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教育就业探讨

时间:2022-06-05 03:30:11

师范教育就业探讨

论文关键词:师范教育就业工作调查

论文摘要:普通师范类专科毕业生在陕就业形势严峻,生传统就业观念有关。师范院校应该不断提高办学水平竟争激烈,这既与国家当前总体就业形势有关,也与毕业,加强对毕业生的引导,积极做好学生就业工作。

2005年3月至4月,我们在陕西省部分地区对普通师范类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市场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先后走访了榆林、延安、铜川、宝鸡和西安等五个地区所辖的18个市、县、区的教育局、部分公立及民办中小学和民营企业。通过本次调研,使我们对目前普通师范类专科毕业生在陕的就业现状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普通师范类专科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诸多思考。

一、普通师范类专科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目前普通师范类专科毕业生在陕就业形势可以说十分严峻。

1.计划安置愈来愈困难。按照现行的就业政策,没有签到单位的师范类毕业生一般派遣回生源所在地人事局或教育局。从我们调查的18个县、区情况看,给2004年以前的毕业生安排了工作的有14个,占78,没有安排的有4个,占22。一般是当年或隔年安排在乡镇以下的农村中小学,总体来讲得到了安置。但各县、区普遍对2005届师范类专科毕业生的工作安置问题表现出谨慎和不乐观。调查显示,上述各县、区初中以下教师总体超编,大部分县区已明确表示不再招聘或很少招聘普通师范专科毕业生,这一点在2005届普通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洽谈会上反映的也十分清楚。

2.就业竞争更加激烈。从某种意义上讲,目前毕业生回生源所在地安置工作属计划经济下就业工作思维的延续,但就各县、区安置形式看,基本都采取了考试、竞聘上岗等形式,进行择优安排,而且全部实行了聘任制。尽管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这种聘任制从某种意义上讲形式大于实质,但其基本的工作思路及反映出的发展趋势已显示出了市场经济下公平竞争的特征。这就是说毕业生今后无论是自主择业还是回原籍等待安置(这种机会将愈来愈少),都将面临十分激烈的竞争。

3.近几年普通师范类专科毕业生就业的出路。从我们走访的部分民办中、小学和个别私企情况看,他们大部分都急需各类人才。除个别规模较大的高中外,这些单位对优秀专科生普遍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工作待遇也明显的高于公立学校。也就是说今后几年师范专科生在公立中小学就业的机会愈来愈小,就业的主要方向应该是民办中小学或私营企业等。

二、就业形势严峻成因分析

1.国家总体就业形势严峻。上世纪末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呈现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态势,总体就业形势严峻。其主要原因:一是转型期的中国面临工业化、城市化和后工业化的多重冲击,农业和工业同时外溢劳动力;二是产业结构的调整、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生产更加自动化,经济更加全球化,这些因素正在使劳动力的本质发生根本性变化,这种变化将使成百万上千万的劳动力找不到需求;三是国有企业的改革进人攻坚阶段,经济增长正经历迅速的“资本深化”过程,从而使国有企业效率提高,不得不进行大幅度的人员精减,而非国有经济还无法吸纳全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必然出现失业率的上升;四是我国正处在劳动年龄人口不断上升时期,新增劳动力供给持续增长。[1)同时老龄化社会到来,大量退休人员的重新谋职等,都将给我国形成持久而巨大的就业压力。因此,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是我国就业宏观背景影响下的必然结果。

2.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高等学校的大规模扩招。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进人跨越式发展时期,高等学校招生规模连年扩大,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115万人,到2002年为145万,2003年为212万,200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达到250万人。四年时间增加了140万,今后还会持续增长。[z)同时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人学率在适龄人口中已经占到巧%,这就是说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跨人大众化教育的门槛。[3)因此大学生就由“精英”变为“大众”,要公平的参与社会竞争,大学生的就业市场也由“卖方”走向了“买方”,这就势必导致大学毕业生整体求职的成本和时间将增大和延长,当然专科(高职)毕业生毕业初期的就业率则要相对更低。

