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制造及其对企业管理者的启示

时间:2022-06-04 11:30:04

敏捷制造及其对企业管理者的启示

【摘要】敏捷制造就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实现对市场需求做出灵活快速反应的一种新的制造生产模式,本文提出“敏捷制造运行螺旋”和“敏捷制造运行环”概念。其中包括十个环节以说明连续的敏捷制造的运行活动。每个企业都具有一定的优劣势,如果管理者能够运用敏捷制造思想管理企业,对企业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敏捷制造;快速响应;企业管理

1.敏捷制造概念

敏捷制造[1]是美国出的一种组织模式和战略计划,针对当前各项技术迅速发展、渗透,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1991年,美国里海大学的几位教授首次提出了敏捷制造的概念,他们认为日前竞争环境的变化太快而企业自我调整、适应的速度跟不上,而依靠对现有人规模生产模式和系统的逐步改进和完善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这是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共性问题。

为某产品的快速开发,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通讯工具和通信环境,在一些制造企业之间建立一个动态联盟,各联盟企业之间加强合作和知识、信息、技术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创造能力,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小的投资完成产品的设计制造过程,并快速把产品推向市场,各企业之间严格履行企业合约,利益同承担风险。这是敏捷制造指导思想。

这种敏捷制造的思想是基于对未来产品和市场发展的分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产品的需求和评价标准将从质量、功能的角度转为最大客户满意,资源保护,污染控制等等;产品市场总的发展趋势将从当今的标准化和大批量到未来的多元化和个人化。如一小时照片冲印和立等可取的配眼镜服务,就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敏捷制造的范例,不久,我们定可以看到为个人印刷的报纸,为个人出版的广告等更多个体化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对制造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产品成本与产品类型和数量无关,和产品发展多元化,个体化相应的是未来产品的利润和成本结构也将发生变化,在大批量生产占据主要地位的今天,决定产品成本和利润的主要是制造过程中的各种消耗,特别是人的工资消耗,在上面分析的产品结构逐步向多元化、个体化转变的基础上,敏捷制造认为,在未来的新生产模式下,决定产品成本、产品利润和竞争能力的主要因素是开发、生产该产品所需的知识的价值而不再是材料,设备或劳动力。

2.敏捷制造运行框架

纵观敏捷制造的运转模式和运转过程,这里引用“敏捷制造运行螺旋”和“敏捷制造运行环”概念[2]。其中包括十个环节,这十个环节相互连续,用以说明敏捷制造的运行活动。敏捷制造运行螺旋是一个呈螺旋状的无止境的上升过程,表明敏捷制造水平应该是不断提高的;另一种是敏捷制造运行环。由敏捷制造的运行环螺旋攀升,敏捷制造过程不断向前推进,敏捷制造运行螺旋。

图1中显示出企业实施敏捷制造的过程步骤分别是:

(1)企业从外界环境的变化中发现市场机会,形成新产品或服务的初步设想。

(2)敏捷制造的首要目标是要充分满足顾客的需要,这一步要真正从顾客价值的角度来详细定义产品或服务。

(3)在定义了产品或服务后,企业要确定有利于该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中取胜的竞争形式(策略)。

(4)根据己定义的产品或服务以及竞争形式,对达到这此目标所需要的资源和能力进行计划。

(5)根据所需要的和自身己具备的资源能力之间的差距以及其他竞争因素,来决定是否需要从外部企业结盟以获得所需的资源和能力。

(6)在决定从外部企业结盟后,选择适当的合作形式。

(7)对外部众多合作伙伴进行评价,并选择合适的伙伴。

(8)企业与选中的合作伙伴形成虚拟公司,并开始运作。

(9)产品或服务项目完成,虚拟公司解散。

(10)企业从本次敏捷制造运作的全过程中不断地学习,积累经验教训,又投入到下一个市场机会的竞争中。

3.敏捷制造对企业管理者的启示

无论各类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企业管理者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敏捷地反应快速的市场变化,必须更新观念,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理念,最大可能地调动手中可以支配的人财物,最大可能地利用外脑和技术等资源,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那么敏捷制造对企业管理者有哪些启示呢?

