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途并行,向目标挺进

时间:2022-06-04 12:37:28

殊途并行,向目标挺进

屈指一数,我在三尺讲台上已经站立了近三十年!现在还依然记得刚刚走上讲台时的情景,真是时光流失、日月如梭啊!三十年的数学教育生涯,有太多的感触、感慨和感悟.如果说自己是成功的,那肯定离不开领导、前辈、同事和朋友的支持与帮助.就个人而言,我最深切的体会是:殊途并行,向目标挺进.

1 实践之路

对学生来说,课堂不仅具有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的意义,更具有生命的意义.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舞台.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曾说过:学习,并快乐着!这应该是一种理想的目标.但对当代的中学生来说,实际情况是:学习,艰辛着!这是中国的现实,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现在的问题是:怎样让我们的学生在通往升学这一艰苦的道路上,伴随着一点快乐、愉悦和幸福,并留下一些美好的回忆.教师精心备课、抓住课堂是关键.一个学生考取了清华、北大,但在通往清华、北大的过程中产生的负面效应(阴影、痛苦、畸型的人格、悲伤等)如果大于升入清华、北大的成功,那么对这个学生的教育应该说是失败的.对老师来说,课堂教学是实践的主阵地、主渠道.从走上讲台的第一天开始我就注重认真备课、上课、改作业、改试卷和讲评试卷,与学生打成一片,师生关系十分融洽.正因为如此,在当年全区统考和区、县数学竞赛中,我所带学生的数学成绩名列前茅,这对我的鼓励很大,对后来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始终重视课堂教学实践,力求每堂课都有亮点,力求每堂课都有笑声,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和教学技艺.如果说,学习是成为智慧型教师的前提的话,那课堂教学实践,则是教师获取教育智慧的必要载体和重要通道.因为实践出真知,实践增才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离开了教育教学实践,教师的发展与智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践是成为智慧型教师的不竭的动力和源泉.

2 比赛之路

原来,我一直在农村中学工作,由于成绩出色,1992年直接调入我的母校——安徽省太湖中学,这给我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从此以后的连续十年中,我经常听老教师的课,经常听本组教师的课,经常跨学科听课,取他人之长为我所用,不断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多次参加各级数学教师大赛,向自己挑战、向工作挑战、向生命挑战.比较突出的是:2000年6月获安庆市高中数学说课大赛一等奖;同年8月获安徽省高中数学青年教师优秀课大赛一等奖;2002年6月获安徽省教坛新星称号;同年8月赴厦门承担教育部《高中数学实验教材》研讨会的说课任务并获奖.有的人只看到别人成功后的光环,却没有看到别人成功背后的风景:那就是勤奋、探索、反思、积累、辛劳、坚持、拼搏……参加过省级教坛新星比赛的老师都知道,那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组赛、校赛、县赛、市赛、省赛,层层选拔、层层淘汰,临时抽课题、临时准备教案和课件,通宵达旦换来第二天的精彩.水平就是这样练出来的,能力就是这样逼出来的,意志就是这样磨出来的.一次次比赛,就是一次次考验、一次次成长.现在,有的老师平时不注意准备,临时参加比赛前大干一场,还想得一等奖,有这样简单的事吗?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有思想、有准备的人,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比赛过程让我知道了课堂教学按质量划分,可以分为起步课、常规课和优质课三种类型.年轻教师要很快走过起步课,一个月、两个月……但不能超过一个学期,力争在三年内上好常规课,然后向优质课发起冲击.比赛过程让我知道了优质课设计的四要素:一个精彩的导入(课堂效度与课堂温度);一个突破难点的举措;一个有思维力度的问题(课堂留点余地);一个艺术化的结尾(将“诗”融入数学课堂). 比赛过程让我知道了新课程对课堂内容要求的四方面:知识(载体);方法(思想的具体化);思想(方法的提炼、概括);文化(必要性、交汇性).