3.大学生传统的就业观念难以转变。在短短几年内,大学生的身份地位由“精英”转变为“大众”,由原来的“统包统分”转变为要公平地参与社会竞争,由原来的高薪稳定岗位逐步转变为大众化岗位或基层的一般性工作,这一切都使大学生暂时难以适应。同时这些工作的报酬和发展前景与他们的就业期望和付出的过高教育成本严重失调,使得大学生就业观念更加难以转变。很多毕业生对就业的工作地域、经济待遇、环境条件等的期望值仍居高不下,单位好、收人高、工作稳定是毕业生选择就业单位的首要因素,他们的择业愿望一般集中于城市,无形间缩小了就业选择范围,加大了竞争压力。

4.小学、初中大幅撤并,教师队伍需求减少。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我国人口增长幅度呈下降趋势,加之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平衡造成大量农民子女进城读书等原因致使农村小学、初中生源大量减少,小学、初中大幅撤并,这就使当地师范类专科生的就业市场减少,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例如,榆林市1999年共有小学、中学、高中6121所,到2004年减少为3699所,今年还要撤并,预计将来会稳定到2000所左右。1999年全市小学生有109000人,2004年小学人数只有48000人,预计人数将来会稳定在40000人左右。同榆林市的情况一样,其它县、区农村初中、小学有50%左右的要撤并或已经撤并,这就造成了各县、区初中以下教师整体超编,师范类专科毕业生就业市场减少。

5.地方财政困难,难以安置普通师范类毕业生。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不少农村县区宁愿聘用学历不合格的代课教师,也不愿安置师范类大专毕业生,究其原因主要是地方财政困难,聘用代课教师可降低财政支出。

6.专科学生学历层次不能满足目前就业市场需求。在目前就业市场形势十分严峻、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迫切需求的实际背景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国家对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师范类专科毕业生学历层次低已经成为造成这类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

三、用人单位对近年来师范毕业生的几点意见及建议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充分听取了用人单位对近几年师范毕业生的意见和建议。总体来说,大部分用人单位认为扩招后师范类毕业生质量有所下降,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师范院校教育改革相对滞后。进人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尤其是新课程体系的实施使教育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相比之下作为为基础教育服务的高等师范教育改革则相对滞后,传统的教学观念、陈旧的教学内容、单一的专业设置使学生不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目前大部分师范生对新课改知之甚少,更没有进行过系统培训,还需要再培训才能上岗。

2.毕业生综合素质相对较低。部分毕业生专业知识相对陈旧,专业水平低,综合素质不高,很多毕业生在工作需要时很难胜任相近专业的课程,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3.职业道德教育欠缺。个别毕业生职业道德较差,不安心工作,其工作表现、个人素养、为人处事、衣着打扮等都难为师表。

4.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差。不少用人单位反映,部分师范生由于在校学习期间教育教学实践不够,实际工作能力差,计算机、普通话等教师职业技能掌握不够,不能顺利走上讲台。

用人单位建议:高等师范学校要加快改革步伐,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学校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要求,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完善专业结构;学生在校期间,应加强实践能力锻炼,特别是应加强教学实习工作;要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毕业生的敬业精神,在师德师风上加大教育力度,加强专业教育;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职业技能。

四、深化教育改革.积极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认为当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1.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增强办学实力,突现办学特色。目前用人单位对学校的社会声誉、地位及毕业生质量要求较高,在高校毕业生买方市场的形势下,用人单位选聘人才标准越来越高,挑选余地越来越大。许多用人单位往往更青睐重点、名牌院校的毕业生,这些方面师范类专科毕业生在竞争中没有优势。因此这就要求学校努力办出学校特色及专业特色,下大力气提高办学质量,增强学校形象的吸引力。因为学校特色是学校形象的重要基础,任何学校要想在生源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培植自己的特色,形成相对优势。我们认为高等师范专科专业的特色,应该是在教师的教育学术水平方面,在对学生的教师职业能力培养方面以及学生宽厚的理论基础学习方面。前者使师范生从教与非师范毕业生比较形成相对优势,后者使专科生具备进一步深造的后劲。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确立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校培养目标的导向性。一是要把职业能力与特长纳人培养目标体系,使毕业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及教育学术研究较其它类学生具备明显的优势。其次是加强社会所需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弥补师范生知识的不足,提高就业能力。三是在人才培养性质上,要突破传统的“师范性”,以时展与对未来教师素质的要求为背景,将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多门类知识与能力复合又具备教育智慧的新教师形象纳人培养目标。

