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空间视角的历史村镇旅游规划设计

时间:2022-06-06 01:45:39

基于文化空间视角的历史村镇旅游规划设计

摘要:历史村镇的旅游规划设计可以运用文化空间的相关理论进行指导,即从地域文化的研究开始,继而进行与之适应的物质空间设计。本文以湖北麻城古孝感乡都旅游规划设计为例,详细阐述这种设计方法的开展,以达到文化与物质空间统一与交融的目标。

关键词:历史村镇;文化空间;旅游规划设计;麻城古孝感乡都

Abstract:The theory of culture space can be used to guide the tourism planning and design of historic towns and villages. It means planning and design can begin with studying regional culture then deal with the space according to the culture. The paper takes the case of tourism planning and design of“Xiaogan Village in Macheng County”in Hubei province so as to describe in detail that how this theory can be used in the design process. This method is aimed at reaching the unity of culture and physical space.

Keywords: historic towns and villages;culture space;tourism planning and design;Xiaogan village in Macheng county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8-0111-03

1问题提出

我国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众多历史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有相当一部分散布于全国各地的村镇之中,它们反映了当地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脉络。目前对这些村镇的保护以开展展示当地文化的旅游业为主,既能推动当地经济建设,又能把地域文化推广到更广阔的范围,有利于文化的保护。但历史村镇的旅游规划设计常面临这样的问题:一些历史村镇虽存在居民的文化认同却没有或者鲜有物质文化遗存,所以进行物质空间更新设计时往往缺少本土建筑的形式约束,以至于用笼统的中华建筑文化来阐释不同地域文化与人居形态,这与真正的地域文化貌合神离。因而旅游规划设计如何以地域文化决定物质空间,使空间具有独特性是值得思考的。

2理论概述

面对缺乏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村镇的旅游规划设计,重新找到体现当地历史文化的建筑形式定位是非常重要的。若要展现具有地域特色的村镇建筑形态及其空间组合方式,必须充分了解当地的文化表现形式及文化活动,以此作为规划设计的基底。在这里我们引入了文化空间的概念对此过程进行解读。

文化空间(culture space,或称文化场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55次大会上被定义为:“具有特殊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表现”,“一个集中举行流行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场所,也可定义为一段通常定期举行特定活动的时间。这一时间和自然空间是因空间中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存在而存在的。” [1] 因而我们可以把文化空间理解为具有文化形式的外在物质表征。

文化空间属于人类学的概念,表示发生文化活动的场所,它与该场所是否具有历史建筑无关。文化空间肯定了缺乏物质文化遗产但存在其地域文化这一类特殊的历史村镇的文化价值。从文化空间保护的角度,要求历史村镇的规划设计应着手于文化表现形式及文化活动的保护――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为其设计适于开展相应活动的物质空间,并在开发过程中坚持开展特定活动以实现地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3项目案例――麻城古孝感乡都旅游规划设计项目

3.1项目概况

麻城市隶属于湖北省黄冈市,位于鄂东北部,大别山中段南麓,鄂豫皖三省交界处。从水路上看,麻城地处江西中部赣江――举水直通长江进入川东三峡的通道上,而孝感乡位于麻城城区西南部。两湖在明清两季大移民中处于轴心的地位,很早就有“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说法,而麻城孝感乡是大量明清两代迁川移民后裔的祖籍地,是中国移民圣地之一。

麻城古孝感乡是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地,具有移民文化、乡土文化、山寨文化等历史文化内涵,但当地鲜有有特色的物质遗迹。鉴于此,项目在进行旅游规划的空间设计前必然要从全面挖掘当地文化入手,充分研究孝感乡的历史,丰富麻城旅游的文化内涵。这既可以继承、保护、开发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满足四川等原当地移民后裔回乡寻根的需求,并通过寻根之旅促进鄂渝川三地文化交流。

3.2文化空间的文化基底分析

3.2.1历史人文文化

(1)寻根祭祖文化。寻根问祖是中国人、尤其是迁居他乡或飘零异国的炎黄子孙们永远割舍不断的历史情结。 “我从哪里来,故乡今何在?”湖广填四川这一段规模浩大的移民史,为无数四川人留下了世世代代的追问。麻城孝感乡是当年湖广填四川的出发地,是无数移民后裔魂牵梦绕的故乡,因而寻根祭祖文化是当地文化空间最重要的底蕴所在。

