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节日教育”,凸显“教育作用”

时间:2022-06-05 08:49:24

审视“节日教育”,凸显“教育作用”

【摘要】节日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情感,节日更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孩子的学习就是在生活中进行的。因此通过节日活动,让孩子体验社会情感,获得社会化技能,促进社会化的进程,是早期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课题。

【关键词】节日 节日教育 文化 情感 道德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怎样通过游戏、艺术、体育、文学等各种活动,利用幼儿园、家庭、社区、社会资源,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已成为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而《幼儿园纲要》中也明确规定:“在幼儿园中要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使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由此看来进行中外重大节日的开展是对幼儿进行全面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那么如何让节日文化有机的融入到幼儿园教育之中呢?如何从内容丰富、形式繁多的节日中选择幼儿园孩子喜欢的、适合的呢?如何真正发挥节日的作用,让孩子在节日中感受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教育意义呢?结合我园长期以来以来节日教育的开展,现与大家分享我的一些小小经验:

一、节日教育内容要坚持“三个原则”

在我们日常社会中,有着许许多多的节日。包括中国特有的传统节日、纪念性节日、家庭节日以及一些热闹非凡的“洋节”。那么该如何选择适合幼儿,对孩子有价值取向的节日呢?我们在选择节日作为教育内容时,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适合性

节日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节日活动则是民风习俗最集中体现和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节日教育,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寻觅历史发展的轨迹;可以领略祖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更可以体会到古代人民热爱祖国的爱国之情……但受历史条件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节日文化也存在一些不科学性、不健康的东西。因此这就需有要我们教师精心筛选出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适合幼儿园条件允许开展的节日。只有选择与幼儿有联系的节日内容,才能让幼儿自己动手、动脑、动眼、动口,自主的参与活动。才能让幼儿在节日教育的活动中,了解不同节日的特点,文化及环境氛围,学会分享节日快乐。

(二)趣味性

《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内容必须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寓教育于娱乐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节日教育时,还要注意节日的趣味性。如在进行“春节”节日教育期间,孩子们对于“年”的认识很少,不知道年的替换,不了解月份的替换……因此我选择了适合孩子的,孩子感兴趣的活动,把年比作一位妈妈,讲述了年妈妈的故事,告诉孩子年妈妈总共有12个孩子,孩子有大有小,大的孩子有31天,而小的孩子只有30天……在富有童趣的故事中,孩子们很快就掌握了具体的知识和一些年历文化。

(三)过程性

幼儿园每年都要开展一定的节日教育,但幼儿从小班、中班到大班的成长中,如每年单一的庆祝教育活动,会让幼儿感到很枯燥,而且三年如出一辙的节日内容也会让幼儿不感兴趣。因此幼儿园教师要注意同一节日在不同年龄班的庆祝方式要有一定过程性和目标取向性,如小班时在庆祝国庆节时,初步告知国庆节是我们中国的生日,并以观看录像和分享活动庆祝。中班时,可开展相应的制作活动,制作五星红旗,并以个人才艺表演来庆祝祖国生日;大班时,可在园内开展一些游园活动,内容可以跟祖国相关知识相结合,从而了解祖国的深渊文化。过程性的节日活动,更是开放的,有延续性的,一定会让幼儿产生不一般的情感,让幼儿获得的是对节日全方位、立体的认识。

二、节日教育形式可凸显“四个结合”

(一)将节日与主题教学相结合

将主题教学与节日相结合是我园长期以来的一个重大举措。在主题教学中充分挖掘节日教育资源,使孩子记忆更加深刻,学习更加主动。如在主题“快乐家庭”的开展中,我结合了“三八”妇女节的教育活动,组织孩子进行“夸妈妈、画妈妈、做朵红花送妈妈”的一连串活动,引导孩子在感知家庭带来快乐的同时,更要以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家人、对妈妈的爱。

(二)将节日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节日活动的开展总伴随着相应的实践活动,所谓的“学习、实践”一体化。因此我们积极推崇“节日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的宗旨,让孩子在学习中体会、在实践中巩固。如庆祝“十一国庆”节到来的同时,我们带领孩子参观天和人家社区、城中广场……等一系列的社区实践活动,让孩子更深刻的感受祖国的变化。

(三)将节日与环境创设相结合

环境是幼儿成长的第三位老师,创设适宜的环境,发挥环境的隐性作用。在进行节日教育活动中,要利用环境创设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在幼儿园中,教师可带领幼儿参观感知周边的节日环境,从而和幼儿共同创设节日主题环境。如国庆节是我国重要的纪念性节日,我们先通过让幼儿观察周边环境的变化--好多超市、工厂门口都挂上了灯笼和彩旗,从而感知重大节日的到来,再和幼儿商量这么重大的节日我们该如何装扮我们的活动室,让幼儿参与到节日的环境创设中来,做节日的主人。

