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石油公司获暴利之后

时间:2022-06-04 02:03:29

三大石油公司获暴利之后

670亿的利润入袋

奥运会还未结束,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先后了2004年的中期业绩报告,三家企业半年的利润达到670亿,平均增长了30%左右。

报告显示,中石化在2004年上半年净利润高达150.3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54%。中石油上半年净利润达到452.9亿元,中海油为70亿元。

对于如此高额的利润增长,三家上市企业并没有在报告中过多描述成自己经营的成果,而是归功于外部条件的意外利好。他们的业绩报告几乎众口一词:利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国际油价持续高位震荡,炼油毛利增加,同时国际和国内的石油需求大幅上升。

高企的油价令很多用油大户叫苦不已,三大石油公司的巨额利润则更是让人眼红。似乎是为了缓解舆论压力,中国石化在自己的网站上主动分析原因,“石油涨价并非高利润的来源”。

网站分析说,最近以来,国际原油价格持续大幅上涨,石油公司大幅获利。对此,专家认为,并非油价越高就意味着石油公司利润越高。

这是因为从短期看,对石油出口国和大型跨国石油公司来说,如沙特、俄罗斯和壳牌、BP等,长期高油价在带来高额利润的同时,也使得主要石油出口国和石油公司将面临风险:一是经济风险,即油价长期保持高价位必然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减缓经济复苏步伐,甚至不排除使世界经济重新陷入低迷的可能。伴随经济增长的减慢甚至低迷,世界能源需求必然降低,石油价格大幅下跌就不可避免,而且高油价还可能诱使石油出口国大幅增产和加大出口,也可能导致市场供应过剩,油价下跌;二是政治和社会风险,长期的高油价可能会使石油出口国和石油公司遭到国际社会的谴责和政治压力,人们可能将失业、贫困及环境恶化等与高油价联系起来,并把矛头瞄准这些石油出口国和跨国公司;三是石油工业发展的战略风险,即国际原油价格长期居高不下,必然会引发全球性的、深层次、广泛的节约能源和寻找替代能源的浪潮,从而降低石油消费,使其逐步退出世界第一大能源的历史舞台,影响石油工业的持续发展。

但正常说来,原油价格上升,应该造成石油商的采购成本上升,之所以造成中国三大石油公司的突然暴利,真正原因是油价的差距。

目前,中国的年原油用量约2.6亿吨,其中1亿吨需要进口,其余为国内生产。国内产油的成本不与国际市场挂钩,但最后的成品油价格却参照国际油价来制定,这样就使国内的石油企业出现了巨大的差价利润。与国外石油商相反,对中国的石油商来说,恰恰是国际原油价格越高,利润越大。

虽然三大石油公司在报告中均隐去这一重要原因,但是在中石化的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油价的差价,在2004年上半年,为满足国内成品油需求和结构平衡,相应减少成品油出口,上半年累计出口185万吨,同比下降43%。

2005年石化行业将达到景气高峰

对于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来说,在中国,他们的财富垄断地位短期内仍难撼动。

中国是世界上燃料油消费最多的国家,2003年消费燃料油4309万吨,进口2379万吨,消费量约占全世界5.5亿吨的8%,占亚太地区1.86亿吨的23%。根据统计局1~4月份的数据,中国燃料油进口在此期间增加69%,预计未来二、三年的燃料油消费量还会大幅上升。

而此次数据汇总显示出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运行情况的一个突出特征,便是利润明显向少数行业集中。在工业企业40个大行业中,仅石油开采、电力、电子等3个行业就实现利润481.39亿元人民币,占全部工业利润的半数以上。其中石油开采业的利润比去年同期增长6.7倍,达到291.96亿,仅石油行业新增利润就占全部工业新增利润的52%。

中国石化是中国最大的一体化能源化工公司,是中国最大的石油产品(包括汽油、柴油、航空煤油的批发和零售)生产商和供应商,是中国最大的主要石化产品(包括中间石化产品、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单体及聚合物、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和化肥)生产商和供应商,也是第二大原油生产商。2003年,中石化全年销售成品油7592万吨,占全国消费量的57.8%。

