《玉篇・米部》:“,粝清米也。”《诗・大雅・召F》:“彼疏斯,胡部自替?职兄斯引。”《毛传》:“彼宜食疏,今反。”《郑玄笺》:“米之率:粝十,九。”稗,通,精米;,同“p”,《说文・禾部》:“p,稻属。,p或从更声。”段注:“与粳皆俗p字。”L米,可能是专门用来制作行军食品的米,关于“L”后文另述。

关于“”,一曰谷名,《说文・禾部》:“禾旁,禾旁禾皇,谷名。”二曰]子,似黍而不粘。《广雅・稻草》:“,]也。”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壮部》:“,黍之黄而不粘者。”从汉简中的记录来看既是口粮,也被用来作为饲料。

第十三燧食三石三斗三升少 卒弓始食三百103・48

综上所述,粟类农作物的植物学特点是耐旱且早熟,喜日光强照,生长期较短,有些品种能在一个多月就可以成熟,不择土壤,适合半干旱区栽培;稷和黍及其相似,粒虽小但繁殖率很大,一般作为人们日常的粮食之一其推广程度也大于黍。结合居延地区的地理特点可知,两汉时期是该地区的主要农作物之一。

2.麦类作物。居延汉简中关于麦的记录简文很多,名称也不一,分别为麦、米麦、大麦、小麦、麦、麋麦等。

载肩水仓麦,小石卅五石,输居延75・25

入粟小石九十石,米麦,五凤 E.P.T53:11

月八日,受隧长上官武,大麦四石七斗五

E.P.T10:3

小麦十二石石九十 260・25

出二石六斗,以廪夷胡隧卒253・6

当转麋麦八十石E.P.T51:191

麦,《说文》曰:“芒谷,秋种厚h(mai),故谓之麦,麦,金也,金王而生,火王而死,有穗者也。”《夏小正》曰:“九月树麦。”《月令》云:“仲秋之月,乃劝种麦。”《汉书・武帝纪》:“遣谒者劝有水灾郡种宿麦。”颜注曰:“秋冬种之,经岁乃熟,故云宿麦。” ④何双全先生认为:“宿麦在破城子遗址中亦有出土,颗粒短而饱满,皮厚,与现在冬小麦相同。” ⑤

大麦,《广雅》曰:“大麦,E(mou)也。”《孟子・告子篇》曰:“今夫E麦,播种而i之,至于日至之时皆熟也。”赵岐曰注曰:“E麦,大麦也”。《太平御览》引《淮南子》注曰:“牟,大也。故称牟也。”崔的《四民月令》曰:“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吕氏春秋・任地篇》云:“孟夏之晋,杀三叶而获大麦。”高诱注云:“是月之季,大麦熟而可获。孟夏之季,始获大麦,则小麦犹未熟。”居延破城子遗址有大麦实物出土。

麦,大麦的一种,《玉篇》曰:“,大麦也。”崔《四民月令》曰:“唯麦早晚无常。”《艺文类聚》引魏・黄观奏云:“小麦略尽,惟麦、大麦,颇得半收。”又《本草・植物实名图考》云:“麦,今山西多种之,熟时不用打碾,仁即离壳。但仁外有薄皮如麸,打不能去。”《齐民要术》云:“麦,大麦类,早晚无常。”只见汉简简文,不见考古出土。

关于居延汉简中的“麦类”作物,劳干先生认为:“简中所记之麦即今之大麦。”⑥劳干先生的论断没有说明其依据来源,笔者理解为居延汉简所载的“麦”专门指大麦,居延屯戍区当时种植的麦只有大麦一种。大麦在我国是个古老的作物,据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古羌族(居住在青海)就已在黄河上游开始栽培,距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大麦具有早熟、耐旱、耐盐、耐低温冷凉、耐瘠薄等特点,因此,栽培非常广泛。居延地区地处阿拉善高原腹地,寒冷、干旱的地理特点,适宜大麦生长,汉简中的记载也证实了这点。关于“小麦”在居延汉简中的记载仅见简文260・25一条,在上世纪居延屯垦区的考古发掘中就有“小麦粒”的出土(见本节《居延农垦区1972~1967年考古发掘出土农作物简表》),考古遗物直接可以证实居延屯垦区也种植小麦,从汉简记录的频率来分析其播种面积要远远小于大麦。因此,劳干先生关于“所记之麦即今之大麦”的观点受当时材料所限而误断。

