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西安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御道广场设计

时间:2022-06-05 04:42:48

“界面”:西安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御道广场设计

2008年奥运之后,西安市人民政府给予我们一个参与大明宫御道广场设计的机会,面对如此重要的工程项目,我们是怀着学习西安的态度开始的。

西安――这座无以伦比的历史文化名城,如今又肩负起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责任,并定义为“这是西安最后一次机会,最后一次重返世界中心的机会”。我们被包括大明宫在内的西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所折服的同时,更为西安市领导与市民追求现代化发展的雄心所感染。不由自主地以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到这项史无前例的城市有机更新工程中。因此,我们所考虑的内容不仅局限在建筑师专业的范畴而是试图通过设计工作完整展现史诗般的恢宏场景,以此来表达对西安这座“伟大的城市”的敬意。

唐大明宫及其御道广场浅释

唐大明宫位于唐长安城东北禁苑内的龙首原上,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是为太上皇李渊“清暑”而建的别宫,初名“永安宫”。唐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基本建成,经过多次更名,营建和修葺,逐渐成为我国中古时期规模最大的皇宫。唐代21代皇帝中有17位曾在此主政,使其成为唐朝的政治中心。后废毁于唐昭宗天祜元年(公元904年)朱温迁唐都于洛阳,“毁长安宫室百司及民间庐舍,取其材浮渭沿河而下”。大明宫自始建至废毁,共延续了270年。

大明宫是“中国宫殿建筑的巅峰之作”,2007年2月,唐大明宫遗址在《国家“十一五”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中被列为国家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

“唐大明宫御道广场”实际上是唐大明宫“一轴三区”格局的重要组成部份,所谓“一轴”,是指按照唐代建筑形制,殿前区和宫殿区建筑严格按照中轴线对称布置,所谓“三区”,是指殿前区,宫殿区和宫苑区。在殿前区中轴线上从南到北依次排列着丹凤门、御道、含元殿。该区域在唐代是皇帝举行大典、阅兵,接见外国使臣的开阔庭院,故可称其为“殿庭”。

关于“殿庭”还有很多的文献记载:清徐松《唐两京城坊考》载:“龙首渠一名口水渠,隋开皇三年开西北,分为二渠。东渠北流,经通化门外至京城东北隅,折而西流,入东内苑为龙首池,余水经大名宫下马桥下”。

《新唐书,仪卫志》载:“朝曰:文武班于两观,检察御史二人,立于东西朝堂砖道以莅之,平明,传点毕,内门开,检察御史领百官入”。

李华《含元殿赋》:“清渠导于元气,玉树生于景风”(证明广场上有水渠和树木)。

《册府元龟》第一零八卷:“入曰,次对官班退,立于东阶松树下”。

《大唐六典》卷六:“丹凤门内正殿日含元殿。殿即龙首山之东趾也。阶上高于平地四十余尺,南去丹凤门四百余步,东西广五百步,今元正,冬至于此殿听朝也。”

《唐会要》卷二十五:“含元殿前,龙尾道下叙班。旧无此仪,惟令于通乾、观象门南叙班,自李若水任通事舍人,奏更于龙尾道下叙班。”卷六十:“开元初,又置里行使无员数,监察御史职知朝堂,正门无籍,非因奏事,不德人至殿庭,在栖凤阁南,望殿中侍御史以从观象门出,若从天降。”说明含元殿前龙尾道曾经有“叙班”。

此外,清王森文《汉唐都城图》,《新唐书》卷一九七《李训传》等图画文献等,均对“殿庭”广场有所记载及描绘。

自1957年以来,国家对唐大明宫遗址进行了多次大规模地系统勘探发掘现已基本探明了大明宫遗址宫城的范围、形制,门址的位置及主要宫殿分布及位置范围,殿前区重要的发现有:龙首渠遗址,桥梁遗迹,车道遗迹,步行砖道遗址等。出土遗物中砖瓦数量最多,有长方形砖、方形素面砖、方形花纹砖以及莲花纹瓦当,板瓦等,考古发现的典型方砖有素面和花砖两种,素面分大小,小的0.35m×0.35m,厚0.07m,大的0.5m×0.5m,厚0.09m(铺于中殿西边一间),表面经磨制,大方砖漆黑色,小方砖灰色,上大下小。花砖有莲花、忍冬、蔓草和四叶,莲花纹最多。在如此重要而且文物敏感度极高的遗址区要建设满足现代城市功能的城市广场,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在学习的基础上展开我们的设计创作。

