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中外育儿异同

时间:2022-06-05 01:16:49

亲历中外育儿异同

随着对世界的不断开放,国人对其他国家的育儿理念和方法有了更多的了解,为我们取中外育儿之长,避其之短,以最好、最科学、最全面的方法来培养和教育子女,把心爱的宝宝培养成最健康、最优秀的人才,使其有一个更完美、更精彩的人生,创造了很好的外部环境。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也是国家与民族的希望。我们建议那些已经扮演着父母角色和即将成为年轻父母的朋友,适当读一些关于早期教育、子女培养等方面的中外书籍,多了解一些海内外育儿的知识和技巧,以实现您最大的心愿与梦想。

下面介绍一位在中国生活了5年多的美国人对中外育儿的差异及优劣的感想和一位在加拿大生子育子的中国人的体会,这对已经扮演着父母角色和即将成为年轻父母的朋友一定会有启发。

编者

一个美国人对中美育儿异同的感想

晓石

我前后已在中国生活了五年半,并花了大量时间和中国朋友及他们的家庭打交道。通过这样频繁的接触,我逐渐意识到,中国父母和美国父母在很多方面具有共同之处,但中美两国的父母在表达感情以及抚养子女等方面还是存在着很大差异。

美国父母常对孩子说一声“我爱你”

在用语言表达对孩子的爱的方式上,中国父母和美国父母采取了不同的做法。中国父母的表达方式含蓄、间接,很少听到他们对孩子说一句“我爱你”或“我想念你”之类的话。比较而言,美国父母经常会告诉孩子,他们有多爱他(她)、有多关心他(她)。总体来讲,美国父母不仅通过行动,同时也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爱,而且几乎天天如此。

同样,和美国父母相比,中国的父母也不太习惯通过身体的接触,如用拥抱或亲吻来表达对小孩子或成年子女的关心。但是,这类表达方式在美国父母看来,却是非常普通的事情。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晚安之吻”可以说是美国一直延续下来的传统,即使孩子成年后也是如此。这是中美两国父母在抚养子女方面的第一个不同。

中国父母鼓励孩子成为“现实主义者”

除了这些表面上的差异外,我注意到中国父母和美国父母还有很多更深层次的区别。一般来说,中国父母不像美国父母那样热情洋溢地称赞孩子。比如说,我经常会听到美国父亲这样夸奖自己的女儿:“你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最漂亮的小姑娘。”而同样的话从中国父母嘴里说出来,就会令他们感觉很不舒服。在我看来,不情愿以这样“不谦虚”的方式赞美孩子,也与中国几千年延续下来的、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有关。

由上述差异自然而然就引出中国父母和美国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的另外一种区别,那就是中国父母倾向于鼓励孩子成为“现实主义者”;而美国父母则鼓励孩子当一个“梦想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父母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孩子的功课上,而美国父母则经常通过课外活动,强调孩子的未来发展。

美国父母培养孩子的个性

在对孩子家庭角色的定位上,中美两国父母也向下一代灌输了不同的观念。一般来说,中国父母更强调家庭是一个整体,而美国父母则注重培养孩子更强的自我意识。举例来说,在中国,父母通常都不鼓励孩子直呼兄弟姐妹的名字,而是称呼其在家庭中所处的长幼顺序,如哥哥、姐姐等。这种叫法意味着:孩子在家庭中所处的辈分是由他人来决定的。当然了,这种关系也明确了家庭责任。而在美国,父母一般不希望孩子称呼兄弟姐妹的“头衔”,而是直呼其名。虽然他们当然也认为孩子是家庭的一份子,但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是在更大程度上培养孩子的个性。这是一种相当微妙,但又确实存在的差异。

中国父母愿意给孩子准备好一切

我还观察到,中国父母――尤其在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比美国父母更容易娇惯孩子,因此社会上才会产生“小皇帝”或“小公主”。中国父母愿意给孩子准备好一切,而美国父母更倾向于教育孩子为自己做些事情,并通过这种方式培养他们的独立性。比如说,一个很小的孩子走路时摔倒,中国父母马上就会去抱他(她),而美国父母如果发现孩子没事,就会让他(她)自己爬起来。再比如说,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美国父母就让他们在家庭中承担更大的责任。

