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户口家与国

时间:2022-06-05 04:43:47

1958年,农民被抛弃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颁布,三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土地和房屋。禁锢并非一开始就有。最初几年,城乡之间没有户籍壁垒,人可以自由迁徙。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在城市中已经有生活基础的人,都可以成为城市居民。

从1953年开始,国家开始实施重工业优先的苏式工业化战略。为了从农业提取积累,政府采取了统购统销政策,骤然拉大工农业剪刀差,牺牲农民的利益来促进工业发展。中国进入票证时代,国民的一切生活用品都要凭“票”购买。

“统销”分配的依据就是户口。政府一方面在城市关住城门,用户籍制度保证城市居民的食品供应;一方面在农村拴住农民的腿。通过农业集体化,把农民组织到农业合作社中,拴在土地上。

1958 年1 月,国家出台了《户口登记条例》,标志着中国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的正式建立。此后,中国的一切福利待遇,不管是公费医疗、退休金,还是产假、丧葬抚恤,都成为城市居民的特权。

改革开放后的有限放开

1977年11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首次正式提出严格控制“农转非”,要求把市镇无户口的人员基本动员回农村,之后又提出每年“农转非”人数不得超过现有非农人口的1.5%。

改革开放后,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出来,要在工商领域寻找新的出路。当时国家的政策思维还是在简单的保护城市上面,对农民进城是限制的,最初的政策是“离土不离乡”。

1984年,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农民进入城镇落户问题的通知》,文件规定,有经营能力、有固定住所或在乡镇企业单位长期务工的,公安机关应准予落常住户口。这无疑是一个里程碑,给了部分人以“迁徙自由”。

90年代以前,更多的进城打工农民被称为“盲流”。在全国的“盲流大军”中,还夹杂着一支躲避计划生育政策的“超生游击队”。农民进城打工,必须三证齐全,即身份证、暂居证和用工证明,三者缺一不可,否则会被收容遣送。

除了农民工,为一纸户口发愁的还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在大城市里工作的人群。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越来越多,他们在大城市里就业、纳税,却无法享受平等的教育、医疗、住房等福利待遇。

上一篇:户口,你这个王八蛋 下一篇:济南城中村生态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