“界面”:御道广场创新意向

大明宫,盛唐时代的帝国象征,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如今只是一处历史遗存,含元殿基台不甚完整的土堆和略显乏力的保护性挡土砖墙显示着历史的沧桑和记忆的模糊。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我们考虑的不仅是我们拥有的能力,而是我们应该做什么?面对着历史和未来,我们绝不能采取有些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忽视文物存在,割裂历史延续的作法。必须对其历史遗产有效的继承,实质性的尊重。这正是西安城市近年来有机更新的威功之处,曲江区开发经验正昭示着古都西安的恒久生命力和不息活力。只有在承上启下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才能找到我们现代人的自尊,才有我们现代人的作为。

历史西安,唐城的意象已远,但她光辉,伟大与多元的文化内涵,仍深刻地影响着现代西安与未来西安。但是,没有人能够真实地再现盛唐的繁荣,也没有人能够确切地描述西安的未来,这一巨大的想象空间和时空跨越,给我们以设计灵感。

“界面”――一个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构建起来的御道广场,可以将西安几千年积淀下来的灿烂文明之光折射到未来,将历史与未来连接在一起,这是我们在进行大明宫御道设计的思考原点和始终坚持的创意。这个界面越纯粹折射到未来的光芒就越深远,西安的发展空间就越广阔。因此,这一“界面”是一个鲜活的场景,而非一块僵死的广场;具有千变万化的内容,而非一成不变的形象,是新世纪西安推动时间轴发展的源泉。

界面的构成基于真实,完整,低限、可逆,可识别和全面保护的基本原则,它的意义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保护界面”:它作为“悬浮状态的工程体”覆盖在唐地面及其保护土层之上,能够有效地保护大明宫御道广场的文物现状,并可以提供给未来的考古研究者灵活的考古“工作平台”。

2、“城市界面”:御道广场与含元殿,丹风门形成一个宏大、开阔的“殿庭”。巨大的空间尺度和纯粹的地面铺装,理所当然成为展示西安现代社会生活和城市魅力的平台,成为反映当代人文和智慧的名片。

3、“文化界面”:以高清晰LED布置在“界面”的北端,临近含元殿遗址,将含元殿以倒影的方式在御道广场上加以展示,并利用电脑虚拟三维科技和高科技介质,是影像反转,与现状遗存重叠在一起,表现含元殿恢宏的气势。

4、“娱乐界面”:在广场中央开敞部分采用外观相同的玻璃花砖,随机设置一些LED地灯,公众在游览广场的时候会随意踩亮这些地灯,产生意外的惊喜,使广场活动娱乐化。

5、“生活界面”:作为现代城市广场,必须满足公众多样性的需求。“生活界面”提供一个全面的解决方案,将各种城市服务功能安排到外形统一的可移动的“城市家具”之中。可以根据广场使用需要,灵活组织“城市家具”的摆放。

平面设计

御道广场在历史上是大明宫的“殿庭”,如前所述,该区域在唐代是皇帝举行大典、阅兵,接见外国使臣的开阔庭院。其长度可以确定为现状含元殿与丹风门遗址之间的开阔空间,其宽度则至今尚无定论,根据国家文物局批准的“《西安唐大明宫国家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暨遗址公园总体规划》”,本次设计范围为南北长630m,宽360m的以含元殿至丹凤门中轴对称的区域。这个范围的空间尺度可通过与几个典型纪念性广场的对比来初步把握。

“界面”是通过6m×6m的“基本单元”展开的,整个广场统一在一个网格系统中,系统进一步细分不同的二级尺度和二级子系统。中部与含元殿约等宽的210m为开阔的庭院空间,以开阔,宏大的气势求得与历史记载的环境特质一致。在此范围之外,广场发展为宽75m,长438m的树阵。6m×6m的树阵网格强调其与整体的“统一”,地面网格系统则逐步细化为3m×3m;1.5m×1.5m;0.75m×0.75m。考古报告描述的唐典型方砖有素面和花砖两种,小砖尺寸为0.35m×0.35m,大砖尺寸为0.5m×0.5m。广场铺装采用的各种材料的尺寸确定为0.75m×0.75m,尺度上有所放大,既与现场的唐砖形成明显的可辨识性,又通过尺度的放大造成感觉的错位,突出唐朝城市空间的宏伟。

在考古发掘有唐地面或其他发现的地段,广场铺装作了较大面积的“留白”,暴露考古回填保护的原生地面(也可在可靠的保护措施具备的前提下对遗址进行展示),充分展示考古遗迹。

在两侧树阵位置,结合现状树,形成若干“小广场”空间,在保证完整统一的空间限定的同时,丰富了规整的“树阵广场”。为游人提供了不同尺度的活动场所。

在树阵中设计了宽18m的步行道,与原“上朝路”的位置相吻合,但宽度上作了较大幅度的加宽。步行道南北两端分别通向“龙首渠”遗址和“丹凤门广场”,东西方向向两侧服务区过渡,使御道广场与相邻空间得以联系。

