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稻本田期福寿螺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时间:2022-06-05 06:49:24

摘要通过对早稻本田期福寿螺发生规律的调查,揭示早稻移栽后,田间螺、卵量不断上升;福寿螺个体大,且田水深灌,危害重。危害早稻主要时期是移栽后至分蘖期(即本田前期)。实施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能有效控制福寿螺的发生危害。

关键词早稻;福寿螺;发生规律;防治

1发生规律

1.1越冬情况

早稻田的福寿螺,在本地主要在晚稻荒田、沟渠表土下及河流中越冬。据1999~2000年越冬前(3月11日)调查,晚稻荒田面积104m2活螺7只,沟渠面积5.94m2活螺5只。当春季气候回暖,越冬螺破土而出成为早稻本田主要螺源之一,且随着春耕灌水而向田间扩散。

1.2产卵习性

福寿螺卵圆形鲜红色;卵块呈桑椹状排列,每块卵粒平均200粒左右。越冬代螺于4月中旬开始产卵,早稻本田,随着早稻移栽、越冬螺的迁入,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开始产卵;其后不断繁殖,世代重叠。产卵场所广泛复杂,只要条件适宜到处可产。早稻田内一般产在地埂边杂草或田间杂草、早稻茎秆基部离水面5cm左右处。而地埂边杂草处的产卵量明显高于田内早稻茎秆基部。

1.3田间螺量消长规律

福寿螺危害早稻主要以越冬代为主,其次为第1代。越冬代福寿螺(4月下旬)随着早稻春耕灌水进入稻田内活动。早稻移栽后,越冬代福寿螺边危害、边产卵,并与第1代重叠,田间螺量随之上升,至早稻分蘖盛期(5月下旬至6月初),最高螺量达15.5只/m2;其搁田后田间螺量显著下降。

1.4危害早稻(苗)特点

福寿螺孵化后稍长即开始啮食水稻等水生植物。早稻插秧后至晒田前,稻苗小、分蘖苗幼嫩是福寿螺的主要危害期;拨节期后茎秆粗壮、植株高大,难以啮食。在早稻生育前期,它主要咬剪水稻主蘖及有效分蘖,致有效穗减少而造成减产。从田间危害情况观察,灌深水的,稻叶淹没,福寿螺随水上浮活动,危害相对加重。并且危害与田间螺量密切相关,螺量高、危害重。据早稻移栽后8d(2006年5月11日)株危害率调查,福寿螺1只/m2株危害率6.1%,2~3只/m2株危害率12.1%,4只/m2株危害率21.2%,6只/m2株危害率33.3%,9只/m2株危害率36.4%。

2防治对策

2.1防治策略

重点抓好越冬成螺和第1代成螺产卵盛期前的防治,压低第2代的发生量,并及时抓好第2代的防治。以整治和破坏其越冬场所,减少冬后残螺量,以及人工捕螺摘卵、养鸭食螺为主,辅之药物防治。

2.2农业防治

2.2.1人工捕螺、摘卵。早稻移栽后,由于前期稻苗小,越冬代迁入的福寿螺螺量低、个体较大,易于人工捕捉。并在灌水时,在进水口处安置防螺网,阻止外来螺进入。

田间摘卵宜在福寿螺产卵高峰期后2~3d进行。摘除田间稻株和杂草上的卵块,尤其是地埂边杂草处产卵量大,在结合清理田沟边杂草的同时,加以全面清除。

2.2.2排水、搁田控螺。福寿螺是水生栖息性螺类。利用其伴水活动的生活习性,当早稻本田螺量达到一定的密度,或对稻苗构成潜在危害时,采取田间排水、露田1~2d,待田间大部份的福寿螺移动到稻田沟内、进排水口处,进行集中处理。经几年早稻本田放水搁田处理:排水前福寿螺的田间螺量平均7.07只/m2,排水后螺量平均0.45只/m2,田间螺量的减退率为 93.6%。

2.2.3“稻鸭共育”食螺。利用鸭喜食螺类的习性,在早稻本田积极推广“稻鸭共育”技术,可基本上控制福寿螺对早稻的危害。据2003~2004年“稻鸭共育”技术处理试验,在水稻移栽返青后10d,放养麻鸭225只/hm2(雏鸭15日龄,平均单只重0.06kg),与空白对照(CK、不施任何药剂)对比。于移栽后2个月调查,“稻鸭共育”处理,福寿螺螺量为0,而空白处理13~15只/m2。同时利用鸭子在稻田内捕食害虫和吃、踩杂草等,控制二化螟效果达90%以上,稻纵卷叶螟效果99.1%,稻飞虱效果95.9%,控制杂草的总体防效96.4%。

2.2.4“碳铵”灭螺。利用福寿螺对“碳铵”肥料敏感的特性,在早稻移栽前1~2d,用碳酸氢铵300~450kg/hm2作基肥使用。据2007年早稻移栽后4d调查,福寿螺的田间死亡率高达100%;田间螺量消长规律跟踪,控螺有效期长达15~20d。

2.3药剂防治

当稻田平均有螺2~3只/m2以上时,应马上防治。①在水稻移栽后1d,用5%梅塔颗粒剂5 250g/hm2或6%密达颗粒剂7 500g/hm2,均匀撒施稻田中,保水2~5cm深达3~7d。②水稻移栽后,平均有螺达2~3只/hm2,田间灌水2~5cm,用45%三苯基乙酸可湿性粉剂270~405g/hm2,对水450~675kg/hm2喷雾,保水3~7d。③栽植前7d,施用2%三苯醋锡粒剂15~22.5kg/ hm2,田水保持3cm深约7d;也可用80%聚乙醛可湿性粉剂,每次1.2kg/hm2,于栽植前1~3d,加水稀释,一次性施用,田水保持1~3cm深约7d,施用时气温要求高于20℃。

上一篇:豆天蛾的发生与防治 下一篇:高海拔地区温棚黄瓜角斑病的发生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