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细菌培养病原学检测及药敏分析

时间:2022-06-04 10:30:29

尿细菌培养病原学检测及药敏分析

摘要:目的 分析本地区尿液细菌培养中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选择抗生素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门诊及住院患者送检的3972例尿液标本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并用Whonet5.6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972例尿液标本共检出病原菌1537株,总检出率为38.7%,其中革兰阴性菌1147株,占74.6%,以大肠埃希菌为主,革兰阳性菌339株,占22.1%,以粪肠球菌为主,真菌51株,占3.3%,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呋喃妥因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有较高的敏感性,超广谱β-内酰胺酶阳性的大肠埃希菌419株,占48.2%;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显示有较好的敏感性。结论 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及阴沟肠杆菌为泌尿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根据细菌学结果指导抗生素的选择,减少盲目使用抗生素避免增加耐药性。

关键词:泌尿道感染;尿液细菌培养;致病菌;耐药性

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也是常见的医院感染性疾病之一。中段尿培养是确定病原菌种类的直接手段,药物敏感试验直接指导着临床用药,对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1]。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泌尿系统感染性菌谱不断变化和高耐药率病原菌不断产生,从而严重影响临床诊断和有效治疗泌尿系统感染。为了解泌尿系感染病原菌的种类构成及耐药状况,为此 笔者回顾调查分析了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3972份尿液标本培养及药敏结果,旨在为临床有效治疗泌尿系感染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2~2014年门诊及住院患者送检的3972份中段尿或无菌导出的尿标本进行培养、分离、鉴定和药敏分析,相关操作严格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的标准进行[2]。

1.2方法 接收尿液标本后,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进行细菌培养与鉴定,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inicaland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标准进行K-B法药敏试验和结果判读,药敏纸片和M-H培养基购自英国Oxoid公司。采用CLSI 2008年推荐的ESBL纸片筛选法和酶抑制剂增强纸片确证法标准测定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和奇异变形杆菌中产ESBL株。

1.3数据统计学方法 分析培养阳性病例的细菌种类及耐药性,使用WHONET 5.6专业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病原菌构成比用百分率(%)表示,药敏结果用耐药率(%)表示。

2 结果

2.1细菌检出情况及构成比 见表1。

2.2主要检出细菌耐药率比较(%) 见表2、表3。

3 讨论

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的感染类型,其发病率亦呈逐年上升趋势,其感染性病原菌亦在悄然发生改变。本次调查结果显示,2012~2014年我院送检的中段尿细菌培养标本共3972份,检出病原菌1537株,阳性检出率38.7%,高于文献报道[4,5]。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总菌的74.6%,其中又以大肠埃希菌(56.5%),阴沟肠杆菌(7.9%)和肺炎克雷伯菌(5.7%)为主。革兰阳性菌占总菌的22.1%其中又以粪肠球菌(9%)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6.0%)为主。真菌检测阳性51株,占3.2%,以白色念珠菌为主。本研究显示,革兰阴性杆菌是泌尿系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占全部病原菌的74.6%,其中又以大肠埃希菌为主要病原菌,占全部病原菌的56.5%,这一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基本一致[4-6]。革兰阳性菌以粪肠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除大肠埃希菌外,其他病原菌构

成与文献报道有一定差异[4-6],可能与各地区用药情况不同、取样时间不同有关。

从表2可以看出,青霉素类抗菌药物氨苄西林对4种主要革兰阴性杆菌都具有较高的耐药率,其平均耐药率>90%以上,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头孢他啶耐药率要好于其他抗菌药物,但其平均耐药率为35.6%,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复合抗菌药敏感性较好,其耐药率均60%,与国内文献报道相同[6-7],已不能作为临床常规经验用药,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869株大肠埃希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有419株(48.2%),87株肺炎克雷伯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有16株(18.4%),23株奇异变形杆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有12株(52.2%),产酶菌株临床应有效选择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类、头孢西丁及亚胺培南等抗菌药物。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各类抗菌药物对肺炎克雷伯菌较敏感,aESBL的菌株较少。

从表3可以看出,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高度敏感。发现有4株万古霉素耐药屎肠球菌,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VRE)对万古霉素的耐药性多数是由位于染色体或质粒上的vanA、vanB、vanC耐药基因所介导,临床实验室亦应密切关注其耐药变化。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水平、药源供应差别较大,各地细菌病原构成和耐药可能不同。因此,定期监测和分析尿培养病原菌的构成及耐药性变迁,对于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李贵玲,韩崇旭,曹艳,等.南京地区2006~2009年中段尿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变迁[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3):592-595.

[2]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15-883.

[3]万辛,吴文芳,陈宇,等.南京地区女性尿路感染病原菌新特点[J].江苏医药,2008,34(6):571-573.

[4]郑卫东,陈萍,田彩霞.1124株中段尿分离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监测结果[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2,37(2):185-162.

[5]蔡辉,张肖,陆峰泉,等.1151例中段尿培养病原菌构成与耐药性分析[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5,15(1):38-42.

[6]袁飞,郭亮,田艳.某院2008~2011年尿培养阳性标本病原菌分布 及耐药性变迁[J].国际医学检验,2013,34(1):107-109.

上一篇:凝血酶原时间与血小板检验方式对肝硬化疾病诊... 下一篇:针刺疗法治疗中风慢性期吞咽困难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