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于青年官兵心理特点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之优化

时间:2022-06-06 02:21:50

论基于青年官兵心理特点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之优化

摘 要:当今时代,网络以其平等参与、虚拟情境、瞬间扩散、交互性强等特征,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生活与工作方式,也成为部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以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研究青年官兵心理行为特点,深刻把握其思维发展规律和社会化规律,优化教育内容及形式,提高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教育形式的吸引力。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受众心理

中图分类号:E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4-0303-02

当今时代,网络以其平等参与、虚拟情境、瞬间扩散、交互性强等特征,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生活与工作方式,也成为部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在新形势下,以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为基础,研究受众心理行为特点,把握基本规律,科学设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有利于在官兵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强化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提高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深刻把握青年官兵的思维发展规律,注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在认知发展中,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思维发展程度既表现了个体的心理成熟程度,也决定着个体的行为模式。根据心理学研究,个体发展至青年期以后,思维表现出一些全新特点,辩证的、相对的、实用性的思维逐渐成为重要的思维形式。美国心理学家帕瑞认为,个体思维中逻辑的绝对成分逐渐减少,辩证成分逐渐增多,原因之一就是个体逐渐意识到,对同一个问题存在多种观点和多种解决方法。他把青年期的思维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二元论阶段,对问题的看法是非此即彼,要么对,要么错,没有“灰色区”,易将知识视为固定不变的真理;相对性阶段,不再毫无区分地把知识当作不变的真理,而是通过比较,进而找到有效的理论和方法;约定性阶段,个体在分析问题时已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能结合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识到两个相反的观点都可能是正确的,因为每个观点的出发点不同。

就军人个体而言,每个人的思维都会经历二元论阶段、相对性阶段和约定性阶段,但就军人群体来说,每个人的发展不可能是同步的。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到青年官兵的思维发展规律,根据其阶段性特点,科学地设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一)针对二元论阶段思维特点,旗帜鲜明地弘扬主旋律

如上所述,二元论阶段的思维特点主要是对认知对象进行非此即彼的判断,没有模棱两可的“灰色区”,倾向于将认知对象固化。

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遵循这种思维阶段的特点,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能混淆彼此。从大环境来说,由于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经济成分都存在,再加上西方各种思潮以及残留的封建主义影响,社会思想意识方面多元化倾向日益明显。因此,一方面不能要求青年官兵脱离现阶段的实际,像“”时期一样,只能是一种思想,禁锢思想自由。但另一方面,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必须有主流的思想意识,去凝聚和引导青年官兵。只有这样,才能使军队成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强柱石。正如同志所说,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旗帜鲜明地弘扬主旋律,就是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强化军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针对相对性阶段思维特点,针锋相对地批判“西化”思潮

在相对性思维阶段,个体对认知对象以辩证的态度来对待,既不会一概否认,也不会绝对肯定,开始有所比较,主动选择,思维中多了一份怀疑。这是思维成熟的表现,但是,如果没有正确引导,没有正确比较的参照系,个体就可能在认知上陷入茫然,或者做出不恰当的选择。

针对此特点,在教育内容设计上,不能简单局限于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而忽略了对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在开放的大环境下,西方通过网络、书籍、影视所传递的价值观、人生观对官兵有相当大的影响,也使部分官兵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出现了模糊认识。忽略“西化”思潮对官兵的影响是错误的,低估“西化”思潮对官兵的冲击更是不明智的。

社会心理学中有个著名的“手表定律”,即只有一块手表,可以知道时间;有两块手表并不能告诉一个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制造混乱。其深层含义在于:每个人都不能同时挑选两种不同的行为准则或者价值观念,否则他的工作和生活必将陷入混乱。相对性思维阶段的青年官兵在对不同认知对象进行比较时,必须要有参照系,否则就会陷入选择困境。在对诸如“自由、民主、人权”等所谓西方普世价值进行批判时,必须有理有据,以理服人,澄清模糊认识。

