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东部地区与中国能源协作的战略问题

时间:2022-06-05 10:08:37

俄东部地区与中国能源协作的战略问题

中图分类号:F15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08)01-0010-01

对俄罗斯和国际能源保障体系的分析和预测表明,在最近几十年内世界对能源首先是碳氢化合物的消耗将进一步扩大。在地区层面,亚太地区国家,主要是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泰国、菲律宾对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将有最快的增长。为保障亚太地区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无论现在还是将来,该地区内部来源都是不足的,必须大量增加来自世界其他地区的载能体首先是石油和天然气的供应。

目前,中国是世界石油第二大消费者,而且中国的天然气市场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2006年,中国包括香港消费石油2.63亿吨,年增长约7%;消费天然气580亿立方米,增长13%以上。最近几年,全世界石油消耗量增长的60%~80%归于中国(2006年为77%)。

正像几年前我们曾预测的那样,大庆石油开采量下降是不可逆转的,现在中国不得不从国外购入大量石油。近年经铁路和大连港大量俄罗斯石油进入中国东北(辽宁、黑龙江、吉林三省)、内蒙古自治区和首都北京地区的炼油厂。2006年俄与沙特、伊朗和安哥拉成为中国市场四大石油供应者。

现在,我们的中国伙伴自觉理解了我们的关于在塔里木和鄂尔多斯新储量的发现还不足以满足国家的能源需求的预言。目前,中国很重视“阿尔泰方案”,也关注建立中亚的天然气管道系统,与穿越中国的天然气管道系统“西―东”线(塔里木―上海)和“西―南”线(塔里木―香港)对接,以便从独联体向中国供气。

众所周知,中国石油公司在四川盆地发现了龙岗天然气田(普光气田也在那里),储量不低于1万亿立方米,气田位于地下6 500米。像我们以前预测的那样,在这个产地发现新储量的前景只能到极深处去找。

近几十年,中国对载能体首先是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超前增长的趋势将加剧。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福利,中国不得不利用现有能源保障的一切可能性。例如,2006年煤炭开采量达23.8亿吨,几乎占世界采煤量的40%。预计,在2007―2008年采煤量将超过25亿吨,这意味着达到了这种能源的资源和技术工艺的极限(已探明储量能保证按现在采煤量开采45年,而世界平均指标为150年)。此外,中国越来越受到环境的技术成因的负载加大的严重制约,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扩大煤炭的开采和利用有关。这全部因素迫使中国领导鼓励发展天然气开采和天然气保障体系。

近年在中国大量中小碳氢化合物产地的发现(鄂尔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和渤海湾等)推动了石油天然气运输、加工和消费基础设施的发展。无论现在还是将来,这些发现都不能满足中国能源消耗增长的需要。在此条件下,中国只好在世界各地――近东(伊朗、阿曼、沙特等)、南美洲(委内瑞拉、玻利维亚、厄瓜多尔等)、非洲(安哥拉、苏丹、利比亚、摩洛哥、尼日尔等)、独联体(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塞拜疆)寻找载能体首先是石油的供应来源。

中国公司力争在允许他们进入原料产地的任何条件下在石油生产国开展业务:商品交易(进口业务)、投资石油公司、取得租让、服务合同、承包工程等。最好是通过取得地质研究、勘探和碳氢化合物的开采许可证,投资于石油天然气公司等方式直接获得石油资产(碳氢化合物的资源和储备、基础设施项目)。

中国炼油厂,包括不大的工厂,每年原油加工总能力为3.5亿吨。2006年中国石油初加工数量比上年提高6.3%,达到3.07亿吨。生产透明石油产品(汽油、航空煤油和柴油燃料)约1.9亿吨,不够满足国内消费需要。预计,2010―2012年前,中国工厂原油加工能力将增长1亿~1.1亿吨。

如果那些以原油保证炼油厂的开工率,并把部分利润再投资于生产现代化的公司成为股东,那么中国炼油厂的部分私有化,包括被外国投资者私有化,是对中国经济有利的。例如,在外国公司中,与英国政府联系紧密、由美国和英国资本控制的一家匈牙利公司有这样的计划。但是,从资源保障、技术工艺的有效性和供货的地域平衡性来看,俄和中亚国家为中国提供了最大的利益。

全球有前景的能源产地中,俄罗斯的西西伯利亚、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以及独联体中的中亚国家――哈萨克、土库曼、乌兹别克斯坦离中国最近,而中国是迅速发展的潜在的世界最大的石油天然气消费者。

在有相应投资的情况下,东西伯利亚和远东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扩大的现状和前景能够满足俄东部地区的内部需求并能向中国和其他亚太地区国家大量出口。近期能向中国东北地区――黑龙江、辽宁、吉林三省和环渤海地区大量出口东西伯利亚和萨哈林大陆架的天然气。

据我们以前所作的预测,正是中国的东北和中西部地区指望俄罗斯(西西伯利亚、东西伯利亚、萨哈、萨哈林)的石油供应,而在远期前景中是天然气的供应,这就要求超前建设运输基础设施。俄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石油天然气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研究所在实现把俄罗斯载能体推向亚太地区,首先是中国市场的计划问题上,一贯持积极态度。

现在俄通过了关于建设通向中国的石油管道的官方决定。今年7月在北京召开的俄中能源合作分委会第九次正式会议上,俄联邦工业和能源部部长В.Б.赫里斯坚科承诺,东西伯利亚至太平洋石油管线的中国支线建设将于2008年开始。斯科沃罗季诺至大庆石油管线的设计工作,将在收到中方设计费首付款(今年6月划拨)后208天内完成。工程将由中方承包单位完成。

建设从西伯利亚和远东向中国和其他亚太地区国家出口天然气的基础设施,要求解决几个问题:1.保证进口国一方购买固定数量的天然气。2.确定有效供应价格。3.在东西伯利亚建立大型石油天然气化学综合体,用来加工含油天然气并分离出有价值的天然气成分(氦等)。4.系统地建立天然气供货条件,以帮助购买深加工产品。

毫无疑问,在互利的、长期的条件下,组织石油、石油产品、天然气、石油天然气化学产品以及氦的大量供货是为俄中两国人民利益服务的,为巩固我们两国战略伙伴关系服务的。

上一篇:经济全球化语境下中俄合作的政府责任 下一篇:俄远东地区在亚太地区国家实力不断加强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