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地区小麦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时间:2022-06-05 05:02:05

皖北地区小麦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摘要 介绍皖北地区小麦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症状、发生规律,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技术,以为皖北地区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病虫害;发生症状;发生规律;防治技术;皖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121-02

皖北地区小麦病虫害主要有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和蚜虫、麦蜘蛛等。对小麦病虫害的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大力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现介绍皖北地区小麦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技术,以为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1 小麦白粉病

1.1 发生症状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近年来有逐渐加重的趋势,在小麦的全生育期均可发生,主要侵染叶片,也可侵染叶鞘、茎秆及穗部。叶片受害后,有直径1~2 mm的白色霉点着生其上,随着病情的发展,霉点扩大成椭圆形或近圆形的白色病斑,并出现其典型症状即病部表面覆有一层白色粉状霉层,当有外力或遇到震动时,白粉则立即飞散。发病严重时,霉层长满叶片,导致光合面积减小,叶片早枯,分蘖数减少,成穗率降低,千粒重下降,一般可造成减产10%左右,严重时减产达50%以上。

1.2 发病规律

白粉病菌在病残体上的闭囊壳在干燥和低温条件下越夏越冬,借气流传播到小麦叶片上。早春气温回升至5~25 ℃均能发生,湿度较高有利于发病扩大危害。

1.3 防治技术

小麦白粉病病叶率达10%以上时,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20~150 g/hm2、50%粉锈宁胶悬剂1 500 g/hm2防治。

2 小麦赤霉病

2.1 发生症状

小麦赤霉病为皖北冬小麦的常发病害,一般可造成减产1~2成,大流行年份减产5~6成,对小麦的高产稳产构成严重威胁。小麦整个生育期均能受害,以穗部为主。通常一个麦穗的小穗先发病,然后迅速扩展到穗轴,渐渐蔓延至整个麦穗,病部呈褐色或枯黄,后期可产生黑色颗粒[1-2]。

2.2 发病规律

小麦赤霉病菌以腐生状态在田间残留的稻桩、玉米秸秆、小麦秸秆等各种植物残体上越夏越冬,春季形成子囊壳随风雨传播到麦穗上引起发病。4月气温变幅较大,冷空气活动较为频繁,有利于小麦赤霉病发生。

2.3 防治技术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关键是抓好4月20―23日小麦抽穗扬花初期喷药预防,可用40%多菌灵悬乳剂3 000 g/hm2+24%抗蚜・吡虫啉300 mL/hm2,或25%吡蚜酮300 g/hm2+磷酸二氢钾1 500 g/hm2对水1 225 kg/hm2+黄腐殖酸叶面肥750 g/hm2均匀喷雾。间隔7~10 d后,即小麦灌浆初期再补喷1次,喷药时要重点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

3 小麦纹枯病

3.1 发生症状

小麦纹枯病主要发生在叶鞘和茎秆上,小麦播种以后,发芽时若受病菌侵染常引起烂芽,导致麦苗不能出土;幼苗发病初期,在近地表的叶鞘上产生淡黄色小斑点;后期病株基部茎节腐烂,病苗枯死。拔节后在茎基部叶鞘上形成中间灰色、边缘棕褐色的云纹状病斑,并继续向上部扩展至旗叶。病斑无规则,严重时包围全叶鞘,使叶鞘及叶片早枯。在田间湿度大、通气性不好的条件下,病鞘与茎秆之间或病斑表面,常产生白色霉状物。初期散生土黄色或黄褐色的霉状小团,担孢子单细胞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基部稍尖,无色;小麦孕穗抽穗期病情迅速发展,扬花灌浆期病株率达到高峰,病斑扩大,相互连成典型的花秆症状,烂茎,致使主茎和大分蘖常不能抽穗,形成枯孕穗,有的抽穗后成为枯白穗,结实少、籽粒秕瘦,病株植株矮小,易倒伏[3-5]。

3.2 发病规律

小麦纹枯病是一种土传性病害,病菌以菌丝或菌核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或越夏,侵染对象除小麦外,还有玉米、水稻、谷子、高粱等。菌株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0~25 ℃,30 ℃以上时其生长受到明显抑制,13 ℃以下时生长缓慢,5 ℃以下则停止生长。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呈现冬前零星发生,小麦返青后病害发展加快,小麦拔节抽穗期形成发病高峰,抽穗后病情发展趋缓的特点。

