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之我见

时间:2022-06-04 07:03:50

“强化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之我见

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不断冲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思想带来一系列令人担忧的消极现象……党中央一再高举新时期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大旗,正集中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意愿。受社会大气候的影响,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有不断退化的趋向,这就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坚持既教书又育人,而广大语文教师更需强化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担负起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重任。现就这一话题谈谈本人的看法:

“近年一来有一种看法,认为语文课只管语言文字就够了,至思想内容如何,用不着过问。”刘国正先生曾指出的这种看法在不少语文教师中仍然存在。与其他学科相比较,语文学科的“教育性”则显得尤为重要。它蕴含着德育、美育的丰富宝藏,在教学的诸多环节上时时给学生以思想的熏陶,精神的渗透,情绪的感染,灵魂的净化,其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一般思想政治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事实证明,学校教育如果仅有政治课理论的“灌输”教育,而没有像语文学科那样“春风化雨”式的“渗透”教育,将是教育的一大缺撼。而语文教学本身如果只在“字词句篇语修逻文”上打转转,只是把学生的大脑当作知识的容器来填装,是永远也不会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

我们不否认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一个基本特点。但是,正如马克思所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表情达意的工具。因此交际的内容、思维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意理应成为语文教学第一位的东西,纯工具论者将语文教学的任务曲解为系统知识的传授,违背了“内容决定形式”的基本原则。当前语文界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争鸣为广大语文教师所关注,“人文派”都有这样一种共识:只强调语文教学的工具价值,而忽视其重要的人文价值、美育价值,是一种重形式轻内容的做法,是几十年来语文教学的重大失误……这些观点虽不无偏激之嫌,但其强调语言文化意义的观点却是切合语文学科特点的。

语文教学理应担负起弘扬人文精神的重任,理应把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培养有个性和健全人格的新一代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努力目标来完成。

语文学科德育美育的内容非常丰富,为了充分发挥其育人的功能,我们还必须研究语文不同于其它学科德育美育的特点,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空洞的政治说教,使德育美育有机地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我们认为,语文学科德育美育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形象性

教者必须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活动,或引导学生具体把握课文的形象画面,或指导学生描绘创造具体感人的形象,从而达到德育美育的目的。首先,从语文教材的特点看,大量的文学作品都强烈地体现着“形象性”这一文学的基本特征,即使是一些议论文和说明文(如《拿来主义》《改造我们的学习》《苏州园林》),其形象性也是其它学科无可比拟的。

(二)情境性

教者要善于为思想教育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通过对话等形式把课文所描绘的艺术形象(即意境)再现给学生,让学生陶醉其间,进而唤起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和谐愉悦的语境氛围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中,教者或教材的思想道德观念对学生的影响是广泛和深刻的。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更密不可分,有人说,语文教学突出的特点就是它深刻的移情性,这是不无道理的。“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龙》)”充分挖掘作品中的情感因素,激发诱导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打动学生的心灵,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三)含蓄性

语文教材所表达的德育美育内容,并不像政治教材那样鲜明直露,它总是把思想内容蕴含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里,让学生在阅读体悟这些形象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陶冶。如《祝福》一文通篇并无一字一句提及“封建礼教吃人”,但在作品描绘的形象里,的确蕴含着这样的主旨,教者如何引导学生在感受形象的同时领悟其深刻内涵,显然不是直接说教就能取得效果的。

(四)渗透性

“随风潜入液,润物细无声”,人们常常借用杜甫诗句的意境来比喻语文课渗透德育美育的特点,和风细雨,悄悄滋润。这种“春风化雨”式的教育影响被梁启超先生称为“薰浸之力”,“薰也者,如入云烟中而为其所烤,如近墨朱处而为其所染……浸也者,如与之化也。”渗透如此透彻,其在心灵深处受到的强烈感染力岂是空洞说教所能达到的。

违背语文教学规律的空洞说教很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影响教育效果,甚至产生负效应。我们认为,为了强化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必须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来探求最佳的教育方式。

(一)朗读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古人是很重视朗读的。如今,对那些传诵千古的诗文精品,我们仍然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细加品味。有时,让学生在朗读中逐步领会作品的气势、节奏、神韵和意义,并进而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教育,其效果往往胜过喋喋不休的架空分析,“大而化之”教学法的妙处之一正在此。

(二)感化式

不少课文里蕴含着丰富的感情因素,许多文学作品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形象,语文教师必须借此潜移默化地感化学生,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教育,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不但教人知,而且教人感”。

(三)参悟式

语文学习中的“参悟”是对课文意境的品味,陶醉乃至心领神会,要想达到“悟彻”之境界,一是引导学生广闻博见,二要启发学生积累生活体验,尤其是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敏感度”。

(四)开放式

封闭式的“灌”之所以苍白无力,是因为它忽视了学生个体的特点和他们的求新意识。过多地强调远景性目标,还养成了“假大空”的习气。因此,我们不仅要正确对待学生的新观念,掌握受教者的需求心理,在教法上变封闭式的“灌”为开放式的“导”,以求教育的实效。

(五)评析式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在语文教学中诱导启发学生互相质疑解疑,互相分析研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强化了教育效果。而以作文形式让学生写一些评析课文思想内容的文艺随笔,更不失为渗透德育美育的好办法。

上一篇:数学史融入定积分概念的教学案例 下一篇:对推进模拟训练器材保障信息化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