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柴嗽汤治疗咽喉源性咳嗽35例

时间:2022-06-05 03:51:47

自拟柴嗽汤治疗咽喉源性咳嗽35例

关键词:柴嗽汤;咽喉源性咳嗽;中医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R256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2)06-0049-01

咽喉源性咳嗽通常是指咽喉部黏膜及黏膜下组织的急慢性炎症所致的咳嗽。其临床特点是咽喉作痒或不适而引起的咳嗽,多数患者干咳少痰或咽部奇痒,咽喉作痒而咳,每遇冷空气或异味、粉尘刺激均可引发咳嗽,呈阵发性连续急促咳嗽,发作因感冒、疲劳、多言、生气恼怒等因素而诱发或加重。属中医“喉痹”、“梅核气”范畴。近年来笔者自拟柴嗽汤加减治疗咽喉源性咳嗽35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5例均为门诊患者,男14例,女22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55岁,病程最短1周,最长3 a。

12 诊断依据 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3年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中慢性咽炎诊断标准制定:(1)阵发性咳嗽,咽痒而咳,无痰或少痰,以遇冷热、异味、烟尘、多语时为重;(2)咽喉不适,痒痛,口干,异物感,声音嘶哑等;(3)咽喉部体征:咽部充血水肿,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4)血常规,胸透均无异常

2 治疗方法

采用自拟柴嗽汤治疗。柴嗽汤组成:柴胡10 g,黄芩10 g,潞党参15 g,法夏15 g,桔梗12 g,射干12 g,荆芥10 g,千张纸10 g,蝉蜕10 g,紫菀10 g,百部10 g,杏仁10 g,绿萼梅10 g,甘草5 g。随症加减:体虚外感者合用玉屏风散加减;伴头痛鼻塞者加白芷、辛荑花、苍耳子;风寒未清者合用三拗汤;咳嗽甚剧者加罂粟壳;咽部红肿者加金银花、牛蒡子、板蓝根;声音嘶哑加胖大海;痉咳加僵蚕、地龙;咽干加玄参、生地;痰多加陈皮、浙贝母;痰稠难咯加瓜蒌仁、麦冬、冬瓜仁。痰中带血丝加茜草、玄参;肺气虚者加黄芪、白术;痰黄热重者加桑白皮、大黄;夜间重者加生地黄、知母、天花粉;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者加玄参、板蓝根、款冬花、牡蛎等。根据患者体质情况选用加减剂量。水煎服,每日1剂,每次200 mL,早、中、晚口服,7d为1个疗程。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治疗慢性咽炎拟定。痊愈:症状体征消失,2个月内无复发;有效:症状消失,咽部充血明显改善,2个月内无反复发作;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2个月内反复发作。

32 治疗结果 35例患者中痊愈13例(37%),有效19例(54%);无效3例(9%)。总有效率为91%。

4 病案举例

吴某,女,47岁,于2008年2月10日初诊。患者反复咳嗽2年余。2年前冬季初病感冒,经静滴头孢呋辛钠等抗菌消炎、对症治疗后,急性症状得到控制。病情好转,但咳嗽不已。随后每逢冬季发病,症见咽干痒咳,如遇油烟等刺激或情绪激动则咳甚,呈阵发性,昼夜亦然,干咳或有时咳少量黏稠痰,咽有阻塞感(吞咽不困难),声音略有嘶哑,时有胸闷口苦、恶心,纳差,手心发热,呛咳时小便难忍,大便干,舌苔薄黄质淡红,脉弦细数。检查:咽部充血,咽后壁有淋巴滤泡增生。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胸片检查无异常。中医诊断为喉痹,西医诊断为咽源性咳嗽,治以疏风清热利咽,润肺化痰止咳为法,用自拟柴嗽汤依症加减治之,同时嘱患者忌食辛辣之品,食物宜清淡。服药7 d后上述症状开始消失,15 d后无明显症状,查咽部淡红,淋巴滤泡减少。连续服用25剂,缠绵2年之久的咳证告愈。追访1年未复发。

5 讨论

咽源性咳嗽以咽痒即咳为主,是慢性咽炎临床表现之一,为临床常见病。其病因有二:一是因外感失治或误治所致,此类患者较多,临床上往往见于外感治疗中应用大量抗菌素或过多寒凉药后,咳嗽从无到有,由轻至重,而且咽痒较甚,往往有气冲胸膈、咽喉之感。正如朱丹溪在《脉因证治》中所说:“咳者,无痰有声,喉中如痒,习习如梗,甚者续续不止,连连不已,冲膈击胸…肺咳上逆。”《备急千金要方》所说的“短气咳唾引痛,咽喉不利,习习如痒,喉中干燥,时欲呕吐,烦闷”。二是此类患者多伴咽痒干涩,有异物感,咽部检查可见咽峡轻度充血或有淋巴滤泡增生,类似《内经》所述;“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笔者认为本病的病机主要是三焦气机不畅,肝火犯肺,虚火上炎,肺失宣降,邪气上逆而致。《诸病源候论》所提及的“咳而气还聚于肺,肺则胀,是为咳逆也,邪气与正气相搏,正气不得宣通,但逆上喉咽之间。邪伏则气静,邪动则气奔上。”这一理论可以说是咽源性咳嗽病机的概述。因此,笔者自拟的柴嗽汤是小柴胡汤和止嗽散的加减方。用小柴胡汤宣畅三焦,调达上下;止嗽散宣降肺气,止咳消痰;佐以射干、蝉蜕、千张纸、杏仁、绿萼梅等疏风散郁,清利咽喉。诸药合用,标本兼治,随症加减,使肺气和,呼吸利,邪热散,咽喉清,则咳嗽自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308

(收稿日期:2012-04-16)

上一篇:陈学忠教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经验介绍 下一篇:针刺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