3.3 防治技术

一是加强田间管理,形成合理的田间种群密度。二是播种前用6%立克秀悬浮种衣剂3~4 g拌麦种100 kg,或用种子重量0.2%的33%纹霉净可湿性粉剂拌种或小麦种衣剂包衣,以压低苗期病情基数。三是当田间病株率达15%以上时进行药剂防治,皖北地区秋苗发病较重地块于11月中旬用25%粉锈宁500 g/hm2,或10%井冈霉素1 500 g/hm2喷雾防治。次年小麦返青时即2月底再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975~1 500 g/hm2,或10%井冈霉素2 250 g/hm2,或三唑酮1 500~3 000 g/hm2喷雾防治,注意加大用水量,使植株中下部充分着药,以确保防治效果。

4 小麦蚜虫

4.1 危害症状

小麦蚜虫可在小麦的多个生育期进行危害,苗期主要集中在叶鞘、叶背及心叶处进行危害;拔节抽穗期主要集中在茎秆、穗部及叶片处进行危害,同时还可排泄蜜露,影响植株的光合及呼吸作用;穗期小麦蚜虫的危害可造成小麦灌浆不足,籽粒干瘪,引起严重减产。

4.2 发生规律

小麦蚜虫分为2种: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前者又称穗蚜,喜在嫩穗上取食,种群密度较大,3―4月气温回升时,产生大量有翅蚜,通过气流传播至北方麦区进行危害;后者以卵越冬,初夏迁至麦田,在小麦返青至乳熟初期进行危害[6-8]。

4.3 防治技术

小麦蚜虫的防治关键是防治穗期蚜虫,4月20―23日(小麦扬花初期),当百株蚜量达500头或有点片群集危害发生时,可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4 000倍液、10%吡虫啉1 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2 000倍液喷雾,或用20%啶虫脒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90%灭多威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20%丁硫克百威乳油1 000倍液、50%烯啶虫胺水乳剂1 500倍液、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3 000倍液等喷雾,间隔7~10 d再喷雾1次,并确保药剂的轮换使用。

5 麦蜘蛛

5.1 危害症状

麦蜘蛛以成若虫于春、夏对麦苗造成危害,被害麦叶出现黄白小斑点,植株矮小,发育不良,严重的整株干枯死亡。

5.2 发生规律

麦长腿蜘蛛1年发生3~4代,以成虫和卵越冬,次年3月开始活动。卵连续孵化,4―5月进入繁殖危害盛期。麦长腿蜘蛛喜干旱,生存适宜温度为15~20 ℃,最适宜相对湿度50%以下,白天活动危害,以15:00―16:00最盛,遇到阴雨或露水较大时,即潜伏在麦丛或土壤缝隙中不动。

5.3 防治技术

在冬小麦返青后,当平均每33 cm单行长幼虫数达200头以上,上部叶片20%面积有白色斑点时即可进行药剂防治。选用虫螨克等阿维菌素类农药,或20%哒螨灵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2 000倍液喷雾。

6 参考文献

[1] 韩才斌,王娟,韩根成,等.大丰市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3(7):141,144.

[2] 张震,侯明翠,李玉鹏,等.豫西南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J].种业导刊,2011(8):28-29.

[3] 张德奇,季书勤,李向东,等.主要病虫害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其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0(2):67-70.

[4] 张穗,宋万昌,傅伟,等.河南省小麦纹枯病发生动态关键因素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1995(S1):104-109.

[5] 闫光升,屈改枝,焦松峰,等.小麦纹枯病的发生条件及防治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3(2):27-28.

[6] 郭春强,靳文奎,廖平安,等.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及其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05(4):737.

[7] 项兆青.淮北地区小麦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6(5):182.

[8] 王霞,梁小平,李碧霞.“十一五”期间宁夏小麦病虫害发生与防治情况浅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3):89-91.

上一篇:结合工程实例探析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下一篇:智能交通标准化应用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