御道广场的主要人流来自于丹凤门东西两侧宫墙开口,该出入口也是整个遗址公园的主要出入口,御道广场的交通组织以步行人流及电瓶车流线为主,丹凤门东西两侧服务区为人流集散广场,在此范围完成购票、旅游纪念品、团队集合、乘电瓶车等功能要求。电瓶车流线仅限于7m宽的建福东路和望仙西路,并在御道广场南端横穿,人流则沿御道广场东西两侧树阵空间行进。

结构设计

“保护界面”要求广场架空在原地面之上,承载起现代城市广场的需要。广场的结构设计根据考古报告,唐地面距现地面约1m左右,在唐文化土层上应留0.3m~0.4m原有土层作为保护在此之上运用可靠的新技术。方案原地表深0.3m内的原状土中加入专用添加剂,充分搅拌并碾压压实,这种土体加固的方法可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经过处理的土体具有良好的隔水性,能对唐文化土层起到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加固后的土体具有较高的承载力。能为铺装地面的主龙骨提供可靠的地基。

整体地面铺装恒荷载考虑地面铺装及龙骨系统控制在0.1m厚。活荷载考虑人行地,电瓶车行驶、人员聚集及施工过程的局部施工荷载等因素。在加固土层上按照3m×6m的间距设置单元式的预制倒T形混凝土+镀锌钢主龙骨(底面约0.6m宽),在主龙骨之上按照地面铺装的需要设置二级钢龙骨,龙骨体系可方便拆卸。原地面进行有组织的排水,排水沟的设置可考虑为预制构件。雨水直接由广场架空地面材料的缝隙渗漏至原地面,使架空广场得以形成绝对水平的形式,方便市民参与公共活动。

文化设计

广场南段及中段经考古发掘证明存在唐代历史遗迹的部分,北端作为考古遗址相对集中的区域,包括“下马桥”、“上朝路”、“龙首渠”等考古发掘遗址。设计选取局部进行原址揭示展示,大部分遗迹则以回填土加以保护,对此两种情况,均在其四周加以围挡标示其位置,留给观光行为充分的历史信息及想象空间。

地面铺装根据考古发现的典型方砖形式:“有素面和花砖两种,素面分大小,小的0.35m×0.35m,厚0.07m,大的0.5m×0.5m,厚0.09m(铺于中殿西边一间),表面经磨制,大方砖漆黑色,小方砖灰色,上大下小。花砖有莲花,忍冬,蔓草和四叶,莲花纹最多。”设计选用“莲花纹”花砖,在不同的地方分别以不同的材料来制作,并放大尺度为0.75m×0.75m,在满足“可识别性”的同时,用现代材料及工艺技术展示历史文化信息。

多功能的城市家具以统一的外形展现在广场之上,样式取“卷草纹”的优美元素进行镂空,赋予表皮肌理,力求将现代的科技成果与古典形式有机的融合。通过鲜明的唐代“红”色,突出历史沧桑的痕迹。

广场随机设计了一些踩踏发光的LED地面,从表面上看与其它玻璃花纹地面没有两样,但当人们行走上去时,地面会突然亮起,给人们以意外的惊喜,活跃了广场的气氛,给游客留下难忘的记忆。同时发光LED地面的设计也考虑了对人的引导作用,LED的数量由南向北逐渐加密,提示人们向着含元殿前的视觉展示区聚拢。

在御道广场北端是大明宫的重要建筑――大明宫遗址,由于遗址保护要求,不允许含元殿进行“复建”。但御道广场与含元殿是一个整体空间场所,如何能够在御道广场设计的同时考虑含元殿建筑形象的引八是御道广场设计的关键。“界面”在适当的角度控制的地面区域,采用LED再现含元殿的倒影,并通过光学装置实现含元殿倒影与现实遗址的重叠。巨大的时空演绎效果,将成为殿前广场空间激情与活力的中心。台基之上,“帜烛天,彩栩夹道”,同时,台基之下“文武千官岁仗兵,万方同轨奏升平”,盛世美景,跃然眼前。

设施设计

御道广场的主要服务设施包括:售货亭,饮水点、音响设施、咖啡厅、卫生间、观测点、信息点、广场照明,垃圾容器,休息座椅,公用电话等,设计了一个单一外形,兼顾多种功能的可移动设施。

在御道两侧的带状树阵中,均匀分布着12处综合服务点,4处饮水点,树池疏密有序的放置着坐椅等人性化的设施,广场将成为适宜的休憩场所。结合活动灯具,活动茶亭等“城市家具”的设计,提供可休息的“咖啡座”,“饮水点”、“凉亭”,“小卖部”等,时尚、宜人并带着传统的韵味的环境。

为了体现人性化设计,让游人更加舒心满意的进行观光游览,按照每项设施的服务半径为游人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设施。