随着孩子长大离开家,他们和父母之间关系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这对中美两国来说都是如此,但如何处理新的关系,两国父母之间还是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中国的父母都倾向于鼓励孩子长大后也不要远走高飞,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中国父母传统上都依靠子女赡养,而子女表达孝心的方式之一也是在物质上和感情上帮助父母安度晚年;第二个原因是,中国父母希望就近照顾子女的孩子,也就是他们的(外)孙子或(外)孙女。比较而言,美国父母更鼓励孩子成人后“展翅飞翔”,即使这意味着子女为了工作或跟随男女朋友跑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或州,甚至跑到国外。

看来,虽然中国父母和美国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子女,但在教育方式上确实有很多不同。我在这里还想说明一点,我上面阐述的普遍的文化差异只能一概而论,客观上确实存在一些例外。显而易见,北京和上海的城市居民在抚养子女的方式上,肯定与宁夏和江西的农民不同。在大多数情况下,我的上述比较都是以北京为标准的,而不是宁夏。

虽然上面谈了很多差异,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中美两国父母的共同之处:他们都深爱着自己的子女,都愿意为子女的幸福做出牺牲,同时也都热切地盼望子女过得更好!

我在加拿大生孩子

――一个中国女性的经历

张振中

一个小围兜――洋富姐送来的贵重贺礼

我出生在中原名城郑州市,3年前从清华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在“洋老公”的反复邀请下移民到了加拿大。

在首都渥太华下飞机后,先生和一帮朋友都来接机,没有特别的感觉,除了凉爽潮湿的海风外,繁华热闹的都市景象跟郑州也没有太大的差别。然而车到多伦多,停在他事先租好的公寓门口时,我的心一阵狂喜――还未下车,已经闻到一股极其清新的、混合着青草香气的味道。这是一栋掩映在绿树丛中的二层小别墅,院里种满了迷人的花草。

接下来的日子,我就像漫游奇境的“花仙子”一样,感受着这个宁静城市给我带来的震撼,每天都有惊喜,每天都有发现。我最喜欢去的地方是一个叫Borders的书店,不算太大,但书很全,里面有一个咖啡馆,一进门就能闻见书香混合着咖啡香味的醉人气息,脚下铺着柔软雅致的地毯,舒适的沙发和座椅随处可见,星期六的晚上还有本地音乐家的现场演出。我常常会在那里听听音乐,翻翻杂志,或者买上一杯绿茶,坐在宽大明亮的落地窗前看来来往往,形形的过往路人,把自己浸在一种异国的氛围当中,体验着优雅、精致的幸福。

半年后的一天,从医院回家,我顾不得喘口气,就急忙掏出护士给的一大包资料研究起来,妊娠指南,孕妇食谱,体验手册……尽管怀孕的基本知识已经都在其中,我仍不太自信,毕竟这是我第一次怀孕,又在异国他乡,心情难免有些紧张。

这个时候,芮娜过来敲门了。芮娜是我的邻居,有个6岁的儿子,现在即将生第二胎。她抱歉地告诉我说,今天找了工人来为她即将出生的女儿装饰房间,希望没有影响到我。我微笑着摇摇头并愉快地接受她的邀请,去参观她家的房子。

芮娜告诉我,在加拿大,医生通常会在产前告诉准父母们孩子的性别,以方便父母提前为孩子起名字、布置房间。而孩子从出生开始就生活在属于各自性别的颜色里。男孩的颜色是蓝色,女孩的颜色是粉红色。父母们按这个原则为未出世的孩子准备房间和用品,亲戚朋友们也照此准备礼物。如果事先不愿意知道孩子的性别,选择黄色就没错了。

当我走进芮娜6岁儿子的房间,便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蓝色是理所当然的主角,墙壁、床单、装饰品……一片深深浅浅的湛蓝。点睛之笔却是金色的月亮壁灯,朦胧的橙色星球,疏落的星星,再加上窗边的天文望远镜和床边的地球仪,整个就是一微型的太空站。而芮娜为即将出生的女儿准备的房间虽未完工,但已经贴上了粉红色的壁纸,还用油漆喷上了她为女儿起的名字――“SOFIA”。洁白的婴儿床上,粉红的围幔,粉红的窗罩,温馨无比。可以想见,这其中融进了多少母亲的柔情。

