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丽风筝 第13期

时间:2022-06-04 04:33:23

【前言】奇丽风筝 第13期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中国风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高超的技艺。但记述中国风筝的详细资料或专述中国风筝具体技艺的资料并不多见,仅存的多为风筝世家或风筝玩家个人收集的谱式。中国除“谱”外还有一种可贵的实物资料――“条”,即制作某种风筝骨架所用的标准竹条。这一般都是在大批生产风筝...

奇丽风筝 第13期

风筝为中国人发明,迄今已200余年历史。相传春秋时墨翟以木头制成木乌,研制3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其学生匠学泰斗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演变成为今日多线风筝。最初风筝常被利用为军事工具,用于三角测量信号、天空风向测查和通讯的手段,鲁班就曾“制木鸢以窥宋城”。

到了南北朝,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至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鸢”就指风筝。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相传在公元前5世纪时,希腊的阿尔克达斯就发明了风筝,可惜后来失传。直到公元13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从中国返回欧洲后,风筝才开始在西方传播开来。又从其它考据证实,风筝约第10世纪传至韩国再至日本,13―14世纪才传至欧洲。美国也有放风筝的故事,当时的人们以为雷电与闪光,是宗教上神的怒吼而生恐惧,富兰格林则利用风筝,证明了雷电与闪光是空中放电的现象,而发明了避雷针。

有着悠远历史的风筝,一直融入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在传统的中国风筝中,人们经常通过风筝的造型和写在上面的文字来寓意吉祥:“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百蝶闹春”、“鲤鱼跳龙门”、“麻姑献寿”、“百鸟朝凤”、“连年有鱼”、“四季平安”等就是人们通过风筝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中国风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高超的技艺。但记述中国风筝的详细资料或专述中国风筝具体技艺的资料并不多见,仅存的多为风筝世家或风筝玩家个人收集的谱式。中国除“谱”外还有一种可贵的实物资料――“条”,即制作某种风筝骨架所用的标准竹条。这一般都是在大批生产风筝的世家中代代相佳的,如北京“风筝哈家”就有一捆流传几代的“条”。这就补充了“谱”上只有画面,没有骨架或只有骨架而没有具体竹条尺寸的不足,使风筝技艺的流传更加完整。在文字、图画和实物之外,中国民间工艺的技艺传授主要靠“口传心授”,这就是在民间艺人中使用的“诀”。

传统中国风筝的技艺概括起来只有四个字:扎、糊、绘、放,简称“四艺”。简单地理解这“四艺”即扎架子、糊纸面、绘花彩、放风筝。但实际上这四字的内涵要广泛得多,几乎包含了全部传统中国风筝的技艺内容。如“扎”包括:选、劈、弯、削、接。“糊”包括:选、裁、糊、边、校。“绘”包括:色、底、描、染、修。“放”包括:风、线、放、调、收。而这“四艺”的综合活用最终反映了风筝的设计与创新水平。

风筝的形状主要是模仿大自然的动物,如雀鸟、昆虫及几何立体等。而图案方面,主要由个人喜好而设计,有动物、蝶、飞鸟等,琳琅种种。风筝的建造材料除了丝绢、纸张外,还有塑胶材料造的,骨杆有竹篾、木材及胶棒来造。以竹纸风筝的制作为例,制作风筝首先将竹篾浸水,令竹篾软身,再用刀将竹篾破开,然后修半形,选质薄纤维长而均匀、富有韧性的纸裁成四方,进而将竹篾贴在纸上,然后慢慢屈曲,直至长竹篾两端触到纸的对角之上将它贴好。最后一步就将风筝的尾巴贴在风筝的下方,较好线与风筝的角度后,就可起放。

中国民间擅长制作风筝的能工巧匠数不胜数,其扎制手法亦各具特色。清朝同治年间有名的风筝艺人陈善庭擅长扎制动物风筝,其风筝作品以其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传统的风格见长。陈善庭最拿手的是“十二生肖”风筝。他给每只风筝赋予了一定的寓意和象征,不仅表现出生活情趣,而且反映出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类题材的风筝,很受群众喜爱,他的纸扎品,至今在民间仍有“雷震子”和“仙鹤童子”的风筝画稿。现代风筝制作大师张效东,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人,自幼跟爷爷学习雕刻、风筝扎制。他善于探索,博采众长,创新扎制了声、光、电一体的动态风筝,堪称风筝一绝,被誉为为“风筝怪才”。他的部分作品被国内外各大风筝博物馆收藏。

在中国,大江南北皆有制作风筝的民俗,潍坊、开封、北京、天津、南通、阳江并称中国六大传统风筝产地。山东潍坊更是被世界各国风筝爱好者推崇为“世界风筝之都”。潍坊风筝制作工艺精美,流派众多,逐渐形成了选材讲究、形象生动、绘画艳丽、起飞灵活的传统风格与艺术特色,和京式风筝、津式风筝等交相辉映,鼎足而立。

4月下旬春意盎然之时,潍坊市举办国际风筝节,吸引着大批中外风筝专家和爱好者及游人前来观赏、竞技。小小的风筝在蓝天白云间徜徉的同时,已经架起了中国与世界民俗文化交流的金桥。

上一篇:长岛海市蜃楼 下一篇:解读“山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