3.豆类作物

斋芥菽EPT31:23

十一月十五日,为记:邑中夏君,壮多问少平,食如常。人马起居得,毋有它。今自买鱼得二千二百七十头,付子阳与子阳将车人,粟十三石、牛食豆四石、栓西垣乘轴一付。

E.P.T44: 5

胡豆四石七斗310 ・2

菽,豆类的总称,《广雅・释草》曰:“大豆,也,菽也。小豆,E也。P方迷反豆、豌豆,留豆也。”王念孙疏证:“,本豆之大名,故菽之称专在大豆矣。”《左传・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杜预注:“菽,大豆也。” ⑦胡豆,《齐民要术》卷二引《本草经》曰:“张骞使外国,得胡豆。”张揖《广志》曰:“重小豆,一岁三熟,椠甘。白豆,粗大可食。刺豆,亦可食。豆,苗似小豆,紫花,可为面,生朱提、建宁。大豆:有黄落豆;有御豆,其豆角长;有杨豆,叶可食。胡豆,有青、有黄者。”今世大豆,有白、黑二种,及长梢、牛践之名。小豆有、赤、白三种。黄高丽豆、黑高丽豆、燕豆、P豆,大豆类也。豌(六)豆、江豆、Z亦称蚕豆,因豆荚入老蚕,或以为蚕熟时收而得名。居延汉简中关于“豆”的记录仅见以上三条,也未见考古出土。现代农作物种植学研究表明:豆类适于温带气候,种植区域的范围较广北起北纬54°,南至北纬18°,大豆需水量较多,对于土壤的要求不严格,沙土、粘土以及新开垦的新土都可种植,从其植物学特性来判断居延屯田区域的低纬度区域应该有少量种植。⑧

(二)与粮食有关的簿籍

簿籍为经济文书,犹今各式帐簿与名册,属于专用文书。⑨居延汉简与粮食有关的簿籍从大类上分有两种:廪食簿籍和谷物簿籍。⑩廪食簿籍就是官府供给粮食的账册,如廪食名籍、廪盐名籍等,这些名籍规定了戍卒和家属的口粮与食盐;谷物簿籍主要是记录粮食流动状况的统计账,即谷出入簿,还有专门记录具体农作物种类的簿,如粟出入簿、麦出入簿等。从居延汉简廪食和谷物专门设籍的情况看,居延地区的屯田是一种为汉代征伐匈奴专门设立的国营农场。

(三)粮食作物的用途

1.保证屯垦戍边人员正常生活的需要

居延地区所产粮食主要供给对象为屯戍吏员和家属,居延汉简中有大量的反映,而且标准不一。供给对象有:

(1)屯戍吏员

都尉及属官每月供应的粮食标准如下简:

建武三年四月丁巳朔辛巳,领河西五郡大将军、张掖属国都尉融,移张掖、居延都尉,今为都尉以下奉各如差,司马、千人、候仓长、丞、塞尉职间,都尉以便宜财予,从史田吏,如律令

70

六月壬申,守张掖居延都尉旷、丞崇,告司马、千人官,谓官县写移书到,如大将军莫府书律令 掾阳、守属恭、书佐丰 71A

已雠 71B

居延都尉 奉谷月六十石72

居延都尉丞 奉谷月卅石73

居延令 奉谷月卅石 74居延丞 奉谷月十五石 75

居延左右尉 奉谷月十五石 76

右以祖脱谷给岁竟壹移计 77

居延城司马千人候仓长丞塞尉78

右职间都尉以便宜予从史令田 79

EPF22:70~79

候官及所属人员的每月的粮食供应,标准如下简:

令史粟三石三斗三升少,十二月自取。舒

尉史伊粟三石三斗三升少,十二月自取。舒

障卒赵忘生粟三石三斗三升少,十月癸酉自取。舒

施刑桃胜之粟三石,十一月庚子自取。舒右奉食吞员。《合校》26・12

烽隧吏卒的月粮食供应标准如下简:

第四隧长董登粟三石三斗三升少 十二月癸丑卒宣取 (以上为第一栏)

