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新兴市场国家的最大煎熬

时间:2022-06-04 01:38:54

通货膨胀:新兴市场国家的最大煎熬

进入2008年的全球经济不仅遭遇了美国次贷危机的连续袭击,而且世界各国也受到了通货膨胀的严峻冲击。高盛公司的全球通胀报告指出,在2007年全球通胀水平平均达到4.8%的基础上,其所追踪的国家通胀指数在今年前几个月中已经有80%出现了通胀加速的情况。其中尤其以新兴市场国家最为典型。

如果说次贷危机和信贷紧缩成为了工业化发达国家面临的最大挑战的话,那么通货膨胀的卷土重来并不断加剧则是新兴市场国家所需解决的最棘手难题。这一人类经济“老牌敌人”的嚣张气焰不仅构成了对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快速前行脚步的重大掣肘,而且在当前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其完全退出和遁形也尚需许久时日。

全球通胀的重灾区

进入2008年的全球经济不仅遭遇了美国次贷危机的连续袭击,而且世界各国也受到了通货膨胀的严峻冲击。高盛公司的全球通胀报告指出,在2007年全球通胀水平平均达到4.8%的基础上,其所追踪的国家通胀指数在今年前几个月中已经有80%出现了通胀加速的情况。其中尤其以新兴市场国家最为典型。

的确,扫描所有的新兴市场经济体,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逃脱通货膨胀的魔掌。俄联邦统计局宣布,今年第一季度俄罗斯的通胀率为4.8%,同期印度的通胀率升至7%,创下3年多来的新高,越南的通货膨胀率超过19%,创出13年来的新高,中国通胀率则创下了8%这一10余年的新高。其它新兴市场国家如巴西、印度尼西亚、阿根廷、南非等的消费价格指数涨幅都在3%~ 15%之间。

当然,对于新兴市场国家而言,通货膨胀并不是一个十分陌生的经济现象。但与历次通胀相比,新兴市场国家所发生的本轮通胀无论从波及范围还是严重程度都有了新的特点:

首先,通货膨胀率超出了新兴市场国家的控制目标。从1997年开始,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所有成员都将通货膨胀确定为自身货币政策的管理目标,即将通胀率控制在2%~3%以内。但从现在看,整个新兴市场通胀率却达到了5%以上,而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今年新兴市场的CPI升幅为7.4%,创2001年以来最高水平。

其次,新兴市场国家的通胀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据美林公司的研究报告,2007年全球通胀率为3.5%,新兴市场国家为4.5%;2008年全球通胀率达5.3%,新兴市场国家将升至6.7%,其中中欧、东亚和非洲等新兴市场国家将分别达到8.5%。

再次,新兴市场国家通货膨胀上升速度快于工业化发达国家,并且差距在不断扩大。资料表明,今年第一季度,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经济强体的平均通胀率不到3%,但印度、俄罗斯、中国和巴西等“金砖四国”的通胀率却平均扬升至7%以上;而同期在通胀水平差距之间,日本只有1%,但拉脱维亚高达17%。此外,历史指标也应证了同一结论。以俄罗斯为例,如果说与2005年相比,欧盟国家如今的食品价格只上涨11.1%,而俄罗斯食品价格在同一时期则上涨了33.1%,相当于欧盟涨幅的3倍。

最后,新兴市场国家通货膨胀发生在全球化分工的经济背景中,其承受的压力也许更大。近20年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出现了这样的分工合作:发展中国家利用较低的人力成本来大力发展制造业;发达国家则输出资本和技术,提供市场。这种情况下,双方各取所需:发展中国家找到了经济增长的契机,发达国家享受到了廉价的商品。全球化有助于控制通胀,但却无法保持基本生产资料价格的维持稳定,自然,全球化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却无力控制原材料的消耗。由于大量制造业已经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所以如今基本商品价格上涨对新兴市场国家的影响将大大超出工业化发达国家。

共生力量的联合推动

虽然由于新兴市场经济体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从而其引发通货膨胀的直接因素各有差异,但当通胀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时,其背后一定存在着许多的共生力量。