(四)将节日与家庭活动相结合

家庭是学校的合作伙伴,家长是教师的亲密朋友,在幼儿教育中,两者缺一不可。而《纲要》中也提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家长配合,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因此,家庭活动与节日结合的教育也是极有必要的。有关一些传统的、重大的节日的到来,都适逢一些节假日,孩子们在幼儿园对节日已有一定认识,那么家长也应配合老师,利用节日的到来可对孩子进行相应的教育。如“五一”节前夕,幼儿园已组织了相应的节日教育活动,那么家长在节日当天也可带领孩子一起打扫卫生,感受打扫后带来的成功感,体验劳动的意义。也可带领孩子去小区观察清洁工的劳动,帮助清洁工,慰问清洁工,使之体验劳动的艰辛。

三、节日教育作用要彰显“两种资源”

(一)节日教育是一种社会文化

中国历史悠久,节日活动多姿多彩,每个节日都是世世代代相传的产物,不同的地区的节日形式和民俗特点都保留了一定程度的仙人智慧和经验成果。因此,积极开展节日教育活动,让幼儿从更多的节日教育中感受中华文化,了解中国历史,感受所在城市在节日中的浓浓氛围。通过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和游戏,让节日--这些具有中华名族符号的烙印印在孩子们的脑海,根植在孩子们的心中,并由他们传承和发扬。

由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连接起来的中国传统节日宛如一幅历史文化长卷,充满诗情画意,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礼仪形式。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春节”是一年中最隆重的日子,春节的文化更是多姿多彩,贴春联、挂年画、挂灯笼、贴福字,放烟花小,小年夜、大年夜,拜年,迎财神,吃年糕……家家户户都洋溢着“喜气祥和”的节日氛围中。我们可根据本地的一些风俗习惯,为幼儿设计一系列认识“年”的活动,如“年妈妈的十二个孩子”、“剪窗花”“新年歌曲”……让孩子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感知春节,体验名俗文化。除夕过后的十五天为“元宵”,是亲人再次团员、庆祝的日子,大家欢聚一堂,吃着元宵,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的看花灯、赏夜景。而我们可以组织孩子进行“做元宵”,“赏花灯”“吃元宵”等活动,让他们在做一做、看一看、吃一吃的过程中,感知元宵文化,体验节日快乐。在清明节,我们可以带领幼儿去踏青、放风筝,更甚者还可以加入古诗的元素,学习古诗《清明》,让孩子从不同纬度了解我们祖国的文化。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带给孩子的更是一系列的欣赏、学习、实践活动。我们可以组织孩子“认识各种各样的粽子”“端午的由来”“介绍屈原名人”“吃粽子”“认识菖蒲”“制作香囊”“观看龙舟”“吃粽子”……让孩子们不仅感受中国地区的多元文化,更加深了对节日的认识。中秋节也俗称“团圆节”,在“月圆人更圆”的节日里,为我们的孩子盛上丰富的精神大餐--讲述“牛郎织女的传说”“嫦娥奔月”的故事,“观察月饼”“品尝月饼”……众多节日的开展,孩子们在学习中,实践中……一个个具有中华符号的烙印会牢牢印刻其中,由他们去发扬,去弘扬,让我们名族不断壮大,不断发扬,从而走向世界。

(二)节日教育是一项道德资源

节日是一种社会文化,更是一种情感教育,利用一些重大的纪念性节日、传统节日、家庭节日的中所蕴含的道德资源、情感教育通过组织活动,培养孩子从小爱祖国、爱家庭、爱他人的美好情感,容易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爱国主义、崇高理想的种子。例如十一国庆节时,可在活动室和家里挂上国旗、地图,陈列祖国、家乡建设的图片;组织孩子参加庆祝活动,让他们在庄严、喜庆的气氛中体验热爱祖国的情感。八一建军节时,可以带领孩子去参观军营,也可以请部队的英雄战士来给我们孩子讲述不同年代的英雄故事,当孩子们被英雄事迹的光辉所吸引、确认时,他们的优秀品质和良好的社会行为,就会成为孩子们模仿、学习的对象。时代的造就让更多的孩子不懂得劳动的内涵,不珍惜劳动的结果,对劳动的概念也丢弃了……这在很大一个层面上也决定了个人的道德面貌。因此,我们在幼儿园中,可利用“五一劳动节”,开展各种以劳动成果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对于热爱劳动、劳动习惯好、劳动技能高的孩子给予表扬、奖励。还鼓励孩子利用假期为自己的家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还组织孩子慰问班中的保育员阿姨、清洁工、食堂炊事员等等,让孩子从一系列的活动中体会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都是光荣的,让孩子懂得劳动的意义,使孩子们通过节日教育活动,更加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爱惜劳动成果。

尊敬老人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利用“老人节”的带来,带领孩子开展一系列的活动,通过慰问爷爷奶奶、制作小礼物、排练文娱节目,礼物送老人等活动培养幼儿尊老、爱老的情感,从而弘扬把中华名族的美德弘扬下去。利用“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通过谈话活动--夸夸我的爸爸妈妈,实践活动--我为爸爸妈妈做件事等,让孩子在接受父母的关爱的同时,也学会爱父母,爱他人。

每一个节日教育都有蕴藏着宝贵的教育资源,只要我们教育者充分挖掘、把握尺度,就能起到独特的作用。

上一篇:蚂蚁啃苹果的启示 下一篇:以言解意,探意寻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