3 写作之路

1998年之前,我写过一些校、县、市级交流论文,但基本上是经验型、感受型的东西,缺乏理论的支撑和自己的思想.直到1998年初的一天,我听到专家学者的精彩报告,猛然醒悟:要认真学习理论,并将其与自己的教学实践联系起来,从千字文练起.带着这种想法,开始了我的“写作之路”.

写作就是把自己读书学习和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体会、经验、感悟、困惑以及对一些教育现象的思考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写的过程就是检验理论的过程、反思理论的过程、丰富理论的过程、完善理论的过程、创新理论的过程. 一线教师只要处处做有心人,就会发现遍地都是黄金,就能够收集到很多有思想“火花”的东西.同时,从别的老师身上,从教学实践中,从书报杂志上,或其他媒体上得到的点滴收获和感想都应及时记录下来,提起笔时就要结合理论知识认真思考、仔细回顾、广泛联想.当自己的思想得到整理、提炼后将会产生新的见解和认识,便会发现新的问题,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和教学风格,并向理性升华.此时,不需要刻意设计,教学艺术就会在你的课堂上自然地流淌,这就是能力,这就是水平,这就是素质,这就是境界.否则,你只能算一位“教书匠”,你的教育教学就走不了多远!比如投入100%的精力获得高考数学平均分120分,如果认真反思、总结、写作,则后面只用70%的精力却能获得123分的平均分,剩下的30%的精力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可以不断提升自己,品味教育的快乐,享受温馨的生活.

在多年的写作过程中,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风格,主要表现如下:数学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开启学生的数学心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数学教学的方法是:兴趣驱动,使学生不讨厌我的数学课(这就是成功);教育理念是,教育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尊重、共同成长的过程;教学风格是,用自己知识的魅力、智慧的魅力、艺术的魅力、人格的魅力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感动学生;教育信念是,学生是我最好的老师.

从1998年开始至今,我已在国家级、省级具有CN刊号的报刊杂志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460余篇,取得了较为丰厚的教科研成果.如此说,毫无炫耀之意,我只想以此来说明一名教师要边教边学边研,坚持写文章,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人文素养,使自己迅速成长.当然,写作不仅仅是单纯的写作,它应该与实践相随,与阅读同行,与思考为伴.实践是它的源泉,阅读是它的基础,思考是它的灵魂.

4 创新之路

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里的教学有法是指教学有其内在的规律,即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的规律,这表明教学是科学.这里的教无定法是指教学的灵活性、变通性和生成性,这表明教学是艺术.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辩证统一,科学求真,艺术求新.在数学教育中,我做了以下几种创新尝试:

第一,辅导学生撰写数学研究性学习论文.数学研究性学习是数学新课程的一大亮点,这种学习方式对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其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有巨大的作用.其实,数学教学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研究性学习材料,关键是教师要做有心人,要有发现的智慧.从2001年开始,我就辅导学生撰写数学小论文参加北京市数学知识应用竞赛,在此基础上,扩大了研究范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从教材例题、习题的引申、推广和变式中选择课题. 二是从教材、同步作业的阅读、探究问题中选择课题.三是从学生的易错处选择课题.四是从校园文化中发现、选择课题.若干年来我辅导不少学生参加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科学论坛,不少研究课题就来源于校园文化.五是从生活中发现、选择课题.生活是一个“百宝箱”,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关键是要有一双慧眼.在数学教学中,鼓励和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选择研究课题,并加以指导,积极推荐作品参加省市青少年创新大赛和科学论坛,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这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同时老师也在此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

第二,用课前三分钟做数学史演讲.在科学技术宝库中,数学是一颗灿烂的明珠,数学史是数学文化的主体,数学新课程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教材和同步作业中恰当安排了一些关于数学史的轻松阅读和自我探究内容,以体现数学学习的选择性和文化性,这些内容是人文教育的极好素材,从中选择有价值的东西,先让学生独立或合作探究,确定专人课堂汇报.当然,这少不了教师的“先行组织者”的工作和课堂汇报中的点拨和引导.近年来,我采用了一种新方法:要求那些语言组织、运用、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以新教材上的数学史方面的阅读材料为线索, 自拟题目,利用课前3分钟的时间在全班进行演讲,表达自己对数学史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并予以个性鼓励性评价,效果不错.

