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重建

时间:2022-06-04 01:26:45

摘 要:中华民族的未来,需要信仰的支撑,要让社会主义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信仰。信仰重建,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国家社会实体承载,需要法制社会来保障。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榜样的力量,倡导科学理性,反对封建迷信。脚踏实地,立足现实,把远大理想和现实相结合。

关键词:信仰;重建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社会结构、社会的思想形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利益的需求和驱动成为社会各个阶层难以回避的话题。在市场经济的商潮面前,思想意识形态的堕落,信仰的丧失,道德的滑坡,消极腐败现象的产生,使得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在这个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面对严峻的现实急需正本清源,重建信仰,认清前进的方向,成为在社会政治经济改革的同时迫切需要正视、解决的课题。

一、重塑信仰的意义和必要性

信仰赋予人生命的意义。一个优秀的民族更需要信仰的支撑。上世纪,无数怀有崇高理想的革命先烈赴汤蹈火,舍生取义,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了社会主义新中国,这一切来之不易。如今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不断出现的各种矛盾,中华民族唯有竖起理想的旗帜,清醒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需要更多的理想主义者为其开辟美好的未来。

重塑信仰,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重要途径。共识将能产生合力,将中华民族百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结合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特色创新理论,糅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愿望,凝聚社会共识,形成核心价值观,通过各种方式灌输和传递给广大党员,成为党员内心的普遍价值认同,融化为个人的自觉意识和行为规范,最终产生强大的凝聚力。

把社会主义作为信仰,将使人民具有社会责任感,把建设国家当作自己的责任。由信仰而产生的巨大力量,将会大大激发党员群众的工作激情,主动置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中,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作用,为使社会更加美好,为社会主义事业积极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让社会主义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信仰

人为什么活着,这大概是每个人都会问自己的一个问题。信仰就是赋予人的生命以意义的东西,它指引着人们奋斗的方向。

自古以来,人类把对世间万物的信仰和执着,对某种宗教或意识形态或某人极其相信和敬仰,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衍生出众多宗教门类,不可胜数。而有些,更是以反人类主张作为其教义,组织恐怖行动,做出伤害人类和自身的邪恶行为,更为人类社会背弃和谴责。

社会主义作为人民民主的国家制度,其本质是人民享有最高权力。即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本着这个核心,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致力于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人人享有自由、公平、平等权利的法治国家,这样的国家就是社会主义,这样的理想和目标,会让全体人民所接受,成为他们的共同信仰。

三、信仰的重建

1、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社会主义信仰不是空口白话,不是乌托邦,而是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要真正把社会主义信仰贯彻到整个国家的建构里,贯穿于政府工作的各个环节中,体现在法律法规政策中。让整个国家社会,全体人民都沉浸在社会主义大环境中。

2、信仰的建立需要法制社会来保障。所有道德都是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法律首先做到保障人们自身的基本权力不会受到侵犯,维持基本的社会道德底线,才能真正实现较高层次的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也是保证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条件。同时,健全法律和制度的规范机制,还可以起到用法律和制度的刚性约束来支撑道德软性约束的作用。

3、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最大可能的引领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元多样多变的今天,利益至上成为一些人的生存哲学,物质欲望正在侵蚀着信仰的根基。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汇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人伦道德,以道德的力量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让人们相信美好,相信爱,怀有希望,从而凝聚信心,重建信念。

4、榜样的力量

社会主义信仰首先是执政党和政府的责任。有什么样的党和政府,才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执政党和政府是社会风气的导向,会起到表率和引领作用,从而引领社会风气。一些干部在市场冲击和利益诱惑下心为物役、贪污腐化、价值虚无、精神空虚,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要改变这样的状况,必须清洁党员干部队伍。要建立由怀有信仰、并积极努力工作、廉洁诚信高效奉公的党员干部队伍。

共产党人的唯一价值观就是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信仰真理,坚持科学理性、实事求是的态度,秉承正直不阿、廉洁奉公的品行,他们以其强大的人格魅力,率先垂范,让人民群众信服和接受,并带动人民群众共同为社会主义信仰而奋斗。

5、倡导科学理性,反对封建迷信

从反封建神权中脱颖而出的科学理性,代表着人文主义和科学精神的统一。传统的理性主义有三重含义:其一,指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支配能力,即 “生存技能”;其二,指人区别于动物兽性的东西,即 “人性”;其三,指人的道德自律能力。

理性与科学使宗教失去了神圣的光圈,恢复了人性的尊严,证明了世俗化生活方式的合理性,使人们以合理性原则衡量其行为方式合法化。理性化的契约和制度,取代了以为根据的宗教信条、宗法观念、风俗习惯和伦理规范,已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的一般行为准则。社会的理性化过程表现在科学化、人性化、民主化、法制化等等方面。

党的十三大,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明确了党和国家的光明前程和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将领导中国人民凝聚信念,重拾信心,脚踏实地,立足现实,创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最终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伟业,开创人类历史上社会文明发展的典范。

上一篇:论城市规划的法治化 下一篇:生态染色工艺的发展趋势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