看着可爱的婴儿房,我忍不住悄悄地告诉芮娜自己也怀孕了。这位拥有两家公司的千万富姐,听后十分高兴,用手比划着说要我等她一会儿,然后便钻进房间里摸索好一会儿才出来,硬是往我兜里塞了两件小礼物:一个婴儿用的围兜,一个可以抓在手里玩的小熊。说实话,接过礼物的那一刻我有些吃惊――围兜已经洗得发白了,小熊的熊掌处还用线缝过――但我实在不好拒绝这位女董事长的善意。

我一直以为,送人的婴儿用品总归得要全新的吧,可是老外却有不同的习惯。他们认为,自己孩子用过的东西,别人也一定会需要。所以,当有朋友准备迎接小生命时,他们会仔细地从家中的储藏室里翻出自己孩子用旧的东西,转赠给别人。这些东西可以是衣服袜子,可以是各种玩具,也可以是洗澡盆、婴儿床等用品。

送东西时,送的人会拿着每件东西津津乐道一番,甚至讲几个与之有关的小故事,丝毫不觉得送别人旧东西显得寒碜没面子;而收的人会衷心感谢对方的慷慨馈赠,并表示很乐意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拥有同样的回忆,也绝对不会嫌弃礼物破旧。

除了朋友间的馈赠,芮娜还告诉我可以去二手商店买婴儿用品。在每个二手商店里,都会有个儿童用品区,其中包括服装、玩具,床上用品等等,不管家里是初生的婴儿还是十几岁的孩子,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合适的东西。这些用品全都经过清洗和高温消毒,非常干净,其中不乏名牌,而价钱却仅是新货的二成到三成,非常划算!听了她的话真让人目瞪口呆,要知道,她可是位身价千万的洋富婆!

特殊的Party与“母子分居”

没有怀孕的时候,从来也没有留意过跟小孩子有关的事情,怀孕以后,才突然发现这里是一个如此适合养孩子的地方。书店里关于怀孕、生产、哺乳、培养和教育孩子的书刊、杂志多如牛毛,社区里有许多给准妈妈办的学习班,教给她们怎样应付人生角色的这一全新转变。

更有意思的是,在加拿大,父亲的角色并不是在孩子出生后才扮演的。从妻子怀孕开始,准爸爸就得陪同参加各种育儿培训班,学习相关知识。指导老师更会鼓励准爸爸们进行胎教,如抚摩妻子的肚子,与胎儿交谈等等,培养对孩子的感情,让孩子熟悉爸爸的声音。挺有趣儿吧?

对于孩子,似乎每个人都充满了关爱和热情。我挺着肚子在公园散步的时候,常常会有不相识的人冲我微笑致意,一些女性甚至会过来问长问短,摸摸我的肚皮向我道贺。有时碰到在路边抽烟的男士,看我过来,远远就把香烟藏在身后。有一次散步时肚子有些疼,就一边按着肚子一边慢慢走,结果迎面一辆“尼桑”开过来掉个头停在我的身边,问我需不需要帮助,是否到了该去医院的时间。

商场里关于小孩子的用品更是五花八门,琳琅满目。各种各样的纸尿布、布尿布,用纸尿布有专门为防止尿布散发气味而处理尿布的垃圾桶,用布尿布有各种相配的安全别针,防漏塑料内裤,还有专门清洗尿布的服务。小宝宝跟大宝宝有设计不同的汽车座椅、安慰小宝宝的奶嘴,给小宝宝看的色彩鲜艳的布做图书,宝宝大一点,能到处爬动了,又要考虑宝宝的安全,于是有锁马桶盖的锁、堵住电源插孔的塑料盖、下面做成浅盘状的学步车,挡住楼梯口和厨房入口的小门,等等……更不要说各种各样,适合各个年龄段的益智玩具了。公共场所的卫生间里大多设有给小宝宝换尿布的台子,餐馆里有专门给宝宝坐的安全椅。

不知道国内是怎么一种情形,这里生孩子前孕妇的亲戚朋友会给她举行一个聚会叫做Baby shower,参加的人都会给即将到来的小生命准备一份礼物,衣服、鞋帽、玩具、奶嘴,甚至还有摇椅小床之类的,差不多小宝宝需要的一切就基本就绪了。之前我对此是闻所未闻,预产期前一个月的一个周末,老公忽然说要带我去一个朋友家看录像,我高高兴兴跟上他就走,连他带上摄像机、照相机这样的重大细节都未放在心上。去了之后发现小小的客厅里挨挨挤挤地已有十几个人,我一进去就被朋友引领到厨房,餐桌上放着一个精美的蛋糕,大家齐说:Surprise!