卒邓副粟三石三斗三升少十二月癸丑卒宣取 卒范粟粟三石三斗三升少

十二月癸丑 卒戚宣粟三石三斗三升少自取(以上为第二栏)87

以上简文来看居延屯戍区吏卒的每月配给的粮食为三石三斗三升,而且官和卒在粮食供给中基本上享受同等待遇,在王莽时期有吏卒月供“三斛”和“一斛五斗和一斛六斗”的情况,见下简文:

故武成隧长赵竟 L粟三斛.P.T 59 :351

故终古隧长 LE.P.T 59:353

故制虏隧长庄宣 L粟三斛 E.P.T 59:354

城北候长窦何 十一月食一斛五斗 同 十月丙寅掾谭取 E.P.T 65:8A

城北候长窦何 十一月食一斛五斗 同十月丙寅掾谭取E.P.T 65:8B

第二十三候长儿政 十月食一斛六斗十一月丙申士吏翕取 3

新莽时期使用的一些数量词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是进行简牍断代的重要依据,大多是“始建国二年”后才形成的。11王莽时期的政局动荡,社会经济发展停滞不前,造成了边地月俸谷的大量减少,在此时期的还出现了以丝绸为官吏俸禄的情况。

驰刑屯士也有定量的粮食供应:

二月尉簿食施行屯士四人为谷小石

《合校》464・3

施刑士薛齐七月二石九斗

施刑士薛齐八月三石E.P.T 50:135

这份粮食供给表反映了施行士薛齐两个月的口粮,标准不一,说明居延的粮食分配是按照大小月标准进行粮食供给的,从简464・3反映出的信息看施行士的粮食供给一律采用小石制,比正常的屯戍人员要少。

(2)戍卒家属

・俱起隧卒丁仁

母大女存年六十七 用谷二石一斗六升大

弟大女惠文年十八 用谷二石一斗六升大

弟使女肩年三十 用谷二石一斗六升大

・凡用谷六石九斗八升大254・11

居延戍卒家属的月供粮食的配给标准也不一样,一般按照年龄、性别来区分,其特点为:同性别吏卒高于家属,年长高于年幼,男性高于女性。

2.作为农作物的种子

黄种小石廿五石凡种小 石c三石

临渠官种簿 沙种小石三石

小石十五石EPT56:29

简文有残缺“黄种”和“沙种”无从判断。《说文》:“,齐谓麦也。” 段玉裁注:“来之本义训麦。”朱骏声通训定声:“按:因来字专借为行来之来,故又制此字,即来之或体也。”《农政全书・谷部下》:“《尔雅》曰:‘大麦,E;小麦,。’”“ ”是小麦的种子,从简文EPT56:29文书性质来判断,居延地区的农作物种子由政府供给。

3.粮食作为饲料

(1)“狗谷”和“狗湛”

至十月中狗谷EPT5:67

石匡麦六斗共之官食狗EPT65:171

一人守园一人吏养

障卒十人一人助园 二人马下

一人治汁一人削工

一人取狗湛 EPT56:29

居延地区所养之狗为警戒之用,其饲料由政府专门供给。关于“湛”,李天虹认为,疑读作“”,同“糁”。《说文》:“糁,以米和羹也。”《周礼・天官・醢(hai)人》孙诒人《正义》:“凡以米和菜通谓之糁。”“狗湛”为狗食。12

(2)牛食与马食

十石六斗 以食田牛六头六月食 303・51

服牛当日食六升,大用谷四石仰增

509・20

十一月十五日,为记邑中夏君壮,多问少平,食如常,人马起居得毋有它,今自买鱼得二千二百七十头,付子阳与子阳将车人粟十三石、牛食豆四石、栓西垣乘轴一付。

E.P.T44: 5

出麦廿七石五斗二升,以食斥候,驿马二匹五月尽八月。303・2

出粟八斗中食马

出粟七斗中舍食出氐舍 401・4A

受杜君卅石,其十五不廪柱,马食十五石,廪候长候史,马二匹、吏一人,闰月食余四斗见。 507・3A

从居延地区气候特点来看,用饲草作为喂养马牛的饲料这是符合当时实际的,居延地区在汉政府屯戍之前为北方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乐土,居延汉简大量的饲草簿籍印证了马牛的主要实物来源是饲草。以上简文记录以农作物作为畜类的饲料,并且有严格的定量标准,说明在居延地区以农作物饲养牛马是季节更替的产物,即在冬天饲草枯萎后把一些富余的粮食作为替代品而定量的喂养牛、马,以确保过冬。