需求拉上式通胀应当是新兴市场国家的重要表现之一。随着最近10年全球制造业和石化、钢铁等重化工业向新兴市场国家大规模转移,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发展中大国工业化进程加快,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各类能源资源性产品的需求大量增加,从而拉动了相关产品价格的上升。与此同时,经济扩张也刺激了财政支出的快速增长。一般说来,财政政策作为反经济周期的重要手段,在经济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应减少投资等方面的支出以避免总需求进一步膨胀,从而减轻通胀压力;在经济处于低迷时期则应反向操作。但在新兴市场国家并非如此,虽然近年来经济增长较快,各国财政支出仍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并保持高额财政赤字。如罗马尼亚2007年全年的预算赤字为GDP的2.8%,2008年将达到3.2%,而在富余的海湾国家卡塔尔,今年的财政预算较去年增加46%,较6年前增加了3倍多,且大部分预算都用于修建公路、机场、基础设施。由于财政支出具有“乘数效应”,其对总体价格的拉动不言而喻。

与国内投资快速增长的同时,另一驾拉动经济的马车――出口在新兴市场国家也快行不止。但出口产品的激增增加了对国内其它商品或服务,即非贸易品(交通、建筑、电力、公共设施和服务)的需求,但由于非贸易品的供给是有限的,需求的增加必然会导致价格提高。以罗马尼亚为例,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建筑业蓬勃发展,该行业需要20-30万名工人,但建筑公司即使愿意支付欧盟水平的工资,也很难找到合格的建筑工人。

外汇储备的激增是新兴市场国家出口繁荣的另一结果。资料显示,中国目前有1. 7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俄罗斯外汇储备也达4940亿美元,印度达3000亿美元。特别是中东地区产油国的外汇储备更是蒸蒸日上,高达2万亿美元。为了应付过多的外汇储备,所在国中央银行必须发行等额的本币进行对冲,从而导致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被动加快,涌向市场的流动性成为通货膨胀的最坚强基础。

除了本身的催生力量外,外部因素也构成了新兴市场国家通货膨胀的强大拉力。

食品、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是推高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据世界银行所做的最新估算,在过去三年中,全球食品价格累计上涨了83%。国际食品政策研究所日前的一份报告指出,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食品价格指数在过去一年中上涨了40%。由于新兴市场国家绝大多数是相应产品的进口需求者,初级产品价格的传导推动了新兴市场国家整体物价的上升。

特别值得注意地是,由于美元长期处于下降的通道,而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又实行盯住美元的外汇政策,当美联储如今为了挽救本国经济不断降低利率时,这些国家也不得不追随降息,并最终加大了市场中的流动性。不仅如此,美元的贬值导致了新兴市场国家货币的升值,虽然金融理论指出本币升值可以降低本国通货膨胀率,但在实践中它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升值后进口商品价格降低有利于减轻通胀压力,但是另一方面,本币升值的预期导致国际资本快速流入、货币供应量被动增长,增加了通胀压力。

经济前行的沉重镣铐

货币理论和金融实践告诉我们,温和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增长,但恶性的通胀对经济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而从目前来看,新兴市场国家通货膨胀显然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也正是基于此,IMF指出,2008年将是全球新兴市场都可能因为通胀而存在重大国家政策风险的一年。

企业因投资与生产成本的上升进而利润缩减是通胀的一种常态性结果。一方面,原材料和材料价格的上扬增大了企业的成本支出;另一方面,为应付通胀的宏观紧缩政策增大了企业的融资难度和成本。不仅如此,物价的上升削弱了新兴市场国家本不兴旺的消费需求和内需能力。为此,新兴市场国家已经普遍降低了今年的经济增长预期。如越南政府已经将2008年GDP增长率调整为7.5%,为前五年的经济增长率的平均水平,巴西将GDP由原先预测的5.2%调低到4.6%。其他新兴市场国家都有0.3%~0.8%的下调幅度。

必须承受通货膨胀代价的还有新兴市场国家的资本市场。最近两年,在低通胀的环境中,新兴市场国家股票市场都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一般说来,股票市场的活跃和兴旺可以有效地吸收现实中的流动性,从而起到防止通胀的作用。但是,在如今的通胀环境中,新兴市场国家中央银行不断进行着提高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不得已而为之的反向政策操作,从而对股票市场形成抑制,加之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动荡,新兴市场国家股票市场除俄罗斯之外在进入2008年后普遍遭遇了巨大的挫折。如从今年1月至今,印度股市市值已经下跌了23%,土耳其股市亦下滑32%,中国股市下挫40%。这种状况导致了大量资金逃离股市并回流到实体市场,而一旦没有相应多的实物去承接这些资金,金融市场就可能从通胀的缓冲垫一下子变成加速器。更有甚者,在新兴市场国家中央银行不断提高利率和本币日渐升值的背景下,国外热钱不断流入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市场,这些短期资本的进入无疑构成了金融市场剧烈波动甚至可能出现金融危机的可怕力量。

