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奇帆解读《决定》“关键词”

时间:2022-06-04 06:11:11

《中共重庆市委关于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决定》,描绘了一条清晰而实在的“促进共富的重庆路径”。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奇帆在市委三届九次全会上就这条路径上的关键节点作了说明,详细解读了促进共富内在的经济逻辑关系和具体的操作路径。

“就业”

多年来,我们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一般在4%―5%。《决定》提出新增330万个就业岗位,这意味着到2015年我市城镇登记失业率将控制在3%以内。这一振奋人心的目标,是基于我市迅猛发展的工商产业可产生大量就业需求。

按目前发展态势,到2015年我市工业销售值将由一万亿元增加到三万亿元,按人均创造产值100万元测算,并考虑技术水平提高、资本对人力替代等因素,至少可新增就业岗位150万个。与此同时,工业大发展必将推动金融、物流、商贸、旅游等服务业蓬勃兴起。按1∶1.2的带动比例测算,服务业领域可新增就业岗位180万个。未来五年就业岗位新增量,加上现有500多万个就业岗位,总共可提供就业岗位近900万个。届时,重庆常住人口约3000万人、城镇化率60%,除去老人和儿童,近900万劳动适龄人口,完全可以实现充分就业。

“创业”

《决定》提出,到2015年各类市场主体达到200万个,其中个体工商户150万个,微型企业15万个,其他大中小型企业35万个。届时,重庆的大小老板或持股群体将有两三百万人,可达到每五个家庭就有一个投资创业的水平。

黄奇帆说,大幅增加市场主体,关键要提供让它们成长的“良田沃土”。我们要努力打造低物流、低税费、低要素、低融通、低物业成本的投资环境,使重庆成为创业者的乐园。要抓住关键问题,分类加以扶持。对大中型企业,关键是给予平等的国民待遇;对中小企业,关键是解决融资难问题;对微型企业,关键是解决创业资本金不足问题;对个体工商户,关键是降低准入门槛。

“农民财产性收入”

《决定》提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现在的3.3∶1缩小到2015年的2.5∶1。如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则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就要增长18%。过去很多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普遍低于城镇居民收入,今后要反过来高出50%,这的确是一个重大挑战。一般而言,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包括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四部分,其中最具潜力的是大幅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必须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土地、房屋、林权等“沉睡”的资源,使其变为显性的、恒久的资产,农民才能真正富起来。去年,我市农民财产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约3%,全国则在4%以上,希望五年后重庆这一占比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争取达到10%。主要从四方面努力:

一是“地票”交易。市级相关部门要尽快完善“地票”交易及其收益分配办法,确保“地票”净收益的85%直补到农民、15%直补到集体。从明年起,全市将实行“地票”供应和用地计划指标奖励挂钩机制,鼓励区县多产生、利用“地票”。

二是农房改造。农房是农民最主要的财产。合理布局农村聚居点,建成农民新村2500个、巴渝新居25万户,促进农村危旧房改造,促进农民房屋有效增值。要探索农民集中居住区房屋和转户居民退出房屋交易试点,增加农民的财产和财产性收入。

三是农村“三权”抵押贷款。我市有3000多万亩耕地、6000多万亩林地,总的有一亿亩土地,再加上300多万亩宅基地,保守估计价值一万亿元,即便抵押10%―20%,农村也可增加投入融资1000多亿元。目前,相关试点已经展开,但还需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全市贷款余额1.1万亿元,其中农民“三权”抵押融资仅约200亿元,占比不到2%。要切实简化贷款申请手续,完善权益评估、风险补偿、资产流转等配套体系,落实政策性担保、财政贴息等扶持政策,不断扩大试点的范围和规模,力争到2015年农村“三权”抵押贷款占全市贷款余额的比重提高到4%以上。

四是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化改造。把股份合作制引入农村,到2015年发展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2000个。现在全市有一万个专业合作社,如以现有的专业合作社、村民小组或有条件的村为单位组建农村股份合作社,这几年至少可以搞2000个。将虚化的产权量化到户、到人,农民今后就可按股权来分享经营收益,并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以上四方面如果操作到位,必将引发广大农村的深刻变革,至少可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

“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黄奇帆说,我市已推出的户籍制度改革,也是缩小城乡、区域差距的一大“撒手锏”。目前已转户220多万人,年底可超过300万人,今后四年进入常态化,每年转移50万人,到2015年可转户进城500万人,使农村户籍人口由目前2000万左右下降到1500万左右。农村人口大幅减少,农村即便是同样的产出,也可使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至少增加5%。

一方面是农民工等群体转户进城,一方面是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这两方面的政策举措一旦操作到位,就可确保今后五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8%以上。

“居民收入占比”

黄奇帆说,国民收入分配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过低,全国已由上世纪80年代的60%下降到目前的40%左右,我市大致为43%。《决定》提出,通过五年努力将这一占比提高到50%以上,这意味着届时1.5万亿GDP中,有近8000亿元是居民收入,其中新增的近10%,相当于老百姓从GDP中多拿1500亿元收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极其复杂,必须在一、二、三次分配各环节上下够功夫。

“国企调节”