二、蔬菜及其其他经济作物

居延汉简在记录大量的农作物种类的同时,一些蔬菜作物也有零星记录,主要是韭、葱、姜、荠、葵、芥、菁等。如下简:

韭三畦葵七

城官中亭治园条其故多过条者勿

葱三畦凡十二畦506・10A

买葱四十束,束四钱给社 32・16

卒宗取韭十六束E.P.T51:325A

省卒廿二人,其二人养,四人择韭。

葵子一升,昨遣使,持门菁子一升诣门下,受教原,逆使莫取,白欲归事,岂肯白之乎,为见一∠二 EPT2:5B

姜二升 直c 505・16

青黍三石 梁粟一石五斗月日邑中夏君壮多问曲四斗 葵二斗

…食如常长起居得毋有

E.P.T44:8A

大荠种一斗卅五,凡直七千三百五十二。戎介种一半直十五,钱五千五百262・34

曲十石,出廿五芜菁十束、出十八六束、卅二束、出百十枚。175・18

韭,《说文》:“韭,菜名,一种而久者,故谓之韭。象形,在一之上。一,地也,此与端同意。”段玉裁等在“久”下加“生”字。《韵会》云:“《通志》云韭性温,谓之草种乳。”《礼・内则》云:“春用韭,秋用蓼。”《广雅》云:“韭其花谓之菁。”《南都赋》云:“秋韭冬菁。”崔《四民月令》云:“二月上辛,扫除韭畦中枯叶,三月可采乌韭,七月藏韭菁。”《诗・豳风・七月》:“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齐名要术・种葵》:“谚曰:‘触露不掐葵,日中不剪韭。’”因此,可以断定“韭”和“菁”为同种类不同名称。现代农作物种植学研究表明:韭菜,又名起阳草、壮阳草、长生韭、草钟乳、扁菜等,原产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史。其生物学特性是丛生,叶细长而扁,夏秋间开白花,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百合科葱属,以“菜中之荤”而著称,叶和花嫩时供蔬食,如韭黄、韭菜,是普通蔬菜,种子可供药用。韭菜属于耐寒性蔬菜,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为广泛,一般原产我国北方的高纬度地区,属于长日照植物,对于土壤湿度的要求是根系喜湿,叶部表现耐旱,而且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沙性土中也可栽培,且耐肥力也非常强。13

菁,《说文・艹部》:“菁,韭华也。”《齐民要术》引《四民月令》:“八月,收韭菁。”其生物学特性与韭菜一致,在居延地区有较大范围的种植。

葱,《广韵》:仓红切,平东请。东部。葱类植物,种类很多,主要有大葱、细香葱等,做蔬菜、香辛料和药用。《玉篇・艹部》:“葱,荤菜也。”《说文》作葱,汉简作葱,互通。《礼・内则》云:“脍,春用葱,秋用芥。”崔《四民月令》云:“正月可种大小葱及杂蒜芋,三月别小葱,六月别大葱。”晋潘岳《闲居赋》:“菜则葱韭蒜芋,青荀紫姜。”现代植物学认为我国西北高原栽培历史悠久,范围遍及全国,耐寒抗热,适应性强,高产耐贮,种子在4~5℃的低温就可发芽,其根系喜湿,叶片耐旱,适于土层深厚、保水力强的肥沃土壤,砂壤土中也可栽培。 14

