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用什么样的语文教材

时间:2022-06-05 12:01:25

该用什么样的语文教材

岂能以“完美”形象误导孩子?

中国社会似乎有一种崇拜名人、甚至“神化”名人的心态,一个人一旦成名他的一切必将迅速成为众人学习的典范,包括他的童年、成长历程等各个方面,而且必然是完美的、毫无瑕疵。明知人无完人,人才标准却都是“完人化”的,这种“完美”的形象只能让孩子敬而远之,一旦产生了心理距离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教育效果。

我们历来比较重视人的群体性、共性方面的培养,以共性的要求来塑造个性。凡是符合群体标准、共性要求成长起来的个体形象便被放大,作为典型偶像让其他个体进行观照,因此在教材选择上便是很少关注个性张扬的材料,不注重独立的人格和个体的自主性培养,从而扼杀孩子们创造性的发挥,无法走自己的路。

深奥的说教何时休?

多元化的价值评判标准让人难以取舍,一方面励志类的课文教育孩子要努力进取,而这样一篇充满“智慧”的文章又教育孩子学会退缩,谁能让小学的孩子分清何时进取、何时退缩?受诸子百家思想的影响,指导我们的生活观念应该是比较庞杂的,生有生的理由,那是因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死也死的悲壮:“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让充满矛盾的价值标准渗透进入小学语文课文中,只能混淆孩子们的是非标准,使他们面对真正的问题时无所适从。

我国传统的伦理型文化使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注重道德自觉和理想人格的培养,体现在教育内容上便是“文以载道”,因此“教化”便成了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之一。而教化的标准就是现成的成人化标准,或是智慧型、或是哲理类,似乎要把中国人能悟出的深奥道理都包容到小学语文教材中,就是不把孩子当做孩子来考虑,无视孩子的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把个个培养成“少年老成”的样子。鲁迅认为幼稚是孩子的必经阶段,“少年老成”正是以成人要求束缚孩子的结果。让孩子早日接受成人社会的法则,使其过早失去天真、烂漫,是对童心的严重摧残。

人为编造为哪般?

苏教版第一册《北风和小鱼》是一篇童话,主角是北风和小鱼,北风是一种自然现象,小鱼是一种可爱的动物,都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联,但在文章中硬是被塑造成“正反”两个形象,北风“妄自尊大”、小鱼“不畏强大”,塑造小鱼的可爱以牺牲北风的形象为代价。“北风”得罪了谁,非要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种下歧视的种子吗?

怎能把嚼过的馒头给孩子吃?

“文包诗”可以说是苏教版教材的一大特点,如第四册中由《游子吟》改编的《母亲的恩情》,第五册中由《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改编的《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九册中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编的《黄鹤楼送别》等。

“文包诗”把孩子难于理解的古诗改成通俗易懂的现代白话文,这好像是解决了教学难点,实际上是封杀孩子们的想象空间。众听周知“诗无达诂”,诗歌的无穷魅力就在于它所创造的意境――能够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空间,这是诗人留给每一个读者包括孩子们的,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来理解它、丰富它。

语文教材负重怎可前行?

中庸之道的民族意识成为一种心理定势,在我们的无意识层面中得以储藏而较长久地保存下来,在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争论中,最终采取折中方案“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各地的教材编委会为了体现本地教材的“人文性”,教材中孝亲、环保、爱国、励志、仁爱、科普、勤学等各方面内容无所不包。

小小的一本教科书硬是被编成了“大杂烩”,在教材中渗透人文精神,应在有坡度的前提下讲究“深度”,而不是博取百家一味地强调“宽度”。不能因为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性质,就要让小学的语文教材承担过多的教育功能,负载过重必难远行!不可否认,语文教材有培养孩子人文精神的独特作用,但是我们别忘了小学还有品德、科学、音乐、美术等课程,只有各学科形成合力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不应一味地偏倚语文,越俎代庖。因此,语文教材应该删繁就简,轻装前行。

上一篇:初中文言文教学探究 下一篇:正确对待学生的非主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