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观下的古典诗词学习策略

时间:2022-06-06 04:51:41

接受美学观下的古典诗词学习策略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对文学本文的接受是一种解释活动,作品的意义不是本文中固有的,而是从阅读具体化活动中生成的。接受美学的理论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具有极强的启示作用。在接受美学理论的指导下,学生古典诗词学习的策略主要有拓宽期待视野、完成三级阅读、自我反思与否定等。

一、接受美学的主要观点

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联邦德国出现了一种理论学派,它不是把作家和作品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而是强调读者在文学进程中的作用,着重考察文学被读者接受和产生效果的过程。这种理论就是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提出的读者中心论,读者对文学本文的接受是一种解释活动。作品的意义不是本文中固有的,而是从阅读具体化活动中生成的。文学作品是为读者创作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

接受美学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具有极强的启示作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和鉴赏”中对接受者——学生提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感情生活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索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而古典诗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特征和因含蓄产生的“空白”等,与接受美学强调文本的“召唤结构”,关注阅读主体的期待视野、审美体验和创新感悟等理论,有诸多契合之处。

二、学生的学习策略

1. 拓宽期待视野。接受美学认为:“读者对文学本文的欣赏就是对文学作品的创造,读者就是作者,那么读者的头脑是一片空白显然是不行的。这就要求读者有一定的思想、道德、文化等方面的修养,有一定的接受能力和审美水平。读者的期待视野提高了,才能促使作者创造出更好的文学本文。”接受美学观照下的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必须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丰富其审美情趣,提升其接受水平。拓宽学生的期待视野,具体步骤如下:

(1)走近古诗词,亲近古诗词。《中华诗词》发刊词中说:“传统诗词对于华夏文化传统的形成,人民心理素质的培育,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诸如爱国主义、忧患意识、博爱情怀、教化思想、理性思考之类,都是诗词中高扬的旋律。它在陶冶情操、砥励意志、增进道德修养和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都潜移默化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开展这项活动,旨在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古诗文阅读兴趣,培养诵读古诗词习惯。

(2)走近古诗人,择其一二为友。中国古代诗人用诗词诠释人生、放眼世界,体现了种种情怀:他们或登高望远,望月怀乡,宣泄“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或征战沙场,马革裹尸,抒写“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概;或积极入世,一展才华,实现“达则兼济天下”的报复;或归隐山林,终老田园,履行“穷则独善其身的”理想,展示出古代诗人面对世间变化的种种文化心态和文化人格。

阅读古诗词时,学生要思考、探究诗人是如何看待世界、看待人生,理解世界、理解人生的,并结合自己所学诗歌,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在对古代诗人有一定了解的情况下,选择一二作为知己。在语文活动课上,同学们可以互相交流,说出选择知己的标准,这样每个同学选择一两个或两三个诗人,排除重复的诗人,全班同学寻觅的诗人不下几十人,汇集成了中国古代诗人的资料库。这种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增加对诗人生平经历,思想、人格的了解,为鉴赏做好准备。

(3)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接受美学认为,期待视野既是阅读理解得以实现的基础,又是其限制。人们的阅读期待是随着阅读的扩大而变化发展的。古典诗词风格多样,流派众多。在高一高二阶段,教师应结合教材上的古诗词教学内容,补充不同风格流派的古诗词,以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

2. 完成三级阅读。接受美学认为,诠释过程是由理解、阐释和应用三个瞬间过程组成的统一体:审美感觉的进展视野(初级阅读的诠释重建)阐释理解的反思视野(二级阅读中的阐释活动)接受史上的变换视野(历史理解与审美判断)。

(1)理解阅读。这是初级阅读阶段,指复现作者、文本的意象世界(文意视野),是“作品对我说什么”的阶段,是对文本意义“理解的‘文意’”阶段,它提供了接受的方向和范围等。读者接触的文本是语言文字符号的组合,“每个语言符号总是传达超于自身的东西给读者”,读者要把这些符号转换成形象(意象),完成理解阅读。

(2)阐释阅读。这是二级阅读阶段,通过重构作者的意象世界,创造自己的意象世界(解释视野),是“我对作品说什么”的阶段。文本的意义是作者意旨和读者意旨的综合反映。“读者也不是消极地接受文学文本对他们可能产生的影响,而是参与一种积极的相互作用的活动。”阅读时在作者的暗示、意旨及文本的规定、制约下,读者去确定未定项、填补空白,进行有意识的创读,以自主阐释来丰富和超越文本。

(3)应用阅读。这是三级阅读阶段,是读者联系历史意象世界,对文本进行评估的阶段。“某种意义如果距离人们的价值经验模式越远,其可能接受的比率也就越低,就是说,意义实现的可能性越小”。这个阶段的阅读,读者要结合诗人的生平、为人以及他生活的环境和时代,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料和后人的评述,对作品进行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等方面的评价。也可结合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鉴赏评价。

3. 自我反思与否定。“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接受美学观照下的古诗词阅读,鼓励个性化解读,多元解读,但“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他不能被解读成“麦克白”或“李尔王”,更不能解读成“贾宝玉”或其他什么人。因为“文本的相对不确定性允许文本的实现有一定的选择范围。然而,这并不是说理解是随意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交织决定了文本与读者间的相互作用,这种双向生成过程决非随意性的”,文本本身规定和制约了解读的方向和范围。因此,有些学生对古诗词的解读,有可能脱离文本框架“标新立异”,虽然解读得颇具创意,但与文本毫无关系,也是不可取的。作为教师,要把好关,防止此类事情发生。作为学生,也要有强烈的反思意识,或在课堂教学尾声,或在课后,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果有时间,最好形成书面文字,吸取合理之处,改正荒诞之处,这对学生的思维以及今后的处事方式都极有好处。

上一篇:科学发展观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指导作用 下一篇: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如何走出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