需要面对地是,由于新兴市场国家基本上都是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尤其是食品价格的上涨将使这些国家本不很高的百姓生活水平受到打击,并增加国际范围内的扶贫难度。世界粮食计划署日前提供了一份清单,列出对粮价上涨“最为脆弱”的30个国家。这些国家有的是已经存在大量饥民,有的是因为粮价过高导致出现了大量新的饥民。联合国粮食组织也担心,世界目前约有10亿人口每天的生活费不足1美元,而80%的开支都用于食品消费,食品涨价将使穷困人群的营养不良状况更加恶化。

特别值得注意地是,表面看来是经济问题的通货膨胀如今极有可能演变成威胁公共安全的政治问题。美林全球经济团队日前的研究报告称,通胀可能导致社会动荡局面的发生,特别是如果政府未能果断地抑制通胀的话,那些收入固定、家庭资产较少或食品占家庭消费权重较大的社会群体尤其可能发生骚乱。事实也正是如此。在印尼,由于大豆的短缺已经引起了局部性骚乱;在越南,1.5万名工人举行罢工,要求厂方提高他们的薪酬,以应对国内不断飞涨的物价;在巴基斯坦,数千名士兵被派去守护运送小麦和面粉的卡车。诸如此类的情况还发生在印度、阿根廷、巴西等国。

根本好转尚待时日

由于通货膨胀特殊的形成机理和全新的国际环境,新兴市场国家要彻底赶跑这一宿敌并非易事。但这并不能妨碍他们治理通胀的决心和相关政策的不断出台。

――紧缩性货币政策。以巴西和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直接减少银行货币的绝对供应量;而中国、俄罗斯等国则在不断提高贷款利率的同时提高了银行的准备金率。另外许多亚洲国家放松了汇率政策,公开或者默许本国货币的走强和升值,以此作为应付通货膨胀的工具之一。

――实行价格干预。如俄罗斯政府成立了以副总理库德林为组长的反通胀特别工作组,对食品等敏感性商品的价格采取价格冻结的强力手段。同时俄政府还加大了对价格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对40多家涉嫌“蓄意串通涨价”的企业进行了调查和“不诚信罚款”甚至提讼。印度尼西亚、印度、中国等国采取了控制燃油价格和公共事业收费、降低部分产品税率等措施来抑制物价上涨的逐步蔓延。

――对低收入群体发放补贴。俄罗斯政府在去年年底将基本养老金标准每月提高300卢布的基础上,日前又宣布从2008年8月1日起再提高234卢布。埃及政府增加面包补贴10亿埃镑,并准备将年补贴金额逐步增加到90亿埃镑。巴西政府实施了“有条件现金资助”计划,对送子女上学和参加体检的贫困家庭给予每月10至50美元的补贴。

――进出口调节。截止目前,绝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都提高了粮食的出口关税,以保证本国的市场供应;同时不断降低奶制品、蔬菜、食用油的进口关税。有些国家如俄罗斯、阿根廷等还对石油等部分上游产品的出口进行价格管制。

客观地说,以上宏观调控政策对于抑制通货膨胀确实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但同时也产生许多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以提高利率和驱动本币升值为主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在如今美元不断降息的国际环境中势必招徕热钱的大量流入,从而增大了市场的流动性;频繁实行价格干预有违市场经济的本来涵义,甚至可能扭曲市场信号,掌握不好必然引致外界的诟病与谴责。对大量低收入群体的价格补贴在加重政府财政支出的同时也使公共财政长久难支;而各自为政的进出口调节一定程度上不仅不能有效阻止通货膨胀,相反还产生负面影响。因为从目前看来,新兴市场国家进出口调节的对象基本都是短缺性商品,一个国家控制价格的行为将造成国际价格的上扬,从而反过来对这个国家的价格造成压力。

因此,对于新兴市场国家而言,不断修正和完善通胀调控的策略和政策实为必要。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一是要尽可能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减少政府的干预频率和干预程度;二是强化供给管理,尤其要启动财政政策的调节作用,主要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压缩财政资金经营性支出;三是加强区域性协调和联动。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新兴经济体中的市场力量远远超过了国家,这种力量对比的变化要求相关国家之间加强资本流动管理政策的国际协调,尤其是要加强对短期投机资本的管理和监督,为此,新兴市场国家实行地区范围内的联合以应对资本流动实属必要。

(作者: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经济学教授)

上一篇:香港富豪李兆基大爱无边 下一篇:“中国首善”陈光标的慈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