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书的那首老歌

时间:2022-06-06 11:27:36

乡村教书的那首老歌

初为人师,我被分配到离家40里之外的一个乡村八年制学校任教。

学校四周环山,只有一条蜿蜒而悠长的小路通往校门口。

简陋的教室、陈旧的讲台、布满“皱纹”的长条黑板是这所偏僻的乡村学校留给我的第一印象。然而,十多年过去了,现在回首那段日子,还是会有很多温馨、感人的画面浮现在我的眼前……

记得学校里有一个集体煤炉,供教师烧水,轮流做饭。据说这个条件在当时全乡10余所学校也是唯一的。每天天蒙蒙亮时,年龄稍大一点的男老师都会围在火炉旁,一边喝着罐罐茶,一边吃着油馍馍,一边天南海北的神侃,有国家大事的宣讲,有世界形势的讨论,有学生状况的分析,也有些坊间轶闻的流播,诸如张家的女娃子跟上谁跑了,王家的驴被人偷了……我很少和他们一起喝茶,一来我没有喝茶的习惯,二来我经不住白面油馍馍的诱惑。再者,我离家远,自己不会做馍馍,即使去了也是白蹭人家的,我的自尊心告诉我不要去。

那时,我每天都是白开水煮面,吃肉吃菜的机会很少,要是同事中哪家偶有荤餐,整个校园就会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清香,让人甚是垂涎……

对我来说,唯能“奢侈”的要数我过生日的那天。每逢我生日,要好的几个同学总会远道而来,顺便捎来山外的蔬菜。而我也会破天荒拿出我多半月的工资,步行到村子里的小卖部里背来一箱廉价的红川大曲酒和两条兰州烟,放学后在学校的伙房里侍弄几个小菜,再邀请几个要好的同事来,把几张办公桌拼在一起,这样,一场“丰盛”的生日晚宴就开始了……吃着小菜,喝着白酒,谈天说地,不到天昏地暗决不罢休……

记忆犹新,一个冬日的上午,学区和教育局一行5人来学校进行每学期一次的例行检查。管后勤的朱老师忙得不可开交,先是从村子里买来两只大公鸡,宰鸡时实在忙不过来,见我没课,便喊我去帮忙。不一阵功夫,两只大公鸡就光溜溜地睡在盆子里。瞅着盆子里肥美的生鸡肉,我着实感慨了良久……

那些年,学校经费紧张,肉自然是与普通教师们无缘的,但鸡汤是大家可以分享的:第二天,一人端一碗,美美吃顿鸡汤面。我这个人独守着一种到现在还说不清的“骨气”,对别人喝鸡汤总是“嗤之以鼻”。

下午,我去灶房提水,还未进门,一股诱人的香气扑鼻而来。灶房里只有大师傅一人,我厚着脸皮问:“鸡肉现在能吃吗?”“还生着里!”她说。想到我是唯一一个常年住校的,同事们平日里都对我这个外乡人很同情,大师傅平时待我也不错,我便鼓足了勇气,吐出了几次到嗓门眼但又被自尊心强压下去的祈求:“我拿点鸡肉自己去煮着吃,行吗?”她踌躇之后终于微微地点了一下头。我急忙跑到宿舍拿了一个小碗,盛了半碗鸡肉。临出门时她再三嘱咐我,别让朱老师和校长看见!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真是幸运:天时、地利、人和一样都不差!

酒,大家可以共享。晚饭后,大家聚到会议室里给领导们争着敬酒,不免还很幸福地和领导们“热情”地握一次手。那时,我年轻,酒量又大,自然成了学校领导敬酒时的得力助手。那晚,由于一开始喝得太猛,酒场未散,我已是头晕眼花。踉踉跄跄走进宿舍时,猛然想起自己碗中待炖的鸡肉,似醉非醉中把肉放到锅里,加足了煤,便呼呼大睡去了!

不知过了多久,感觉胃里翻江倒海的难受,房子似乎也转起来了,顾不上拉灯、光着脚向门外冲去,不料正巧撞到炉子上,顾不得炉倒锅翻,跑到宿舍外,一阵呕吐,回来后躺倒在床上,又不省人事了!

第二天我早早起床,悄无声息地清理了现场,心里默默抱怨自己:没有吃肉的命!

后来,我离开了那个山村。十多年过去了,那段乡村特有的经历犹如一首优雅的小诗,在我困顿、孤寂的时候给我带来一丝安慰和温暖,它像一首逐渐远去的老歌,不经意间回响在我的心头;也像一瓶陈年的老酒,越久越醇香……

乡下教书的日子已成了我生命里一笔宝贵的财富。

上一篇:“有趣的形体” 下一篇:语文研究性学习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