(2)乡土民俗文化。麻城孝感乡人文历史悠远,乡土气息浓厚。无论是当地人文风情、农耕劳作活动还是当地乡土美食都是弘扬民俗文化、农耕文化,为寻根祭祖的移民后裔展现故土家园风土人情的重要元素。

(3)山寨文化。基地内四望山顶有一处古城墙遗址,曾经是梅之焕家族抗击清军的山寨要地,现仍保留有一部分遗迹,是山寨文化的遗留。

3.2.2自然景观文化

(1)护城河(图1铺头湾村内)。在铺头湾村,有一条围绕村庄呈半环形状的河流,与建筑共同形成独特的村落空间形态,类似古老的防卫城镇格局,这是地区内最具特点的自然景观。

(2)四望山(图1)。四望山面积七百余公顷,山川峻美。清初抗清时东林党复兴总社遗址就在山上,冯梦龙、钱谦溢主持讲学的白果书院也坐落在这里。明朝著名学家、甘肃巡抚梅之焕故居遗址犹存,明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李贽,明代著名僧人无念都曾在这里留下了生活的足迹,亦是自然与人文景观结合的场所。

(3)月亮湖(图1)。月亮湖由四望山南麓的溪涧汇聚而成,浓荫蔽日、山泉淙淙,景色清幽宜人,是纳凉避暑、清修养生的所在。

4设计理念

麻城孝感乡作为移民圣地之一,规划以厚重丰富的移民文化,结合乡土文化和山寨文化为基础,注重文化与空间的交织性,为游客提供寻、访、游、憩的多元空间;同时注重与生态环境的融合,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题。

5文化空间视角的设计实践

设计实践以古孝感乡都的文化空间为依据,围绕文化基底分析引申出的四项旅游活动――寻、访、游、憩来展开。“寻”指怀乡思土、寻根祭祖,重温“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历史,回归先祖耕作生息的土地。“访”指探访名胜古迹、名人故居,参与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体验乡土生活图景。“游”指游自然山水、赏禾苗稻花,感受田园清新之美。“憩”指居特色客栈、尝农家美味、品老酒新茶、购乡土特产。

5.1景区整体布局(图2)

通过对麻城古孝感乡的文化基底分析及文化空间定位,旅游规划设计共包括四个景区:川之源景区、本源祠景区、休闲度假区以及山寨文化区,分别体现民俗文化、寻根文化、自然山水文化以及山寨文化,构成连续的文化景观序列。项目一期主要针对川之源景区及本源祠景区进行详细设计。

5.2川之源景区(图3―图6)

川之源景区意喻川渝本源。景区东北部以铺里头湾为主体,恢复村庄圆形城池风貌。规划设计突出旅游区作为历史上重要移民之乡的文化特色,使隐型文化显形化,自然环境景观化,构筑具有地域特色的总体风貌,使回乡祭祖的游客能够在景区有强烈的回归故乡的感受。

规划设计利用原有水塘,疏通萦绕于铺里头湾的水系,结合村庄的农田山体,共同塑造景区“水围山望”的自然景观格局。布局肌理的设计结合原有村落基址,利用现有建筑及周边空间形成的广场集中体现麻城孝感乡移民文化,提供展览、住宿、餐饮、休憩等综合服务功能。川之源景区布置了包括乡都门、磨子场、思源里、都碑巷、稻香坊、孝感乡移民博览区、湖川广场综合服务区、乐农轩休闲餐饮区、耦耕苑农作体验区、农家小院客栈区、望月驿站迎宾区等景点,这些景点都与特定文化活动相配合,形成具有地域性的文化空间,现对主要景点的设计具体阐述:

(1)“思源里”。思源里原为铺头湾村沈家庄经回澜桥(举水河桥)通往四望山的公路,规划设计为步行街区,完善村落商业服务设施,增设售卖土特产和旅游纪念品的店面,体现乡土文化特色。在铺头湾村西侧设置 “裕柳堂”茶社,取其谐音“欲留”并含有古人折柳送别的美好意蕴。

