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物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探索

时间:2022-06-04 08:33:17

新课程物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探索

【摘要】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教师要转变理念做创造型教师;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应精心设计创造性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流畅性;培养实验能力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新课标 物理教学 创造性思维 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学校是―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当今世界的科技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创新型人才的水平和数量的竞争。创新教育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直面世界各国的激烈竞争,民族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华厦大地如要重现辉煌,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不能单靠几个天才,必须要有全民族整体科学素质和水平的提高。学校教育是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当前,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正在成为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导方向,推动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而创新能力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所以培养创造性思维就是学校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下面谈谈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探索。

一、创造性教育理念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前提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首先是教师的“教”要具有创新意识,为学生树立创新的表率。无论教材提供的知识是多么的完整,由于各种原因总会留下缝隙,只要我们积极思考,善于“钻空子”,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例如在动量守恒的验证实验中,落点为什么会有较大的离散,原因是在碰撞的过程中,被碰小球所处的支座与等大的入射小球轨道的末端不能严格在同一直线上,所以两球不是对心正碰造成的。要减小误差怎么办?要保证对心碰撞是关键,若用体积相等的小球,则碰撞应发生在同一轨道上,不要支座。若要支座,又应该怎么做?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观察这一现象,分析其原因,讨论分析以后再由学生提出减小误差的方案,选出最佳的方案。只要事事做有心人,善于思考,就会设计出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造性教学离不开创造型的教师,创造型教师不仅使学生知道过去,尤其重视教学生关心明天,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不仅是指导学生知识生活的“严师”,而且是拓展学生心灵和智慧的“人师”;他们能准确判断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力,具有创设促进学生创新和个性发展的教育环境的能力,提供合乎学生心理发展的学习活动,以促进学生创造人格的发展;能指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和处理信息,促进学生的创新活动;同时创新型教师本身就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对错综复杂的多元社会应付自如的创新楷模,给学生的创新提供了精神导航。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要动态地呈现知识,要能认识到:“知识在被个体接受之前,它对个体来说是毫无权威可言的,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用我们对知识正确性的强调作为让个体接受它的理由,不能用科学家、教师、课本的权威压服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自己的建构来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学习知识不能满足于教条式的掌握,而是需要不断深化,把握它在具体情况中的复杂变化,使学习走向思维中的具体。”这样的知识观和知识教学观才能使学到的知识成为创造力的翅膀,而不是羁绊。

二、构建民主和谐的氛围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根本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是创造性思维碰撞的空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诱发创造思维潜能。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存在“师道尊严”的观点,课堂中,师生关系往往过于紧张,学生的思维常常受到抑制。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是创新素质成长不可或缺的养料与气候。只有在民主的氛围当中,才会有人格的自由与舒展,才会有思维的活跃与激荡,进而才有创新潜能的迸发,传统的那种依附式的师生关系,亟需让位于民主、平等、朋友式的关系。教育者要改变居高临下的习惯姿态,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协同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要由教育的操纵者、主宰者转变为引导者、激发者和指导者,学生才能由被动的受体转变为自主学习的主人。

三、创造性的教学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保障

科学创新往往来自于创造性的猜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发掘教材中的有效因素,变换常规的教学方法,放开束缚学生思路的枷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在物理教材中,科学的物理概念中定理、定律是通过前人大量的科学实验总结得出的。中学物理教材提供了丰富的创造性教学内容,所以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潜能,灵活地运用各种教法,创造性地组织教材,使静态教材的内容变为具有探究性的研究问题,诱发学生的探索,启发学生探求物理的方法和思维,使学生成为探索学习过程的“主人”。

教学过程是―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变化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构建―系列的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发散型物理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发展,向多角度多侧面发展。在课余作业布置上教师应着重设计具有发散性、创造性的思考练习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怀疑、探奇索引、寻根问底,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上一篇:浅谈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下一篇:如何提高英语差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