朋友解释了一番,我才明白这是一个为我准备的派对,更确切地说,是为腹中的宝宝准备的派对。当我坐在椅子上,在众人的拥围和笑脸中一件一件拆看着礼物时,忍不住想对宝宝说:“快出来吧,这么多的笑脸和礼物在等着你。”

宝宝很沉得住气,预产期过了一周多还没什么动静。生产计划早跟医生谈妥了,这边可以有各种选择:站着生,在水里生,或躺在产床上生。我选了在产床上生,并跟先生约好等我第三次要药时再给我用止痛药,因为我想尽可能自然地把孩子生下来。

终于到了瓜熟蒂落的这一天了,进了产房,疼得无可奈何,一小时一小时地捱着,医生、护士不时进来检查进度,温言软语,轻笑盈盈,在我听来像是从遥远的天边传来。疼得实在难以忍受时,医生就把我扶进沐浴室,里面有防滑座椅,趴坐在椅子上,让热热的水流冲击着腰部,疼痛马上缓解了许多。折腾了一夜,中午时分,总算可以用力了,医生、护士、先生还有几个好友围在产床边上,不时给我加油打气,“看见头发了!”“你真能干!”“用力,呼气!”那情形让我想起中学时参加越野赛临近终点时的场景。

“砰”的一声,像是香槟酒瓶盖开启的声音,随着大家的欢呼声,我知道我已经到达终点了。先生在医生指点下剪断脐带,护士抱出去洗澡量身高体重,而我一直沉浸在一种疲倦的满足和甜蜜中。

出人意料的是,回到家的当天晚上,先生就提出让宝宝去婴儿房睡觉。我愣住了:“什么?你是说让出生才一天的婴儿单独睡?难道你脑子出了毛病?”我真有些恼怒。“不是的,我脑子很正常,亲爱的,在我们国家婴儿从出生之日起就在他自己的房间睡,这没有什么不好的……”

洋老公继续说:“我知道在你们中国,孩子长到五六岁还被妈妈搂着睡,那样并不好,别人说你们中国独生子女有依赖性,缺乏独立生活能力,这与他们挨着妈妈睡的习惯是有因果联系的。”他的一番高谈阔论让我冷静了下来,不得不承认丈夫的话不无道理。

过去在国内接触过的大学生中,确实有不少同学缺乏独立生活能力。中国学生考试成绩比西方国家的学生强,创造性却不如对方的现象曾令我感到困惑。此刻,自己忽然意识到,西方孩子与中国孩子的差异,或许是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形成的。

没想到,这一夜儿子没有妈妈陪伴照样睡得很香,并没有出现自己担心的啼哭、吵闹情况。先生得意地说:“怎么样,我们的小男子汉够坚强吧?”

两个月后,先生的父母结束旅游从首都回到了多伦多。他们到家来看还未见过面的孙子。两位老人不停地亲吻,抚摸着襁褓中的宝宝,还煞有介事地对小家伙说了很长时间的话。我觉得很好笑,两个月大的婴儿能听懂什么呢?然而,先生却颇有兴致地观察儿子听老人讲话时的反应。他告诉我,新生儿在加国从一开始就被看成是一个能接受语言信息的个体,而不是一个只需要吃奶的孩子。

也许是儿子对爷爷奶奶充满关爱的语言听得很舒服,当我按规定时间给他喂奶时,一向吃奶很乖的小宝宝竟哇哇大哭起来,小家伙左右扭动着脑袋就是不肯吃。看见我硬性将塞进孩子嘴里,一旁的洋婆婆显得很惊讶:“为什么要这样?孩子不愿意吃,为什么要强迫他呢?”听婆婆责备自己“强迫”儿子吃奶,我心中顿感不快。没想到婆婆又继续说:“听说在你们国家,父母总是在孩子后面追着,哄着他们吃饭,是这样的吗?”我一时语塞。

见我面露尴尬,公公在一旁语气委婉地解释道:“我想,我们的意思是,孩子不想吃就不要强迫他吃,他饿了自己就会吃。强迫孩子按照家长的意愿去做,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

