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覆盖下的报纸生存

时间:2022-06-04 04:49:12

网络覆盖下的报纸生存

今天,网络媒体给报纸媒体带来前所未有的生存、发展压力。网络覆盖之下,如何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和壮大,成为摆在报纸媒体面前的严峻现实。在与网络媒体的博弈中,正面交锋,肯定不占优势,但网络媒体的某些优点恰恰是其缺点,而报纸有网络媒体所不具有的优势,应该利用这些特点和优势,将其做到极致,这样报纸才能与互联网共存,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报纸新闻的权威性高

网络媒体信息的权威性不高始终是其一大软肋。而报纸出版的严谨性、专业性以及对读者、对新闻高度负责的态度,是网络媒体所不能比的。报纸的这一特质,决定了报纸新闻在读者心目中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互联网一直把报纸当做自己的重要稿件库。报纸媒体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狠抓记者队伍、新闻质量、流程管理,努力提高全体编采、校对人员的综合素质,在读者中树立新闻的高度、深度和广度。

比如《南方周末》的新年寄语、编者按等,蕴涵丰富的信息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不少读者收藏的剪报内容,也成为不少网民争相转载的文字。该报还有一些深度挖掘的专题稿,都写得相当不俗。一篇上乘的深度报道稿件,其中往往包含着文学、新闻、思辨、诗意等种种因素,各个层面的读者都能从中读到自己喜欢的东西。

还有《羊城晚报》的标题制作,看似浑然天成,其实没有深厚的文字素养,是做不出那些既吸引人的眼球,又不落俗套的标题的,因此,该报的标题制作成为不少县市级报社的“标题课本”。这些无不说明,大量有素养、有积淀的人才在为报纸媒体服务,正是他们的才智,使精品新闻层出不穷。要实现报纸的可持续发展,这种类型的人才就不可或缺,这种素质的培养,就必须坚持不懈。

报纸适宜做深度报道

给读者提供线性阅读素材。从某种意义上说,线性阅读是一种书面文化,书面文化注重书面表达,具有正规而严谨的特点。书面文化是社会进步、文化成熟的一个标志,西方发达国家多属于这样的文化,而口语文化则主要活跃在社会经济欠发达的地方。由此不难看出,在书面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国家,报纸等书面媒体能获得更理想的发展。报纸建立了一个国家的书面文化,只要社会一直在进步就一天都离不开报纸;报纸是国家思考的大脑,代表着媒体中最强的一股原创力量。所有的文化精华和优秀言论将最终退守到印刷媒体,这一点互联网永远也竞争不过。

网络媒体的阅读多是碎片式阅读和口语化阅读,利用这个差别,报纸媒体应当在深度报道上下工夫。就报纸新闻而言,最吸引读者的非原创新闻莫属,而原创新闻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独家新闻,即新闻源只有你一家媒体拥有而别人不知道,这种新闻称为“独家新闻”;另一种是新闻源大家都有,但各自报道的角度和观点不一样,也就是对同质新闻的处理方式不同,这类新闻称为“独家观点新闻”。

信息畅通时代,想要有“独家新闻”很难,于是努力写出“独家观点新闻”就成为报纸吸引读者的法宝。报纸也因拥有“独家观点新闻”而保持着自己的竞争力,延续着传统媒体的生命和优势,因此,报社应当积极训练采编人员采写“独家新闻”,尤其是采写“独家观点新闻”的能力,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加强策划,进行团队作战。另外,还要培养记者的采写能力,培养记者成为报道领域的“专家”,使每个专题报道的挖掘都能到位,而不是人云亦云。

以《南方周末》为例,该报绝少有短新闻,多是一些深度报道,此类稿件无不对新闻背景进行细致、深入的梳理和发掘,进而通过观点新闻来影响读者,虽然动辄数千字,但因为写得漂亮,读起来并不觉得长,也不觉得累。

让报纸成为艺术品

报纸应该利用其物质属性,在版式设计和纸张上下工夫,让报纸有一个漂亮、时尚、考究的外观,使报纸成为艺术品,改变人们眼中对报纸的印象。在读者的印象中,报纸黑乎乎的,散发着浓重的油墨味儿,一份报纸读下来,手指头都是黑的。现代报纸应该改变读者的这种印象,让读报成为有文化、有品位、有修养的标志。

培养自己的读者群

报纸媒体在培养自己高素质的采编队伍的同时,还应该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特质,培养自己的读者群。

《参考消息》、《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等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读者群,比如《参考消息》的读者群以中老年人、干部、公务员为主。培养一批忠诚追随的读者群,完全靠一份报纸的魅力,这种魅力有的来自于副刊,有的来自于深度报道,有的来自于信息的独特,各有千秋。

既然报纸媒体的收入多数来自广告,那么可以将一部分利润让给订户,从而增加与网络媒体的竞争力。

(作者单位:文登日报)

上一篇:广播新闻的平民化 下一篇:靠突破有影响力的事件提升舆论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