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诗园 滋养诗情

时间:2022-06-04 06:49:56

古诗文是中国灿烂文化的精髓,是传承民族精神的丰厚土壤。苏教版教材中选取的古诗更是言意俱佳的经典之作。因而,在母语教学的主阵地上进行灵魂塑造的我们,切不可对古诗作条分缕析式的结构和语言分析,而应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引领学生畅游诗的园地,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让诗人的美好情操、高尚品德润泽学生的心灵,从而达到滋养诗情的完满境界。

一、营造诗意氛围,入境悟情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诉衷肠。”每一首诗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背景,积淀着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如果学生不了解背景,不知诗人坎坷的经历,也就不能正确领会诗人的情感。而此时,我个人以为,营造一种感染力及导向力俱佳的诗化氛围,让学生走入古诗的艺术境界中去,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他们一定会为这妙趣横生的课堂所陶醉,也必将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

如教学《赠汪伦》一诗时,我以故事的形式在课前讲述了李白当时写这首诗时的背景:有一名叫汪伦的人,很有才学,但他厌倦官道,只愿隐居。他对李白的才学仰慕不已,日夜吟诵李白的诗作。他知道李白喜欢喝酒,于是使用最好的糯米和高粱酿成酒,并长年窑在地下。有一回,听说李白到了安徽,他很想邀请李白前来做客,但又怕李白不肯来,于是想出一个妙计,修书一封给李白。李白拆信一看,只见上面写道:“先生好游吗?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酒吗?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听说汪伦对人十分豪爽,便欣然答应。可见面后,汪伦却大笑:“‘桃花’是此潭的名字,并无桃花十里;‘万家’是此店姓万,并无酒店万家。”此时,李白才知上当,但却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亦人生一大快事。”此后,汪伦以美酒佳肴热情款待,两人也成为了知己。在即将分别的时刻,面对桃花潭边前来送行的汪伦,李白即兴写下此诗。学生听了这样的故事,仿佛已经来到了桃花潭畔,都情趣盎然地吟诵起诗来。孩子们在咿呀吟咏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李白和汪伦的深情厚谊,自然之中也与诗人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

在声情并茂、情景交融的诗化氛围中,学生们如坐春风,如沐春雨,知识得到增长,情智得到提升。

二、架构情感桥梁,触类旁通

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效的作用”。高明的语文教师都善于借文本所说之“言”、所发之“声”、所绘之“形”及所创之“境”来构架一座教与学的情感桥梁,师生置身其间会油然而生一种亲近感和真实感。这时,师生便可无拘无束地交流体验,因而也就强化了双边活动的参与效果。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确,同样是面对分别,王勃是那样的乐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高适更是豪迈: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王维更多的却是不舍: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种借文本构架情感的桥梁,围绕同一主题而抒写的诗作,在诗歌的宝库里比比皆是,只要加以恰当的运用,对学生情感的触动作用巨大,意义明显。为了使学生读古诗的兴趣持久不衰,有增无减,我还根据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及旺盛的求知欲的心理特点,拓展阅读。学习了古诗《悯农》增读《无题》;学习了《咏柳》,读《江畔独步寻花》、《春夜喜雨》;学习了《示儿》,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春望》等。

凭借文本,又不拘泥于教材,构架情感桥梁,适度拓展,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积淀,又提升了他们鉴赏古诗的能力,让学生在提升文学内涵的基础上得到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这样的触类旁通,岂不是一举多得吗?

三、启迪情感灵运,深化体验

“情”是“诗”之灵魂,抓住了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也就有了动人心弦的感悟。只要我们真正做到启迪学生的情感灵运,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引导他们进入教材,进入意境,去体会,去领悟,沉醉在诗人笔下,所谓“传道、授业、解惑”和“感知、理解、记忆”,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如教学李绅的《悯农》时,我借助了多媒体,先出现这样一段录像:农民伯伯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冒着雨起早摸黑地播种、插秧,顶着烈日冒着酷暑,挥汗如雨地除草、松土、施肥……最后把画面定格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上。如此生动形象地再现古诗的画面,无须过多的解释,学生便会深深地体会到米饭来之不易,无形中产生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随即,我又播放出另外一段联系校园内外学生的生活实际剪辑成的录像:早晨淘米时,一粒粒白白的大米随水冲进了水沟;中午,有的学生将不喜欢吃的饭菜随手倒进了垃圾桶;下午放学,有的学生为了抄近路,无情地践踏着可爱的小草妹妹……“在你身上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这样的行为对不对?”适时旁敲侧击,“假如这个同学就站在你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你也想对自己说些什么?”这样一追问,就把学生对诗意的理解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了,促使他们修正自己的行为。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也就会水到渠成。

古人云:“志不强者智不达。”志者,感情也。由此可见,“情感教育”是古诗教学的灵魂。只要我们每一位从事母语教学的老师,能真正引导学生好好把握诗文中奔腾的情感激流,领悟字词间跳动着的情感脉搏,诗中悟情,诗中育情,情中咏诗,那么古诗这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一定会绽放更加夺目的光芒。

上一篇:谈生物探究试题的突破 下一篇:也谈高中物理课堂的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