K(姜),《礼记・檀弓上》:“曾子曰,丧有疾,食肉饮酒,必有草木之滋焉,以为姜桂之谓也。”《管子・地员篇》:“群药安生,姜与桔梗,小辛,大蒙。”《集韵・阳韵》:“姜,《说文》:‘御湿之菜’或省。”《论语・乡党》:“不撤姜食,不多食。”《吕氏春秋・本味》:“和之美者:阳k之姜,招摇之桂。”由此可知,姜早在汉以前我国已有栽培。关于“姜”的起源,学术界有不同的说法:吴耕民认为“姜原产于印度”;15《辞海》中则记为“姜产于印度尼西亚”,李[认为姜的原产地应在我国的云贵及西部广大的高原地区;16吴德邻通过传世典籍、出土的姜、“姜”的语源学三方面考证分析,推测“姜的栽培起源地可能是中国古代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之间”。17现代农作物种植学研究表明:姜属姜科,多年生草本作一年生栽培,根茎肥大,呈不规则块状,有辛辣味,可作蔬菜、调料,并供药用,喜欢湿润、温暖气候,种子发芽的所需温度约22~28℃,不适宜在光照强度大的地方生长,适合各种土壤栽种,有一定的荫庇和排水。 18居延汉简关于“姜”的记载非常少,从记载的内容来看属于成品生姜,结合居延的地理特点和姜的植物学特性,汉代居延地区出现的姜应该由内地运送至居延地区,从汉简记录和学者的研究来看,汉代居延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是非常成熟的。

葵,《说文》云:“菜也。”记载“葵”作为蔬菜的文献是《诗・豳风・七月》:“七月烹葵及菽。”在同篇还提到“九月筑场圃”,由此可以推知,在西周时,葵就已经被我们的先民由野生而驯化。关于“葵菜”,《汉语大词典》中解释为:又名“冬葵”、“冬寒菜”,锦葵科,二年生草本。叶肾形至圆形,夏初开淡红色小花,常簇生叶腋,嫩梢、嫩叶做蔬菜,种子、全草入药。另一项解释为滑菜的泛称。《仪礼・士虞礼》:“夏生葵。”《尔雅・翼》:“葵者揆也,葵叶顷日,不使照其根,乃智以揆之也。”这里有个疑问就出现了,居延汉简中的葵是不是现在的向日葵?何双全先生中关于“葵”论证认为“很可能是向日葵”,其依据是简文EPT44:8A中“葵二斗”的计量单位“斗”,一般用斗计量的均为颗粒状的粮食作物,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19从葵的植物学特性我们可知向着太阳生长是葵的固有特性,何先生所引“《左传》成十七年云:‘鲍庄子之知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杜注曰:‘葵顷,叶向日,以蔽其根。’”,而徐元邦先生认为向日葵传入我国不过四五百年,故简文中的“葵”不是向日葵的。20现代的向日葵原产于美洲,17世纪初才由南洋传入我国,因其葵盘绕太阳旋转而称为向日葵。从植物学可知我国的古葵属锦葵科,从南洋传入我国的向日葵属于菊科,因此可以说明葵类植物都具有“向日”的特性,而后传入的向日葵并非真正的葵类作物,我国在明代以前有无向日葵的种植只能等到考古出土的遗物来证实。

荠(qi),莎草科,多年生草本,生在池沼栽在水田里,地下球茎可食。《说文》曰:“荠,蒺黎也,从棘,齐声。”《诗》曰:“蔷有荠”《广韵》曰:“苏礼切,上荠从,脂部。”荠菜,十字花科,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花小,白色,嫩叶可食,全草入药。《玉篇・棘部》:“荠,甘菜。”《诗・邶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宋书・顾恺之传》:“松柳异质,荠荼殊性。”

由以上可知,适于汉代居延地区种植的蔬菜有韭、葱、荠、葵、芥五种,姜(姜)则不适宜居延地区种植。

三、居延屯田区粮食副产品情况

饭:

饭六斗直六千 阳朔四年

D及狗肉直c

阳朔 E.P.T5:54 A

/省元至今叩头

酒食郭丈人倡饭心除小E.P.T5:252

建始元年九月辛酉朔乙丑,张掖大守良、长史威、丞宏敢告居延都尉、卒人,言殄北守候、塞尉:护甲渠候谊、典吏社受致廛饭、黍、肉护,直百卅六,直百c二。五月五日谊以钱千五百偿所敛吏,社钱有书护受社廛,不谨谊所以钱千五百偿吏者,审未发觉,谊以私钱偿。罪名书到如 E.P.T52:99

干饭:

夫人付奉世干饭八石 奉世付芒得八百(341)

夫人付奉世干饭五石 奉世自予夫人千

夫人付奉世干饭八石 奉世自予夫人二百

夫人付奉世干饭八斗 奉世付芒得六百

夫人付奉世眉一石直百五十 奉世付光七百

凡干饭廿一石八斗眉一石为 见入钱三千六百卅八钱三千六百卅八

(以上为第一栏)E.P.T57:69A

干饭眉计 E.P.T57:69B

L :