(2)“都碑巷”。都碑巷为思源里的一条支路,改造建筑立面,用开辟的院落、绿地等休憩空间丰富道路景观。主要景点设置有都碑亭、民俗博物馆和茶坊。民俗博物馆主要陈设老家具、农具、戏曲文本、地契、匾额、门联、书籍、老水缸等,展示麻城孝感乡的历史和民俗。都碑园,主题为都碑亭和园林式茶坊―岩绿馆,为游客提供休憩品茶的场所。都碑亭位于茶坊后的庭院里,所立乡都碑镌刻了邹知新撰写的《都碑记》,展现孝感乡移民的诸多史实。

(3)“孝感乡移民博览区”。移民文化展示区主要由麻城孝感乡移民博物馆和广场组成。移民博物馆集中展示“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历史,广场除具有人流集散和室外展示功能外,还作为村内居民日常休闲、民俗节庆和表演的场所。

规划建设后川之源景区将成为融游览、购物、体验、休闲、认知等功能于一体的,具有丰富移民文化特征的特色景区。规划中的各景区设置、景名策划、建筑形式、雕塑小品都围绕文化主题,彰显丰富的文化内涵,生发归乡游子触景生情、身临其境的感受。

5.3本源祠景区(图7)

本源祠景区包括牌楼、本源祠、归根林、春晖园等景点,主题为弘扬移民文化、追怀乡土情结,为思乡游子营造一个共有的精神家园。空间的营造是从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移民文化出发,在提高空间使用品质基础上提高其文化品质。

(1)“本源祠”。在四望山麓规划一座以寻根、祭祀和展示民风民俗为主要功能的宗祠。通过展示民风民俗唤起人们的思乡记忆;通过回溯移民的历史轨迹激发游子问祖归宗的寻根情怀;通过祭拜神灵祖先抒发回归故土的心愿和期冀。宗祠严格遵照中国传统祭祀建筑的布局形式,这样的轴线序列,层次分明、主体突出,既能体现建筑雄伟壮观的气势,又不失祭祀礼仪的严谨规范。

(2)“归根林”。环绕本源祠辟出一片山林,作以广植树木、祭祖留念用。取名“归根林”,意寓“叶落归根”,圆了移民先祖魂归故里的夙愿。归根林中现有一座熊式家冢,在规划设计中予以保留。

(3)“春晖园”。园林命名春晖园,取自“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意寓移民后裔缅怀先祖历尽艰险、福泽子孙的历程。其中设廊架、园亭和春晖茶社,为回乡祭祖的游客提供一个抒怀、聚会的场所。

通过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历史村镇中丰富的文化遗产是旅游规划设计的源泉,对文化内涵的解读和文化活动的挖掘研究不仅为空间设计提供了依据和指导作用,而且能引发设计的灵感。 因而在文化基础上的空间设计可以产生贴切当地真实文化的空间场所,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

6结语

本文的意义在于提出文化空间这一概念的相关知识对历史村镇旅游规划设计的指导。通过设计实践,认识到只有将传统文化与物质空间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实现文化与生活空间二者互为表里的综合性和交织性,才能产生真正富有当地文化的空间形态。实现从文化到空间、从非物质到物质的规划设计方法,对历史村镇的旅游规划设计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文化圈理论的应用[J].江西社会科学,2005(1):102-106.

[2]“湖广填四川” 湖北麻城、孝感寻根探秘[EB/OL]. .2008-10-10.

[3]李玉臻.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文化空间研究[J].学术论坛,2008,(9):178-181.

[4]王纪武.地域城市更新的文化检讨――以重庆洪崖洞街区为例[J].建筑学报,2007(5):19-22.

[5]UNESCO. 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EB/OL]. www.省略/culture/ich/index.php?pg=00022.2010-04-23.

[6]向云驹.论“文化空间”[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82-88.

上一篇:构建具有文化特质的大学新校园环境景观 下一篇:完善与优化小城镇开发控制规划体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