带着幼儿畅游欧洲

我的婆婆颇有贵族气质,一双动人的蓝眼睛,与高挺的鼻梁完美相称,目光深邃而有神。她是位留美物理学博士,退休前在渥太华一所著名大学任教。加拿大老太太同法国女性一样,多爱浓妆艳抹,仿佛人老了就得靠外加的色彩提神。而婆婆的蓝眼睛和她那灿烂的笑脸胜过世间任何装饰,除了一只戒指,她不戴其他首饰,但她举手投足间的平和与自然令她具备优雅的气质。她的话不多,可一开口,那柔和的声音会吸引在场的所有人。

我和她在一起度过许多美好的时光:一起驱车游览乡村葡萄园,一起参观博物馆,一起听教堂音乐,一起在古堡下榻。

儿子满半岁时,她又邀我去商场给小家伙挑选玩具。我发现从婆婆挑选玩具这个细节,也能充分体现出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家长给孩子买玩具,通常会考虑玩具对孩子哪方面的智力开发有益,目的性较强;西方人在购买玩具的时候更在意孩子是否喜欢。婆婆认为这一点才是最重要的!

曾有一位在加拿大读书的中国朋友,他的儿子喜欢上一套化学实验仪器,但是他认为儿子才6岁,根本不懂什么叫做实验,买了也是白费。后来,他的教授把这套仪器当生日礼物送给了他的儿子。令他惊奇的是,儿子在他不经意的指点和自己的摸索下,竟然自己学会了用甘油制造出肥皂!也许若干年后,当他的儿子在化学方面有所成就的时候,他应该对这套仪器深怀感激:孩子天分的发挥,竟然就来自那套他认为完全不必要的“玩具”!

2004年8月24日是儿子一周岁的生日,我本来打算驾车到渥太华,把公公、婆婆接到家中小住,并请亲友共同为小家伙开个生日Party。但先生却别出心裁地提出休一个月的长假,带着我和孩子畅游欧洲。还说欧洲不仅有众多的文化古迹、风景如画,又是观光的天堂,儿子应该去那儿度过他的周岁生日!

经历过太多惊讶的我这次不再质疑儿子去欧洲的必要性了,我知道自己丈夫、甚至许许多多的西方父母都认为婴儿从一出生起就有能力观察世界,而旅游无疑是让孩子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只是担心儿子才刚刚一岁,如此稚嫩的生命能适应长途飞行吗?洋老公得知我的顾虑后笑道:“我已经向医生咨询过了,小家伙没有心脏病,只要在飞机起飞和降落时让他咬吸奶瓶嘴就行了。”

在渥太华机场,我发现自己的担心确实是多余的。时值金秋旅游旺季,带宝宝坐飞机旅游的加拿大家长随处可见。在候机大厅里,不时可以看见蹒跚学步的孩子摇摇晃晃地走着,那些老外父母则有说有笑地跟在后面,甚至孩子摔倒了也不急于上前,孩子只有自己爬起来。

当我抱着小家伙走向飞机舷梯时,儿子显然对眼前这只长着巨大翅膀的“鸟”惊讶不已,他一定是想起了自己玩过的飞机模型,嘴里发出兴奋的“呀呀”声,我赶紧用汉语教儿子:“这是飞机、飞机。”令人喜出望外的是,小家伙也清晰地吐出了两个字:“飞――机。”先生则赶紧对儿子说:“PIane!Plane!”

当巨大的波音客机腾空而起时,俯瞰机翼下烟波浩淼的大海,没想到小家伙竟手舞足蹈,显得兴奋异常。后来也许玩累了,才躺在我怀里渐渐进入了梦乡。此刻我却思绪万千,在国外长大的儿子或许会有些不同,但西方人育儿方式中的一些经典思想,却值得中国的父母思考。

现在,我已在多伦多大学任教了,闲暇时每当我抱着儿子在街头的小公园玩耍时,总能碰到不少洋妈妈和洋Baby。看到可爱的儿子,再看看同样可爱的洋Baby,我脸上的幸福笑容也和洋妈妈们并无二致。中外育儿观念差异的确不少,但是他们的成长中最重要的要素都是相同的――那就是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

上一篇:都是偏食惹的祸 下一篇:给婴幼儿吃米饭也有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