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十二五”规划的蔬菜合作社发展研究

时间:2022-06-04 11:59:38

基于“十二五”规划的蔬菜合作社发展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与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民生问题日益突出。作为与社会民生息息相关的蔬菜产业,更是成为保障民生的重要领域。文章结合蔬菜合作社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针对其发展条件进行分析,并与国内外的典型蔬菜合作社的发展案例进行对比研究,从多角度分析得出了适合于河南省蔬菜合作社发展的实用性理论,并结合河南省的实际问题探究目前合作社发展存在的制约性问题及理论成果。

【关键词】河南;蔬菜合作社;农业;专业合作组织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023-02

一、河南省蔬菜合作社发展的条件分析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而党的十更是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确保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发展方向。蔬菜产业关系社会稳,与民生息息相关,而蔬菜合作社作为一个自愿联合的互助经济组织,更是以菜农为主体,最大程度引导利益在各群体间合理分配。

(一)有利条件

首先,河南省发展蔬菜合作社具有气候、区位交通、信息优势。该地区处于光热条件良好的暖温带,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大部分地区日光温室冬季基本不用加温,为蔬菜合作社发展多种形式的设施生产提供了保障,并且地处华北平原中部,内部包含交通枢纽郑州、洛阳等城市,区位优势突出。其次,具有丰富的市场需求和市场容量优势。河南省城镇密布,且人口众多,蔬菜需求量大,具有得天独厚的市场优势,为蔬菜合作社的产品提供了广阔的销售市场。此外,大农业市场的竞争环境,使得农民依靠一家一户的生产进入市场的难度和风险更大,建立专业合作社,可以使得农民小生产形成一定的规模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降低风险,增加收益。

(二)不利条件

首先,河南省蔬菜合作社普遍规模较小,尚未形成产业化优势。当前河南省农信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贷款余额分别达2.92亿元、3.97亿元,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206家,支持合作社成员10528人,且多数合作社由于购买和销售渠道限制,产品效益与个体农户相差不大,对农民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带动作用不明显。其次,蔬菜合作社的产品经营较为单一,合作社利润较低。河南省大部分蔬菜合作社在蔬菜精深加工方面滞后,大都停留在单一种植上,产品附加值不高,而蔬菜强省如山东省的蔬菜合作社,已将产业链延伸至仓储、加工、营销多个环节。同时,蔬菜合作社的营销观念和营销方式落后,品牌建设较为滞后,难以达到增收增效的目的。河南省农业厅调查,目前全省蔬菜注册的品牌中,90%以上的经营主体是组织松散的农民合作社,产品品牌建设能力不足,没有形成先进的“农超对接”的现代农业营销模式,因而难以形成商品优势,蔬菜生产无法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二、河南省蔬菜合作社发展现状及问题

河南省蔬菜合作社的发展,主要依托能人领办、鼓励企业牵手、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多渠道推进各具特色的农机合作社发展。同时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在开展社会化服务的过程中,主要依靠开展农机跨区作业、订单作业,不断创新服务模式等方式来实现合作社与农民的双赢。比如,泌阳县李奎益民农机合作社、郏县红伟农机合作社、洛阳兴烟农机合作社对周围成千上万亩烟田实行机械化生产作业承包。此外,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等法律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出现,农机合作社不断加强规范化建设,特别是企业、务工有成人员投资合作社建设和一些大学生参与或应聘到合作社后,更新了农机手的传统思想观念,引入了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创新了与市场经济更为贴近的体制机制,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

但在此基础上,仍存在组织效率低下、蔬菜生产组织结构松散,市场竞争力和风险承受能力差的问题,以及由于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资产专用性问题导致交易费用高,产权界定不清晰、利益分配不公平等问题。农机合作社分布不均衡,数量少,规模小;技术人员相对缺乏、服务领域较窄;经营管理不够规范,部分农机合作社重组建、轻管理,内部管理和运作机制不够规范;基层农机合作社实力较弱;大机械与小地块的矛盾日益突出。

