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主题主线” 动“两个加快” 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时间:2022-06-05 12:44:15

坚持“主题主线” 动“两个加快” 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党的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目标,对党和国家事业进行了全面部署。在经济建设方面,党的十报告重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在此基础上,报告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围绕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要求,提出了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等五个方面的重大任务。这些战略部署,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我们一定要结合实际,始终坚持“主题主线”,切实推动“两个加快”,把经济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实好,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坚持主题主线,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党的十报告指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之所以如此强调,基本依据就是“三个没有变”,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党的十报告指出:“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这些重要论述,对于内蒙古更具特殊重要意义。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02年以来,我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机遇,实现了边疆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我区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但欠发达的基本区情没有根本改变,发展不足仍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我们一定要坚持发展这个硬道理不动摇,把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努力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为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科学发展,要求我们正确认识数量和质量、增长和发展的关系,努力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就内蒙古来说,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我们着力加快发展,较好地解决了总量不大的问题。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着力推进科学发展,在继续做大总量的同时,切实解决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

(二)坚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新的阶段性特征逐步显现。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面临来自国内外的形势变化的多重挑战,已经到了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不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阶段。

从国际环境看,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应对国际形势新变化带来的新挑战。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一方面,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孕育新突破。在应对危机中各国都把发展经济作为优先课题,各国相互依存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国际大环境总体上对我国有利,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另一方面,国际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发展的挑战性因素明显增多,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发生了新变化。一是世界经济增速放缓,我国外部需求受到较大制约。二是国际市场竞争空前激烈。三是周边政治环境日趋复杂。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发达国家抑制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意图更加明显,一些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发展壮大亦有复杂心态,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政治压力有所加大。在这种国际环境下,继续延续外需拉动的经济发展方式,不可能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从国内环境看,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适应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新要求。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一方面,我国拥有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技术基础,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国内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难度在加大。一是制造业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二是生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随着工业化迅速推进,支撑我国经济30多年快速发展的劳动力、土地、矿产资源等传统要素供求关系发生变化,要素价格持续上升,原有竞争优势开始减弱。三是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是我国当前经济运行的最突出问题。其根本原因是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我们一定要把经济下行的压力转化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内蒙古和全国一样,已经进入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样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内蒙古的经济发展方式,从三大需求看,主要靠投资拉动,消费率偏低,经济外向度不高,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动力不足;从三次产业看,主要靠工业带动,农牧业基础不牢,服务业发展滞后,产业层次偏低;从要素投入看,主要靠资源驱动,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发展的资源成本、环境代价和物质消耗较大,节能减排形势十分严峻。这种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工业带动、资源驱动的发展方式不改变,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不解决,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不提高,发展的成果就不会巩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就难以维持。因此,我们必须同样坚定不移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内蒙古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坚持主攻方向,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前提是发展理念的转变,途径是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一)切实转变发展理念。具体说就是党的十报告提出的“一个立足点”“四个着力点”和“五个更多依靠”的要求。“一个立足点”就是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四个着力点”就是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五个更多依靠”就是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一是要改善需求结构,打造消费需求拉动新引擎。党的十报告强调,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我国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巨大潜力。近年来,内蒙古虽然经济增长较快,但总体上居民收入和民生改善滞后于经济增长,导致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影响经济发展的后劲。为此,必须坚持富民优先的政策取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自治区提出的“两个同步”“两个达到”的目标,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促进增收,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良性互动,努力建设人民富裕的内蒙古。与此同时,要立足于我区实际,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全面提高开放水平,努力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格局。

二是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新支撑。党的十报告要求,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壮大。特别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提高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强其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力。我区农业基础薄弱、非资源型产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源型产业带动,这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加大了资源环境和就业压力,也制约着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提高。从我区实际出发,要按照“巩固提高第一产业,优化提升第二产业,发展壮大第三产业”和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协调发展的要求,努力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是调整城乡区域结构,开拓经济持续发展新空间。要继续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要在完善城镇功能上下功夫,着力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支撑力、公共服务力、就业吸纳力和人口吸引力,努力构建多极支撑的现代城镇体系。要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上做文章,加快改革户籍制度,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区域结构是产业结构的空间分布。党的十强调要大力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为我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机遇。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一难得机遇,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挖掘发展潜力,把内蒙古建设成为国家战略资源的支撑基地。

四是调整要素投入结构,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我区与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的差距,更主要的就是产业层次、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上的差距。要缩小我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必须更加注重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进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资源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要坚持推进发展与保护生态相结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内蒙古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努力建设美丽内蒙古。

现阶段,我国仍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阶段,但“四化”之间进展不一,互动不够。针对这种情况,一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大力推进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坚实基础。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升工业化的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放大作用,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二要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创造需求,工业化提供供给。要进一步加快工业化进程,为城镇化提业支撑。积极推进城镇化,为工业化提供空间载体。三要实现“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充分发挥工业化和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武装改造农牧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推进农业现代化,为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要素供给和市场需求。“四化”同步发展,符合经济发展趋势和我国实际,既是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特点,也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坚持深化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深化政府改革,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按照党的十报告要求,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参与,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增强政府在公共服务、社会管理方面的责任和能力。进一步完善对干部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从制度上保障地方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深化所有制改革,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党的十在重申“两个毫不动摇”的同时,明确要求:“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从我区实际出发,大企业要立足做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和推动本土企业与中央企业联合重组,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充分发挥大企业、大集团在参与国内外竞争、增强地区综合实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中小企业要努力做多。完善和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强化民间资本产权保护,鼓励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形成产业链的协作配套关系,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吸纳就业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

(三)深化市场化改革,完善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大力推进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建设,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加快推进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努力形成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形成机制,形成有利于企业节约集约利用资源、转变发展方式的利益驱动机制。

(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资源合理开发和收益共享机制。推进资源税改革,完善资源开发和生态补偿机制。协调推进中央企业在内蒙古的分支机构变更为独立法人,实行税收属地化管理,形成资源开发中政府、企业、当地群众的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进一步改革转移支付制度,增强自治区财政调控能力,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五)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针对我区金融业发展滞后的现状,大力引进和发展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期货业,积极培育地方性商业银行、投资担保公司、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规范发展民间金融,努力化解民间借贷风险。

(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拉动消费的长效机制。研究制定自治区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方案,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建立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机制和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作者系内蒙古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上一篇:日本的死刑执行公开制度 下一篇:打造卫星城 推进同城化 开创和林格尔经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