第三,写数学周记.从2004年开始,我要求我带的高二(12)班的全体同学每周写一篇数学周记,并要求交上来批阅点评.我的想法是:数学是一门重要学科,难度很大、学生最怕.让学生写下一周数学学习中成功的喜悦、痛苦的感受、心灵的感悟、艰难的探索、困惑、追求、对教师教学的建议和要求,等等,给学生说话的机会、给学生说话的平台,使我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他们、理解他们,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机智,更好地激励学生,让他们在获取数学智慧的同时,体验快乐和幸福.通过一年的实践,效果很好:不仅能大面积提高数学教育质量,而且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独立思考能力,完善人格.这种做法一直坚持到现在,成效斐然.

5 坚持之路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困难与挫折是最好的大学.回顾这些年我走过的历程,并非都是一帆风顺的.优质课评选市级一等奖、聘任一级教师、聘任高级教师、评选特级教师、提拔副校长等等,我都是通过两次努力才获得成功的.我常常戏称:表明我还要继续努力啊,让我多多学习和反思,让我多经历失败、多接受考验.有专家指出:如果苦闷迷茫,请读书.书会告诉你伟人也曾苦闷过,只不过很快就走出阴影走向光明.豪杰、英雄也曾迷茫过,只不过能从迷茫中很快地调整自己,确定正确的前进方向.人不能完全改变环境,但却能掌握自己.每次的失败,当时的我也非常沮丧,但很快就恢复了常态,这也许是我喜爱读书的缘故.

有位哲人说过,成功者只不过是站起来比倒下去多一次.成功者与失败者的最大区别通常取决于“坚持”.许多天资聪颖者就因为放弃了,结果功亏一篑.成就辉煌的人绝对不会轻言放弃.记得英国杰出的首相邱吉尔在一次演讲中只说了三句话:“永不放弃!”,“永不,永不放弃!”,“永不,永不,永不放弃!”.

我们常常看到,那些在学校成绩平平、毫不出色的孩子,长大后往往非常优秀.这是因为,他们倒下去的次数多了,自然明白了站起来的意义.

“坚持”帮助我成长、成功!

以上谈到了我近三十年数学教育的心路历程.“实践之路”表明,关注自己的专业成长,就是要关注自己的课堂教学以及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的价值观、教育思想;“比赛之路”表明,学科大赛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写作之路”表明,教师要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教学心得和教学智慧,勤于动笔、时时动笔,才能获得理性升华;“创新之路”表明,教师要不断反思、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常常搞点新花样,让学生眼睛一亮,让课堂增添色彩,“真诚、深刻、丰富”是课堂永恒的追求;“坚持之路”表明,困难和挫折总是与我们相伴,有愈挫愈进的豪情,有愈挫愈勇的决心,成功终会来到,要耐心等待.“五路”是发自我内心的感怀,如果说对同仁有点启发的话,我就心满意足了.还是李镇西老师说得好:“要学会自己与自己比,因为自己与自己比就能看到明显的进步,从而充满前进的信心.”不是所有的老师都能成为优秀教师,但只要你多一份努力,你就向优秀教师的目标靠近了一步,这意味着你的教育教学已经或正在走向更大的成功!

作者简介:李昭平,男,1963年8月生,安徽省数学特级教师,现为安徽省太湖中学副校长.多年来,所授班级的学生多次在全国初、高中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和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省等级奖,高考、会考成绩优异.曾获得安徽省“教坛新星”、安庆市数学学科带头人、安庆市先进教研个人、安庆市名师、市级优秀教师、省市优秀科技辅导教师等荣誉称号,2006年获安庆市市长奖,2012年获安庆市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数学课堂教学研究,迄今为止,在国家级、省级具有CN刊号的报刊杂志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460余篇,在省内外进行名师交流讲座40多场.

上一篇:浅议教育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 下一篇:生态旅游的发展效应与管理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