(三)针对约定性阶段思维特点,合理科学地博采众长

在约定性思维阶段,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处于最高思维层次水平,个体在此阶段已经具备了自己独立的立场、观点和态度,更趋向于客观、辩证地分析问题、思考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是个广泛概念,基本着眼点是理想信念教育、“三观”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但反映这些基本点的内容与形式却多种多样。针对约定性思维阶段的特点,在内容设计上应该体现出多样性,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既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既有历史评析,也有现实思考;既有现象,也有分析……以丰富的内容吸引人,在观点碰撞中明事理,在自由思考中辨曲直,从整体上提高个人认知水平,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深刻把握青年官兵的社会化规律,注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上的吸引力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同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承载着帮助青年官兵完成社会化、具备良好社会心理、思想品质和行为模式的重要任务。

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是一对广泛而又具体的概念,没有内容,形式就无法存在;没有形式,内容也无从表现。好的形式,无疑对内容的吸纳具有积极影响。因此,从青年官兵的社会化规律出发,把握其心理特点,采取科学方法,是保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效果的前提。

(一)根据青年官兵的好奇心理,使用引导式方法

从一般意义来说,对新事物的好奇是人类普遍心理,这也是人类得以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单就网络来说,其文字、色彩、影音相结合的多媒体形式无疑更易引起青年官兵的兴趣,这也是可以利用网络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条件。当前,青年官兵获取信息渠道相当广泛,不同信息时刻在影响着官兵的观点、态度、思维和行为。因此,利用青年官兵的好奇心理,就相关主题进行认知上的引导,既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也是实施的重要方法。

一是对时事热点进行舆论引导。在现实社会中,舆论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基于其对受众广泛、深入的影响,有人将舆论称为立法、司法、行政之外的“第四种权力”。良好的舆论引导是军营稳定、官兵健康发展的标志和必要条件。从客观条件来说,由于缺乏相关知识,或者囿于心智成熟程度、思维发展水平,官兵对一些问题难以看清想透,会产生认知上的偏差,这就需要进行主动的舆论引导,端正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二是抓住焦点事件进行道德评判引导。这些焦点事件可能发生在军内外,也可能是正面或负面的,一旦成为热门话题,就会激发青年官兵的好奇心,尤其是涉及道德判断或价值判断时,好奇心会更加强烈。进行及时、正确的引导,是培养和提高青年官兵思想道德素质的关键。

(二)根据青年官兵的逆反心理,使用渗透式方法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因为各种原因,致使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形式与方法产生与教育目的和教育方向相反的心态,使教育内容不能很好地被吸纳和接受,这就是逆反心理。逆反心理包括自主逆反和禁果逆反。自主逆反是个体存在着一种趋向自主并摆脱外部控制的倾向,当外界付诸压力而使个体感受到其自主地位受到触动时,就可能产生心理对抗;禁果逆反是指某种情况下,越是纪律所禁止的东西,越能引起一些人的尝试与探究,从而产生与禁止性规范相悖的意向或行为。

青年官兵的逆反心理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效果的障碍,采用渗透式方法可以规避青年官兵的逆反心理,使教育取得好效果。信息渗透是指教育者通过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渗透到其他信息之中,使青年官兵在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从而达到教育目的。要想大家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最好就是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隐匿到其他信息之中。这是一种含而不露的非“标签”式教育方法,把教育的意向和目的隐匿起来,使得富有教育意义的信息通过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其心灵深处积淀下来,使得青年官兵在陶醉、愉悦中得到熏陶,不知不觉地达到教育目的。

(三)根据青年官兵的成长需要,使用互动式方法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注定是需要不断得到满足,又产生新的需要的过程。青年官兵的成长需要包含了交往的需要、情感表达的需要、获得认同与尊重的需要等等,这也是实现社会化的过程。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充分考虑到青年官兵的成长需要,多运用互动式方法,促使青年官兵身心的健康成长。

在满足青年官兵交往、情感表达和获得认同与尊重的需要中,网络可以提供与传统日常人际交往有别的互动平台,军网上目前主要是网络论坛,部分有QQ交流系统。这些为官兵扩大人际交往提供了可能,也是获取信息、交流思想情感、表达意见态度观点的场所。网络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的隐匿性,不必露面、甚至不必提供真实姓名也可与他人进行交流,所以在安全感得到保证的情况下更愿意说出自己的真心话,倾诉心头的迷茫、学习中的烦恼、生活上的郁闷乃至感情上的挫折。

上一篇:新闻“秒”时代网络记者要掌握“六要” 下一篇:浅论和谐社会背景下稳定观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