黄奇帆说,这些年,重庆国有经济控制力、带动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市属国有资产规模由2001年的1700亿元提高到1.25万亿元,由全国第19位跃居第4位,较好地实现了国资保值增值。今后五年,市属国有资产规模、所有者权益都要实现翻番,预计分别达到2.5万亿元、6500亿元,净资产回报率稳定在10%左右。国有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要为缩小三个差距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一是继续发挥对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二是继续发挥造福全民的中坚作用,三是继续发挥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率作用。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关于人的基本发展需要,一般而言,一个人从生命诞生到终结,要经历教育、就业、医疗、养老这样几个过程。这些年,我们不少方面已经走在了中西部的前列,如率先实现教育“普九”、农村养老保险提前三年实现全覆盖等等。今后重点在三方面下功夫:

一是均衡配置公共服务资源,逐步实现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城乡一体化发展。比如教育,要通过保持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4%的比例来加大投入力度,新建和提升改造一批农村寄宿制学校,培养照顾好130万留守儿童(编者注:重庆现有130万农村留守儿童,其中父母均外出务工的有110多万),完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二是努力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在实现各类社会保障全覆盖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各类社会保险全市统筹,逐步缩小各类群体的社会保险待遇差距。《决定》要求,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标准,就是要建立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正常增长机制,适时调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水平,确保人均水平高于全国。《决定》还提出,要对200多万农村困难空巢老人实施养老服务补贴机制,这是对社会养老的一种拓展,必将使“老有所养”更有保障。

三是建立对困难群众发放食品价格上涨临时生活补贴的常态机制。

“区县发展”与“扶贫开发”

振兴区县经济,重在加快区县城发展,促进形成区县的内生发展机制,引导人口、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充分流动和开发利用。要着重加强三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产业支撑功能。市属国有企业集团先后两批共融资100亿元,帮助区县提速建设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及标准厂房、职工宿舍,大大增强了招商引资吸引力,不少区县产业发展由此渐入佳境。今后,市级相关部门要切实帮助区县解决土地、能源、融资、规划等问题,指导园区特色发展、错位发展。

二是加快完善城镇功能。我们坚持每年对31个远郊区县专项转移支付3000万元,帮助建设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体育馆等“几大件”,有力促进了区县城功能提档升级。要整合各类专项资金,进一步帮助区县完善市政公用、商贸物流、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建设区域性、专业性公共服务中心,不断增强区县城的人口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力。

三是建设一批现代化小城镇。集中打造500个产业坚实、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小城镇,使其成为农村居民就近转移就业的重要载体。通过这些措施,推动重庆成为三个层级分明的大都市连绵带,即:主城形成1000万城市人口、1000平方公里的世界级大都市,31个远郊区县城成为总人口1000万的若干中、大型城市,500个中心镇和广大农村也集聚1000万人。这三个层次的城市群格局,将成为缩小城乡差距的空间载体。

黄奇帆说,消除绝对贫困,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底线。今后五年,力争50%以上的贫困区县脱贫摘帽。对摘帽的区县,市里将通过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保持既有帮扶资金规模不减,继续巩固脱贫成果。

“十二条”与“0.35”

黄奇帆说,《决定》提出的12条重大举措,条条是干货,看得见、摸得着、可测量、可调控。初步测算,落实好这“十二条”,今后五年直接惠及民生的“真金白银”有一万多亿元。其中,新增330万就业岗位和200万个市场主体,会让老百姓增加几千亿元收入,但主要是老百姓自己努力,我们重在创造条件,不计入政府直接投入。其他11条举措,通过政府财力保障及其调控运作,投入上万亿元。比如,户籍制度改革,300多万人转户进城需要3000多亿元,其中1000亿元需要政府投入;“三权”抵押贷款1000亿元,“地票”交易五年会产生1000亿元;对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的补助救助,需要200多亿元;国有资本收益上缴30%给财政,五年近1000亿元;公租房建设,政府投入需1000多亿元;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每年提高2%,五年总额在3000亿元以上;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投入,也有3000多亿元。一旦这一万多亿元真正落实到老百姓手中,再加上老百姓在我们营造的良好市场机制中勤奋努力,他们的总体收入就会定向增长,缩小三个差距就会变成现实。

黄奇帆说,反映贫富差距的主要指标是基尼系数。去年我市的基尼系数为0.43,今后五年下降到0.35,需要降低0.08,差不多下降20%,难度确实很大。但经过科学分析论证,我们认为只要落实好这“十二条”,是能够达到这个预期目标的。一是城乡差距从现在的3.3:1缩小到2.5:1,将使基尼系数下降0.03。二是城镇化率从现在的53%提高到63%,农村居民占比从现在的47%下降至37%,将使基尼系数减少0.02。三是城市、农村人群本身有贫富差别,但各自的基尼系数都在0.31左右,二者叠加全市基尼系数就超过0.4。今后五年,通过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给予困难群体保障、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措施,将有效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体收入,可使基尼系数再降低0.03。所以,市委提出将全市基尼系数缩小到0.35,是科学的、可行的。

(摘编自《重庆日报》)

上一篇:“糊涂账”/“亿元贪官”/“蓝天考核”/“公款... 下一篇:充分就业的“一天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