在石油上游产业,包括几大拥有石油开采勘探业务的公司,也被认为在此次油价上涨中受益多于损失。一位石油专家说:“国内的油价机制‘只升不降’,长期来看,拥有上游采油业务的公司能够从油价上涨中获取最大的利润。”

而且从宏观来看,目前,石化行业整体处于行业景气的大环境下,到2005年末,石化行业将达到新的景气高峰。一方面,市场需求持续旺盛,国家宏观调控和反倾销力度加强,保证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目前国内石化行业普遍盈利能力较高,利润空间也较大。

“油价上涨造成成本提高,这是事实。但石化企业生产的产品价格也在提高。因此目前石化行业的利润空间还能够消化掉油价上升带来的不利影响。”一位分析师说。

为调整经济结构提供契机

对于高速发展的中国,此次石油涨价也为国内经济调整提供了很好契机和理由。尽管有了多年的发展,中国石油化工产品的科技含量并不高。

在已公布的有关石油化工授权专利中,国外大公司的专利占有较高的比例,比如,有机化工类占83%、高分子类占57%、催化剂类占68%、油类占52%。在全球石油产业链中,中国更多是依靠能源和成本优势,甚至是依靠国内外的价格差距在获取生存的可能。而随着市场的逐步融合,留给中国石油公司和政府的时间并不多。

同时,市场和环保对石化产品质量、品种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专家指出,石油高价带来的高利润恰好是石化企业赶超的好机会,他们可以利用额外的资金,加强技术改造,努力创新,开发生产高标准清洁燃料、专用塑料、差别化纤维等,完成石化企业产品的结构调整,以适应今后油价下落的挑战。

国际油价上涨对我国能源结构调整也是好契机。虽然目前中国的能源结构中近70%依赖于煤炭,国民经济整体受油价波动而造成巨大影响的可能性并不大。但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在过去的30年中,迅速实现工业化,消费者从自行车向小型摩托车甚至汽车过渡。能源消耗逐渐向石油产品集中。而在发达国家,却向替代能源如核能和天然气转移,发展节能汽车。

此消彼涨,今后的石油消耗大国将是发展中国家,而这些国家在国际定价上却最没有发言权。中国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能源结构,并增强自己在国际石油市场的地位,经济发展一旦受制于人,其创造的财富可能多是为人做嫁衣。

石油推动财富再分配

与利润相对应的是税收的增加。在前几年石油从20几美元涨到30多美元一桶的时候,曾有石油业内人士说,这种价格上涨给中国GDP带来的损失,完全可以用石油公司利润增加而多交纳的税金来弥补。从整个国民财富来看,并不会出现大的损失。

但当油价逼近50美元一桶的时候,这种分析显得毫无力度。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牛犁经济师指出,如果这种油价走势继续维持下去,那么全年将导致国内GDP下降0.7~0.8个百分点。

同时,由于石油涉及行业广泛、产业链长,并直接影响普通消费者,因此,油价高企还将产生广泛的间接影响。

花旗集团的一份报告称,在未来一年中,石油价格的最新涨势将减缓经济增长步伐,并温和推高工业化国家的整体通货膨胀率。

但目前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对油价上涨的免疫能力,比起以前的石油危机时期已大幅提高。通过建立商业及战略储备、调整能源结构以及提高使用效率等手段,可以避免油价上涨对经济产生过大冲击。“油价的长期走势是有迹可循的”,瑞士一波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陶冬认为,一个中长期的石油供需不平衡正在形成,中长期油价可能较20世纪90年代要高出10美元/桶。

9月14日,挪威Statoil能源集团的首席分析师表示,因商用油库存较高且需求增长减缓,油价有可能于2004年底回落至每桶35美元附近。

准备出席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部长级会议的沙特阿拉伯石油和矿产资源大臣纳伊米9月14日在维也纳表示,沙特不希望国际市场油价达到每桶40美元。

种种迹象表明,由于石油可能引发的经济衰退,各国政府都在努力促进石油价格的回落和稳定,而石油的替代产品也逐渐被提上日程。

上一篇:油价高涨加大宏观调控难度 下一篇:投资者对圈钱说“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