为了增强游览导向性,明确游览流线,让游人感受到一个清晰的方向感明确的游览流程,我们做了指示标识系统的分析和布局,分类如下:

1 独立式地图引导标识牌

2 壁挂式地图引导标识牌

3 禁止标识牌

4 设施方向引导指示牌

绿化设计

根据历史记载及前人的研究,结合使用要求,殿庭绿化主要由常绿(松树)和落叶乔木(梧桐)构成树阵广场。

它有两大主功能,其一,强调并烘托出御道“殿庭”空间,其二,成为适宜的“生活界面”,通过绿化设计,结合绿化中的动态服务装置,实现白天的御道广场是肃穆庄严宏大空旷的:夜晚,御道广场带给人们的是亲切,繁华,时尚的感受。

在种植上尽量体现大气规整的种植肌理,采用单一纯粹的树种搭配,种植设计以常绿和落叶乔木为框架树种,为了防止冬季风对场地中人的影响,种植整齐的常绿乔木,主要是松柏类乔木如油松,四季常青,既起到边框作用,也作为背景衬托重要景观。内侧种植落叶大乔木如青桐,夏季达到浓荫蔽日的效果;冬季观枝,也能保证休憩空间充分的照明和日光。在经过进一步现场调查后,尽量保留有价值的现状树,并进行优化组合。

绿化景观的竖向设计关系到整体景观气势及空间氛围,在整体景观设计中占有基础角色,并与建筑设计,植被设计紧密关联,本方案植被景观设计采用大量乔木,结合场地的实际情况,为了保护古代土层不被破坏,使用了界面模数控制下的预制树池,竖向设计满足树阵种植的地形需要和自然排水坡度并满足总体规划的基本标高控制要求。

市政设计

广场照明灯具的设计结合整个广场的设计理念进行创新。照明塔架与城市家具结合在一起。完全遵循“保护界面”的设计理念,不触动任何未知的考古区域并可逆。装置本身是城市家具的组成部分,可以根据使用情况进行调整,既兼顾了照明的控制距离又可以使广场更具灵活性。

白天照明灯具可以很好地隐蔽在门形现代装置之中,同时还可以为广场中部提供停留休息空间。这些城市家具将被设计得华美精致并焕发出古典主义的魅力。随着夜色的降临,灯具的机械装置徐徐展开,动态的美景,带给人们全新的体验。

方案邀请了为奥运中心区提供广场专业服务的专业公司进行技术配合,并提供了专业的照度配光方案。

市政照明,配套设施用电等均采取两侧配套建筑配电室供电,通过“界面”架空层敷设电缆的方式将电源送至用电部位,弱电也采取相似的手段加以处理。

御道广场占地面积约18.12万m2。场地雨水排放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将整个场地,依托轨道分成9个汇水区域,每个区域内设置一条长330m,宽0.5m,深0.5m的雨水暗沟,在暗沟所处的地面上设置宽度为20mm~25mm通长的开口,使地面雨水自流入暗沟。地面向暗沟方向找坡,同时暗沟从广场中间向东西两侧找坡,排入东西两侧的市政雨水管道内。由于御道广场场地重要,计算雨水流量设计重现期取5年,降雨历时取10分钟,径流系数取0.9。在广场四周设置市政给水管网,并设置洒水拴,室外消火栓及用水点等。

如果用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关于文化遗产地的展示陈列(草案)》(2007年)所确定的7条主要原则来考核我们所作的工作,应该说“界面”能够有助于公众从物质上和内涵上了解文化遗产地,借助前辈们的努力,我们的工作能有以合理的科学和学术方式收集到的证据以及从生活文化传统收集到的证据为基础,依托含元殿遗址及丹凤门遗址的复原以及保护土层之上的“界面”,御道广场的展示陈列能与其更广泛的社会、文化、历史和自然背景相联系,并符合《奈良真实性文件》(1994)所设定的真实性的基本原则。基于对未来的考虑,“界面”能适应其自然和文化背景,并具有社会,经济和环境上的可持续性,我们坚信有遗产专家、遗产主人和相关社团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之间的通力合作,有西安市委市政府的领导,通过文物部门的严格审查,一定能实现遗址文化保护和城市社会发展的双重目标。

“御道广场”的设计又继续了三个多月 已经提交了初步设计成果,界面的材质现在改成了“像砂土一样颜色和质感的”透水混凝土,很多具体的作法一直在调整和优化,但我的初衷不变,那就是在整体保护“唐土层”不被破坏的前提下,通过一个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构建起来的御道广场,让当代人类昂首阔步走在体现当代文明成果的“现代土层”之上,实现文明的“叠加”,将西安几千年积淀下来的灿烂文明之光折射到未来,将历史与未来连接在一起。

上一篇:文化景观遗产的提出与国际共识(二) 下一篇:奥地利建筑与环境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