三、国内外蔬菜合作社发展对比研究

在国际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它被认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各国都有程度不同的发展。西方国家和亚洲国家的农业合作社在成立背景方面具有共同点,即在不利的农业生产条件下,农业合作社是以为农民提供生产技术和农资料为目的而成立的。

(一)欧洲蔬菜合作社模式

欧洲蔬菜合作社的主要特点是专业性强,合作社的主要任务一是扩大经营规模,减少中间环节,增强竞争能力;实行所有权、经营权的分离,并采用灵活的联合形式,如采取股份制、进行一体化经营等等,降低合作社体的经营成本,保证合作社具有较高的规模效益;在融资方面互助合作,积极争取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欧洲的蔬菜合作社一般规模都比较大,其本身就是经济实体,为了形成规模优势,保障合作社的利益,合作社之间的联合或合作逐步增强,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合作社体系。

(二)美国蔬菜合作社模式

美国的蔬菜合作社业务常常贯穿于从蔬菜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蔬菜产品流通全过程。许多合作社的工作包括从谈判价格,蔬菜集中到仓储、加工和出售的各个环节。在蔬菜销售方面,合作社采用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包括,第一,通过价格谈判进行销售。由合作社与加工厂商(买方)进行谈判,就蔬菜销售总量达成协议,社员按每单位产品缴纳少许费用,由合作社经理与买方谈判价格、质量等级、交货时间和方式等;第二,进行委托销售。由合作社出面把社员产品委托给专业销售机构进行销售,销售所得货款有时通过合作社分发给社员,有时则由代销机构直接付给社员,而合作社只起牵线作用。第三,统一核算销售。这种销售方式和做法是在社员送交蔬菜后预付一到两次现金,待产品售出以后,扣除经营费用和一定的留用资本,再进行统一核算,按这种方式生产者得到的是平均价格,好处在于分散了个人价格风险。第四,通过买断销售。合作社以市场通行价格收购农产品和销售农用物品,年终再将超过经营成本的收益作为惠顾返还金,按照客户的交易量和交易额进行返还,这种经营方式的优点在于销售日期由生产者决定,自主性较强。

(三)我国蔬菜专业合作与发达国家蔬菜合作的比较分析

我国蔬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与发达国家蔬菜合作社相比其有一些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都以家庭的独立生产经营为基础;合作领域主要以流通领域为主,尤其是蔬菜销售领域;这种组织形式的产生都是一种诱致性制度变迁。

而两者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第一,农民自主创办合作组织的程度不同。在发达国家,大部分的合作社都是农场主发起的,农场主对合作社管理的参与度高,而我国的蔬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创建对外部力量的依赖性很重,成员对组织的归属感不强;第二,蔬菜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程度不同。我国蔬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性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蔬菜合作社,美国的合作社从设立到设立后的运行都具有良好的规范性,而我国蔬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设立的初衷没有过多的可行性论证,带有很大的主观色彩,建成后的管理机制也极不健全,规范性差。第三,组织与成员间联系的松紧程度不同。欧洲蔬菜合作社与成员的利益机制相当紧密,合作社经营的好坏与农场主的经济利益紧密联系,红利的分配是以股票持有人对企业股票的拥有额为基础的。

四、理论成果

(一)蔬菜合作社的发展程度必须符合基本国情

欧洲蔬菜合作社就在于其人均土地较少和高度自由的资本主义体制,并且欧洲基本进行的都是高附加值的农业生产,便于市场化经营;北美的蔬菜合作社的发展是由于当地高度私有化的资本主义制度决定的。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需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我国不同地区的蔬菜合作社组织模式。在我国中部粮食主产区,由于进行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并且个体农户往往兼业经营,所以日本基农协的发展模式可能更为适用。