3.依据市场需求进行专业改造。面对大学生就业市场不断变化的挑战,学校应依据市场经济建设对人才的要求设置专业,确定培养目标,尽快实行适应市场的专业改造,根据就业市场需求情况,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科学合理地编制招生计划,并做好超前预测、超前培养,以适应未来就业市场的要求。在专业的设置上,应保留传统专业,合并相近专业,以扩展专业覆盖面,可以适当缩减冷门专业,合理设置一些新的热门专业,不断拓宽学校自身的生存空间,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能力,在课时的安排上,应适当缩减专业课的学时,增加基础课和公共课的学时,加强外语、计算机等一些应用工具类课程的教学力度。适当增开一些实践课、人文社科类的选修课,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人文综合素质。据统计,普通高校非热门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工作的人数不足该专业毕业人数的4096,因此,我们应该提倡一专多能,鼓励和支持有潜力的学生选修其他专业课程,以拓宽知识增强就业能力,适应社会的需要。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由挑选专业,自由跨学科听课,获取多方面知识,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4.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注重学生社会经验的锻炼和积累。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职业技能和社会经验是就业成功的一个重要法码。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将从业经验作为聘用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许多中小企事业单位不愿承担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培训等消耗成本,更不愿为别人做嫁衣裳,这就是近几年职业技能型人才走俏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学生在专业基础知识积累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应用知识的学习,要活用知识,课余多参加社会实践,从实践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自己所学的知识更贴近市场。

5.加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用人单位选聘毕业生除了要看毕业生的专业成绩,还很注重把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普通话等级以及科学人文素质、社会实践技能等综合素质作为选聘人才的重要条件。专科毕业生往往在这一方面相对较差,毕业生整体素质与用人单位需求标准的提升反差较大,在求职市场竞争中往往会失去机会,学校应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6.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应该着眼未来,抓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将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升到突出地位。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点内容应该是就业市场建设和开发,它主要包括用人单位需求信息的收集、就业岗位的开辟、就业渠道的拓展、就业基地的建设、就业市场的调研及信息反馈、就业网站建设等项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我们认为,就业市场建设应主要从两方面着手:第一,收集就业需求信息。借助各种资源,加大就业信息收集和宣传工作力度,重点建设好用人单位需求和毕业生资源两个信息库,做好就业市场建设的基础性工作。第二,树立多元化就业观念,努力拓展就业方向和渠道。积极鼓励、引导毕业生跨越“师范性”、“非师范性”的传统界限,扩大毕业生主观就业市场。

7.加强和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新的就业形势迫切要求我们能够在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就业观念、就业需求、就业知识和职业生涯策划等方面,给广大毕业生提供高水平的教育指导和优质的服务。但是,当前一些学生的择业观念脱离社会实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能准确定位、好高鹜远、期望值过高。一些学生由于缺乏择业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应聘时导致欲速则不达或是半途而废,因此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高水平的就业指导是毕业生成功就业的必然的重要因素。

8.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尽管在基础教育实施现代化过程中,需要不断补充、更新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为师范类专科毕业生就业提供了一定机遇,但这并不能缓解社会就业的压力,其竞争依然是激烈的,甚至是残酷的。我们要教育学生树立竞争意识,积极主动参与就业竞争,要使学生意识到机会是等不来的,要勇敢的参与竞争,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使得择业的可能性和机会越来越小,据预测,今后几年师范毕业生就业规模的扩大主要集中在农村中小学校、教育产业、民办教育、民营企业等,而中小学很大一部分也都需要本科以上的毕业生,这就要求学生加强对自身情况的了解,有合理的定位和期望值,先就业,后择业,改变一次就业的观念,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

毕业生就业工作效果如何,既关系到毕业生的前途,也关系到学院的声誉和发展。为此,我们要根据日益变化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特别是普通师范类专科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树立现代就业新理念,积极探索就业工作的新思路。

上一篇:高职生毕业实习与择业 下一篇:校企结合教学质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