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湖县白背飞虱发生特点及重发原因分析

时间:2022-04-21 01:24:15

建湖县白背飞虱发生特点及重发原因分析

摘要 介绍2012年建湖县白背飞虱的发生特点,并对其重发原因进行分析,包括外来虫源迁入早、迁入量大、迁入峰次多、部分田块发生重与农户重视程度不足、使用药剂不对路等。

关键词 白背飞虱;发生特点;重发原因;江苏建湖;2012年

中图分类号 S435.1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131-02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对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影响极大。其为害水稻时,口针刺吸茎叶组织汁液,消耗稻株养分,造成植株矮小、穗短、穗小、结实率降低[1]。而且在取食过程中传播病毒,引发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2-3]。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地处里下河腹部,属里下河单季中晚粳稻区。2012年,该县白背飞虱特大发生,是有历史资料以来发生最重的一年,程度之重,范围之广,为历史之最,全县发生面积达7.08万hm2,虽经全力防治,但仍造成粮食直接损失约2 000 t。笔者结合灯诱、田间调查及气象资料,对白背飞虱的发生特点、重发原因进行分析研究,以为今后当地白背飞虱的防治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1 2012年建湖县白背飞虱发生特点

1.1 五(2)代偏重发生

灯下情况:灯下6月28日始见,当日9头。始见期比2011年早1 d,比2010早2 d,比2009年迟7 d。从6月30日至7月11日,连续12 d灯下均见虫,其中7月4日虫量最高,当日197头。全代灯下累计415头,是2011年(8头)的51.9倍,列近10年第1位。

系统调查:7月1日,平均百穴虫量6头。7月5日,平均百穴虫量24头。7月9日,移栽田百穴虫量122头,其中成虫占14.8%,1龄若虫占85.2%;直播田百穴虫量18头,其中成虫占55.6%,1龄若虫占44.4%。7月15日,移栽田百穴虫量455头,其中成虫14头;直播田百穴虫量102头,其中成虫4头。7月20日,移栽田百穴虫量54头,其中成虫占18.6%,1龄若虫占48.84%,3龄虫占13.96%,4龄虫占18.6%;直播田百穴虫量32头,其中成虫占6.25%,1龄若虫占43.75%,2龄若虫占18.75%,3龄虫占18.75%,4龄虫占12.5%。

大田普查:6月29日普查,见虫田95.8%,百穴虫量0~16头,加权平均5.5头,均为成虫。7月5日普查,见虫田100%,百穴虫量4~54头,加权平均22.3头,均为成虫。7月8―9日普查,百穴虫量4~140头,平均68.7头,田间已见1龄若虫。7月21―22日药后普查,百穴虫量20~540头,平均153.1头。7月30―31日药后大田普查,百穴虫量平均67头,以成虫为主。

部分防治不好的杂交稻制种田,8月6日开始出现“冒穿”现象,全县“冒穿”面积66.7 hm2,折净面积20 hm2;个别常规稻田8月13日开始出现“冒穿”现象,“冒穿”面积6.7 hm2,折净面积3.3 hm2。

1.2 六(3)代大发生

灯下情况:7月26日开始见虫,7月28日有一个明显的峰次,峰日虫量6头,8月4―8日,灯下连续见少量成虫,8月12日有一较大的迁入峰,峰日虫量95头。截至8月20日,全代灯下累计诱虫244头,仅次于2005年的279头和2009年的274头,列近10年第3位。

系统调查:7月25日百穴虫量102头,7月30日百穴虫量20头,8月5日百穴虫量7头,8月10日百穴虫量35头,8月15日百穴虫量139头,8月20日百穴虫量38头,8月25日百穴虫量127头,8月30日百穴虫量115头。

田间情况:3代白背飞虱田间形成3个大的峰次,第一峰为主峰,以本地虫源为主,卵孵高峰在8月15日前后;第二峰为8月12日迁入的成虫,卵孵高峰在8月24日前后;第三峰以本地虫源为主,卵孵高峰在8月29日前后。8月23日药后普查,田间百穴虫量110~3 712头,加权平均536.4头;8月31日至9月1日药后普查,田间百穴虫量8~1 760头,加权平均164.67头。