(二)政府、社会需加强对蔬菜合作社发展的支持

从欧、美的蔬菜合作组织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农业作为弱势产业,在面临激烈的竞争时,个体农户难以通过行为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但农业作为立国之本,必须获得发展,所以政府需从立法、政策等各方面进行调整,以促进本国蔬菜农合组织发展,进而促进本国农业向现代化产业转变。我国可借鉴发达国家在对合作社教育体系建设上的经验,设立专门培训班,对相关成员进行培训。一方面针对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向他们传授合作社的理论知识,使他们准确了解合作社的性质和地位,发展合作社的重要意义,培养一批思想水平、管理水平都过硬领导人、负责人;另一方面是针对合作社成员的培养,结合各种资源进行合作社基本知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工作,提高合作社成员的素质。

(三)克服多数合作社带动能力弱,无中长期建设发展目标,市场信息来源少,规模小、功能弱、机械化程度低的问题

蔬菜合作社的起步时间相对较晚,在国家实施《农业专业合作社法》后,各种农业专业合作社迅速涌现,蔬菜合作社相对其他合作社而言,由于所受限制性因素影响较多,故起步相。由于合作社的主要销售方式为农超、农企对接销售,因此相对销售渠道还是比较单一的,市场无法再开拓,而对于信息来源少的问题,主要涉及合作社种植蔬菜品种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种植作物,使得合作社的经济效益不能进一步得到提高,不能根据市场的变动而种植经济价值高的蔬菜。

(四)多数合作社资金不足,发展艰难

蔬菜合作社的发展,需要扩大规模,改进种植技术,打响品牌等活动,这些都需要资金的支持,但目前由于贷款相对难度还较大,政府对基础设施投入的又不够大,往往还是无作为,所以资金问题和政府问题成为蔬菜合作社面临的主要发展问题。蔬菜合作社的发展,也需要首先解决资金问题。

(五)合作社劳动力短缺、年龄老化程度大,劳动力素质不高

50岁以上的人传统种菜经验丰富,但体力较之年轻人相差很大,并且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对一些相对高级的现代化设备操纵能力不高,对农业的产业化、科技化发展有一些负面影响。41-50岁的人属于蔬菜种植的中坚力量,这部分人的文化素质相对较高,大多为合作社中的领头人物,引导着合作社的发展方向。40岁一下的菜农占很小的部分,主要原因就是权衡外出打工与在家务农的收益,青壮年劳动力在外打工收益更高,更重要的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种地活累挣钱少不收人尊重”的观念在我国大多数地区可谓根深蒂固。

(六)蔬菜合作社的发展需按照“寻找项目

蔬菜合作社的发展需按照“寻找项目――从农民需求出发――帮农民解决实际问题――有组建合作社的强烈愿望--制度、组织、资金、人才输入”的建设路径前行,由于合作社发展评价体系未推行等原因,有的地方出现了“伪合作社”,甚至因为发展指标定得过高,导致有的地方出现了“空壳社”。内部运行机制的不健全,严重制约了合作社功能的发挥。

山东省寿光市蔬菜合作社在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方面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与河南蔬菜合作社实际情况相结合,立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土地等生产资料资源,通过市场手段引导配置资源,才能使实力较强的蔬菜生产合作社来规范市场的供给链。

参考文献:

[1]李家旺.21世纪我国蔬菜发展的势与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 2001,17(2):65-67.

[2]林海.农户模仿行为的经济学分析[J].理论学刊,2003(6):47-49.

[3]刘成禄.抓住发展机遇建设蔬菜强省[J].中国蔬菜, 2002(5): 20-22.

[4]刘宏伟.山东潍坊蔬菜标准化建设[J].中国标准化,2001(2):59

[5]张宝华,何启生,刘友洪.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J].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6]缪建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特点及趋势[J].中国合作经济,2005(9).

[7]姚文戈,孙立城.论农业产业化演变的规律性特征[J].经济纵横, 2005(5).

[8]胡继连,西爱琴.产业组织制度与中国农业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9]江小娟,周耀东.90年代中国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2001(4):3-10.

[10]姜国祥,我国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前沿,2003(10):98-100.

上一篇:供水企业如何做好客户服务工作 下一篇:分析会计制度的信誉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