(1)快速响应市场的需求

快速响应市场的需求是敏捷制造的着眼点,使产品设计、开发、生产等各项工作并行进行,迅速设计和制造高质量的新产品,以满足用户不断提高的要求,并且费用相对低廉,这对企业有着独特的魅力。企业通常产权约束明晰,投资决策谨慎,有创新热情,对事关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技术,企业会快速尽财力实施。但由于财力、人才等有限,融资渠道较少,普遍缺乏资金,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改变传统经营模式,和其他企业组成战略联盟,优势互补,真正柔性化管理。

现代企业竞争的优势体现在企业对市场反应的速度和满足用户的能力上。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具有敏捷性,即能够适时抓住各种机遇,把握各种变化的挑战,以及不断通过技术创新来领导市场潮流。

(2)竞争与合作(协同)并存,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在企业内部,实施敏捷制造,需要将过去一个决策需要多级管理、反复研究的传统模式,迅速转变为适应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的快速决策、快速实施的动态管理模式;在企业外部,要求能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在更大的范围和地域调选供应商,配置生产要素,并构建好崭新的物流链、供应链,确保企业能迅速、经济、保质、保量地生产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

这种动态的、松散的合作联盟要求企业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能力。中小企业大多个性明显,在融资方面虽然不具备优势,但有一定的技术优势,有自己的特色,善于在大企业技术垄断的夹缝中立足,并且已有部分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有所突破。

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大量企业核心竞争力并不明显,这就需要企业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减少将科技转换成现实生产力耗费的时间和成本,实施专业化生产,使人力、物力、财力得以迅速集中、快速反应,进一步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企业具有参与合作资格以及实施敏捷制造的前提。

(3)留住高素质人才

敏捷制造对企业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企业信息化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战略性的转变,由简单的使用CAD/CRM以及ERP等一般性设计软件技术转变到动态软件控制技术、移动商务支撑的ERP管理控制技术、产品快速设计的复印集成设计技术,仿真、建模、虚拟实现、虚拟原型系统技术等创新技术的内化与使用[3];由如何迅速地获得信息,转到如何准确地过滤和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

敏捷制造中这些关键技术一旦实施成功,可帮助企业在库存减少、销量增加、信息畅通、反应敏捷、管理规范做出极大的贡献,并且会在生产、加工、产品配送及商品零售的整个供应链中,增加管理能量的输入,提高经济效益。

这也使得信息和知识在企业发展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企业管理者应以长远的目光,看到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的重要价值,加强对知识资源的编码化、网络化建设,建立企业内联网外联网,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企业内部、供应商、用户以及最终消费者的信息和知识资源[4]。

实现信息化和新技术的转变,人才是关键。而很多企业的管理人员知识结构偏低,管理知识和经验相对薄弱,人员流动大,对企业影响较大。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也普遍较低,这与当今突出以知识和科技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不相适应。

企业必须通过提高企业人力资本存量和激发人力资本效益增量来达到敏捷制造的要求。为此一方面要求企业完善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加大激励力度,吸引优秀人才,留住优秀人才;另一方面要求国家为企业的人才储备、开发、培养建立一套有效的扶持、保护措施。

(4)积极组建动态联盟(即虚拟企业)

敏捷制造思想认为[5],为了响应市场出现的新机遇,多个敏捷企业应组成一个动态联盟(即虚拟企业),利用持续多变、无法预料的市场变化来互相合作,共担风险,共享利益,很多企业受市场等因素的影响大,竞争力弱,由于在生产规模和资本积累方面处于劣势,劳动生产率普遍较低,生产成本高,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其产品和技术大多属于模仿性质,创新较少,竞争性不强。这就需要企业管理者更新观念,加强使用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打破时空阻隔,联合更多的企业和全球合作企业的相应资源[6],在敏捷制造提倡的组织协调原则的框架下,以虚拟企业的形式,实现生产的高度柔性化,为用户提供最合理、全面的解决方案,更加敏捷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企业通过建立最广泛的合作体系可以达到真正的信任与共赢,从而解决企业由于人才、物力、财力方面的匮乏而引起的种种不利后果。企业应尽快把敏捷制造思想运用到管理当中,改变传统观念和经营模式,使用计算机网络等新技术和其他有特色的企业组成战略联盟,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快速反应,以变制变,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参考文献

[1]王勤谟.敏捷制造与虚拟企业[J].中国机械工程,1997,8(4).

[2]宋祖铭,宁宣熙.企业实施敏捷制造过程的研究[J].企业经济,2006(6).

[3]郑康平,吴坚,吕方梅.基于虚拟制造技术的CAD/CAM系统的研究[J].西北轻工业学院学报,2004(4).

[4]SMITHSON S,HIRSCHHEIM R.Analysing information systems evaluation:another look at an old problem[J].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ination Systems,1998,7:158-174.

[5]EDEN C,ACKERMANN F.Making strategy[M].London:Sage,1998.

[6]DAS T K,TENG B S.Cognitive biases and strategic decision processes:anintegrative framework[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1999,36(6):57-58.

作者简介:

金善善(1981―),广西工学院09级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供应链管理。

王明慧(1982―),广西工学院09级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技术管理。

李彦青(1986―),广西工学院09级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黄旋(1987―),广西工学院09级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上一篇:浅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 下一篇:成品油销售企业费用管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