1.3 七(4)代轻发生

一峰虫源为本地加迁入,以本地虫源为主,发生程度为轻发生,低龄若虫峰在9月5日左右。

灯下情况:全代灯下累计虫量310头,仅次于2005年的544头,列近10年第2位。

田间情况:9月1日药后普查,百穴虫量0~806.7头,加权平均164.7头。9月10日药后普查,百穴虫量0~806.7头,加权平均164.7头。9月24日普查,百穴虫量0~138.1头,加权平均32.9头,高于2011年同期的24.5头,低于2010年同期的39.65头。

2 重发原因分析

2.1 迁入早,峰期长,峰次多

五(2)代,灯下6月28日始见,2012年6月30日至7月11日,连续12 d灯下均见虫,其中7月4日迁入虫量最高,当日197头(图1),属于早发生年份[4];六(3)代,8月4―8日,灯下连续见少量成虫,8月12日有一较大的迁入峰,峰日虫量95头(图2)。

2.2 迁入量大

五(2)代,全代灯下累计415头,是2011年(8头)的51.9倍,列近10年第1位(图3)。六(3)代,全代灯下累计244头,仅次于2005年的279头和2009年的274头,列近10年第3位(图4)。

2.3 气候条件适宜

从6月28日出现成虫迁入开始,连续17 d降雨,降雨量达508.4 mm,且此阶段日平均气温为26.6 ℃,非常有利于成虫的降落、产卵和若虫孵化;7月下旬,飞虱高龄若虫期时又连续干旱,有利于若虫的存活;8月上旬气温偏高,秧苗幼嫩,有利于若虫的取食危害。

2.4 部分农户前期不重视,错过防治适期

2012年五(2)代成虫迁入以后,部分农户认识不足,加之秧苗小,前期防治不重视,或者虽用药防治,但防治药量不够,甚至有的农户根本就没有防治,造成田间残留虫量高,发生危害严重[5-6]。据调查,不论是8月上旬“冒穿”的杂交稻制种,还是8月中旬“冒穿”的常规稻,均是少用1遍药,或用药量不足和未防治的田块。

2.5 农药的持效期缩短

2012年7月15―17日,建湖县植保植检站指导农户施用30%胜比同(噻嗪・毒死蜱)1 500 mL/hm2,或10%江山烯啶虫胺450 mL/hm2+18%吡虫・噻嗪酮225 g/hm2防治稻飞虱,理论上该类农药的持效期较长,完全可以控制7月下旬孵化的若虫,但根据调查,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如沿河镇东兴居委会某农户承包田,在7月18日用药防治1遍,7月下旬的虫期未用药防治,8月6日调查时,百穴虫量高达2.3万头,其中低龄若虫占41.8%,高龄若虫占52.1%,成虫占6.1%。而邻近按虫期(7月26―28日)用药防治的田块,百穴虫量平均121.5头,全部为低龄若虫。由此说明,7月20日以后孵化的若虫存活率高,此类药剂的持效期达不到说明书的要求。

2.6 用药不对路

由于目前农药经销商较多,销售的农药品种多且杂,甚至有些农药对飞虱根本就没有防效。如建阳镇金桥村有极少部分农户因贪图便宜,在7月15―17日、7月26―28日这2个虫期均使用一种名为“水稻杀虫王”(内含菊酯类农药为主)的农药进行防治,而此农药对稻飞虱几乎没有任何防效,造成田间虫量高,危害严重,8月11日调查,田间百穴虫量8 400~36 500头,平均21 466头,这类田块于8月中旬全部“冒穿”。

总之,2012年建湖县白背飞虱特大发生的原因是由于迁入早、迁入量大、峰次多造成的。造成部分田块发生重的主要原因是受人为因素的影响,一是农户重视程度的不足,减少用药量和用药次数,或不按虫期用药;二是使用的药剂不对路。

3 参考文献

[1] 刁春友,朱叶芹.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测报与防治[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11-115.

[2] 刘万才,刘宇,郭荣.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现状及防控对策[J].中国植保导刊,2010,30(3):17-18.

[3] 郭荣,周国辉,光.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发生规律及防控对策初探[J].中国植保导刊,2010,30(8):17-20.

[4] 肖英方,顾正远,张存政,等.白背飞虱爆发规律及防治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20(5):461-464.

[5] 李大庆,杨再学.余庆县2007年白背飞虱大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J].植物医生,2008(3):15-18.

[6] 阳文军.灵川县2011年稻飞虱异常发生原因分析[J].广西植保,2012(4):22-25.

上一篇:资本市场 永恒的王道 下一篇: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的生态困境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