・右L米簿E.P.T59:180

廿已偿L四斗五升,令得之。毋予当道居钱谒言吏,敢言之 E.P.T52:533

善米一石,L米三石食之 E.P.T57:68B

候史广德,坐不循行部,涂亭趣具,诸当所具者,各如府。都吏举部L不毕,又省官檄书不会,会日督五十。 E.P.T57:108A

一,盛L三斗、米五斗,骑马兰越隧南塞天田,出西南去,以此知而E.P.T68:27

L宿食处毋辨餐具务省约如往事有

E.P.F22:485

甲沟言,米L少簿,尉史候长傅育等当负收责皆毕遣尉史持诣府E.P.T6:65

盗所主守隧县官惊L四斗五升

E.P.T52:339

石惊L二千五百六十六石七斗二升少`六斗九升少粟

(以上为第一栏)E.P.T53:121

吞远候长吴诩 L粟三斛E.P.T59: 352

饭,《说文》:“饭,粮也,从食,反声。”段玉裁注:“食之者,谓食之也,此饭之本义也。”《广韵・愿韵》:“饭,《周书》云:‘黄帝始炊谷谓饭。’”干饭,《墨子・备城门》:“为卒干饭,人二斗,以备阴雨。”L,《说文・米部》:“L,干饭也。”《玉篇・米部》:“L,干饭。”《广韵・至韵》:“L,糗也。”《集韵・怪韵》:“L,干饭。”《史记・大宛列传》:“益发戍甲卒十八万,酒泉、张掖北,置居延、休屠以卫酒泉,而发天下七科适,及载L给贰师。转车人徒相连属至敦煌。” 21饭、干饭、L用的计量单位“斗”和“石”,这两种单位均为汉代容量和重量单位,从居延汉简可知多用于粮食计量,说明饭、干饭、L在此均指干饭,是为了保证行军作战士卒在较短时间内食用,类似于今日军队的快餐。简文中关于L有几种类型:L米、米L、惊L、山L、布纬L等,L米是制作“L”的专用米,说明在L的制作中有专门的用料和严格的工序;“米L”就是以米为原料制作的L;“惊L”是行军打仗的军粮; 22“布纬L”,初世宾先生认为是用布袋裹束的干军粮;23 “山L”不详。从简文可知“L”的供应和粮食供应一样,都有严格的标准。

综上所述,汉代时,作为古代丝绸之路重要通道的甘肃河西地区农作物的品种很丰富,农业也相当发达。只是到了近代,由于气候日益干旱,大面积的土地变为戈壁、半戈壁,农田面积才大量减少,以成现状。

[注释]

①《本草纲目・谷部・粱》。

②《 齐民要术・粱秫》。

③⑤何双全:《居延汉简所见汉代农作物小考》,《农业考古》,1986年第2期,第252~253页。

④《汉书・武帝纪》,第177页。

⑥劳干:《居延汉简考证之部》,台北商务印书馆1968年版,第58页。

⑦《左传・成公十八年》。

⑧唐启宇:《中国作物栽培史稿》,第119~122页。

⑨李均明、刘军:《简牍文书学》,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78页。

⑩李天虹:《居延汉简簿籍分类研究》,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1页。

11饶宗颐、李均民:《新莽简辑证》,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5年版,第103页。

12李天虹:《居延汉简簿籍分类研究》,第135页。

1314山东农学院:《蔬菜栽培学》,农业出版社1979年版。

15吴耕民:《中国蔬菜种植学》,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3页。

16李[:《中国栽培植物发展史》,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103页。

17吴德邻:《姜的起源初探》,第247~250页。

18山东农学院:《蔬菜栽培学》,农业出版社1979年版,第48页。

19何双全:《居延汉简所见汉代农作物小考》,《农业考古》,1986年第2期,第254~255页。

20徐元邦:《居延汉简中所见之蔬菜》,《古今农业》,1988年第1期,第116页。

21《史记・大宛列传》,第3176页。

22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居延新简释粹》,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74页。

23初世宾:《汉边塞守御器考略》,《汉简研究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55页。

上一篇:避免并克服翻译症 下一篇:凤翔泥塑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