涮羊肉 第24期

时间:2022-06-04 12:19:57

尽管在全球变暖这个传说日益泛滥的今天,一年四季的界限远不如过去那么清晰,但对北方人特别是北京人来说,甭管天寒地暖,风霜雨雪,资深吃货孔夫子“不时不食”的祖训,倒是雷打不动:除夕饺子就不说了,二月烙春饼,伏天吃凉面,立秋要贴膘,到冬天,则要涮羊肉。

虽然如今这些东西随时都能吃到,但唯有到这隆冬时节,涮肉馆里排队的人才络绎不绝。这也难怪,三伏天热火朝天吃滚烫的锅子,这种事只有不走寻常路的重庆人才干得出来。在北方,唯有现在,方可约上三五好友,点一个炭火铜锅,羊肉片、白菜、粉丝、冻豆腐摆上桌,配上涮肉调料和二锅头……此时若是再飘起些雪花,就齐活儿了!

此等惬意的享受,打小就听人说起自元代:相传元世祖忽必烈南下远征。一日人困马乏饥肠辘辘,他猛想起家乡的菜肴——清炖羊肉,于是吩咐部下杀羊烧火。正当伙夫宰羊割肉时,探马飞奔进帐报告敌军逼近。厨师急中生智,飞刀切下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里搅拌几下,待肉色一变,马上捞入碗中,撒下细盐。忽必烈连吃几碗翻身上马率军迎敌,结果旗开得胜,从此“涮羊肉”就成了名扬天下的宫廷佳肴。

如今再看这种“相传”的故事,其实跟“乾隆品尝之后龙颜大悦”一样,多半不可信。且不说游牧出身的蒙古人有没有“清炖羊肉”这么道菜,即便有,南下远征难道还赶着活羊现宰(南方可不养羊)?以忽必烈的雄才大略,真要大兵压境,哪来的闲情逸致连吃几碗再翻身上马?万一为了几片肉误了军情,岂不跟意大利人一样的干活?

事实上已经有人考证过,蒙古骑兵长途奔袭,吃的是一种叫布勒刺(BOLETSU)的牛肉制品,大抵就是风干过的牛肉,锤碎装入牛膀胱中,一个膀胱可以装下一整只牛的肉,而这一份布勒刺够10个士兵吃三个星期,且久存不坏。正是靠着这种压缩军粮,蒙古铁骑才得以雄霸欧亚大陆百年之久。

扯远了,回到涮羊肉。目前比较可靠的说法,这种吃法应始于清代。康熙、乾隆两位长寿皇帝大摆千叟宴时,羊肉火锅都是主菜,这既符合满族人的饮食习惯,又与办宴会的时节有关。千叟宴都在正月,正是数九寒天之际,以那会儿的保温技术,炒菜从御膳房端到乾清宫,怕是只能搞冷餐会了,而七八十岁的老叟不吃口热乎的,下了宴恐怕就得准备后事。

于是,热乎又美味的火锅,就成了宫中的热门吃食。上有所好,下必效仿,再到后来,这种吃法逐渐在民间兴起。到清末民初之际,这种吃法算是彻底定了型。据美食家唐鲁孙回忆,那时的北平城,一过立秋,东来顺、西来顺、两益轩、同和轩等回教牛羊肉馆就挂出涮肉的幌子,其中尤以东来顺最为著名。

这家河北沧州人开的馆子,充分利用了河北的各种资源,从张家口赶来的大尾巴羊,被保定来的切肉师傅细细分解成上脑、黄瓜条、磨裆、大三岔、小三岔等不同种类,现点现切,完全不是如今常见的机器刨肉片的路数。这样的肉下到锅里打个转,再放到据称是从河间太监那儿买来的宫中秘制调料里一滚,尤是肥瘦适宜、老嫩可口。

正是凭着过硬的手艺,东来顺从1903年开张迎客至今红火了上百年。它不但深得北京人的厚爱,也是、、等领导人接待外宾的宝地,田中角荣、大平正方、基辛格等人都曾在此涮过锅子。1993年两会,五千多名代表委员跟、、乔石、李瑞环等领导人一起涮锅,更是创造了涮羊肉的巅峰,不但秒杀康乾千叟宴,还让东来顺博得了“风味独特,名震四海”的威名。

说到这里,您还不去吃顿涮羊肉吗?

上一篇:演讲的肢体语言 下一篇:国有企业内训师胜任力素质模型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