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估油价?

时间:2022-06-04 12:21:13

中国的石油价格在继续管制和市场化的两难选择之间徘徊,持续疯长的油价最终将会迫使政府作出取舍

油价猛于虎。2008年5月22日,纽约商交所原油期货价已经创下135,09美元的新高,较月初上涨了近20%。而自2006年以来,国际市场油价已经翻了一番。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原油价格涨了将近80倍(表一)。一连串疯长的数字让人们不得不回忆起1970年代石油危机引发的全球通胀。

“原油价格的高涨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高世宪对《新世纪周刊》说。首先是原油市场的供求关系,中印等发展中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原油需求增加,但欧佩克的限产使原油供给并没有跟上需求的增长幅度。美元的持续贬值也使以美元结算的原油价格更加高涨,此外投机资本的炒作也助长了油价的攀升。

目前来看,原油价格的涨势并没有结束的迹象。在原油消费不会明显下降的情况下,同时世界各主要经济体没有出现明显衰退,油价不会在短期内走低。高盛的预测是,油价有可能在未来6~24个月内飙升至每桶150~200美元。长期来看。原油产量虽然保持了持续上升态势,但由于开采成本越来越大,欧佩克剩余产能呈现下降态势。除非全球能源需求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否则,原油需求预期也会进一步推高油价。

而在目前的国内成品油市场。价格似乎并没有太多地受到国际市场油价高企的影响。和国外相比,国内成品油价格还是维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上。上海期货交易所总经理助理褚殃海在“上海衍生品市场论坛”上指出:“国内成品油价格低于国外同期的成品油价格,这种情况如果长时间持续,可能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

脱轨的油价

由于中国目前实行的成品油定价制度,让炼油企业并不具备根据市场情况调整成品油价格的资质。

中国从1998年6月起曾正式引进了与国际油价挂钩的定价机制,起初是盯住新加坡市场油价,2001年时改为与新加坡、鹿特丹、纽约三地市场的平均价格挂钩。

在2007年年末,一种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浮出水面,即盯住世界主要产油区布兰特、迪拜和米纳斯三地原油价,再综合中国炼油行业平均成本、行业平均利润后,确定中国成品油零售价。但是,这一办法迄今并未真正实行。

但由于通胀的压力,现行的成品油定价办法仅是由发改委确定基准价,石化企业以8%的波动区间来定最终零售价。这使得内地成品油定价权几乎完全掌握在发改委手中,只要发改委不上调基准价,不论国际原油市场价格如何猛涨,大量进口国际原油的内地石化企业也只好硬扛。

如此一来,炼油企业的处境就格外被动,不得不承受国际油价飙升和国内成品油限价政策所导致的巨额损失。对此中国政府采取了对炼油企业发放补贴的办法来为其弥补部分损失,对进口原油增值税先征后返75%。有报道称今年4月中石化获得原油进口补贴人民币71亿元。

国际能源署(1EA)称,中国今年发放的对炼油商补贴约450亿美元(约3510亿元人民币)。市场人士指,过低能源价格对出口大国中国来说,等于变相补贴世界。

由于一直未能进行成品油价格改革,低廉的油价吸引了香港运输企业到中国大陆加油,因香港柴油较大陆贵近1.5倍,香港货柜车司机都赶往珠三角加油:为了多偷运成品油到香港牟利,一些司机加装油箱蒙混过关,深港公海交界处成为大陆成品油走私海外的暗角。

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中心油价处处长单卫国对《新世纪周刊》表示:“现在国内采取的成品油低价政策,会使石油消费无限制的膨胀下去,让中国(在这一轮原油价格涨势中)更加被动,应当把成品油价格提起来。”

自1993年以来,中国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目前国内进口原油占原油消费总量的47%,预计到2010年超过50%。2007年中国进口原油近2亿吨。

在这一轮原油价格上涨过程中,受冲击最大的是中国炼油企业。以现在内地成品油价计算,中石油和中石化在炼油领域盈亏平衡点约在80美元/桶上下。香港《文汇报》报道,中石化副总经理周原曾透露,原油价格达100美元/桶时,每售1吨汽油亏损额达2000元人民币,柴油亏损则更多。

补贴困境

中国目前对成品油进行限价并补贴炼油企业的政策,使得国内民众能使用上便宜的汽柴油,市场上低廉的能源价格也显著降低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但在国内外成品油价差近3000元/吨,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上涨的情况下,这些措施并不能治本。

“在妥善处理好社会各方面利益基础上,逐渐市场化,是中国石油政策的必然选择。”褚殃海建议完善中国石油市场体系的时机已经到来。他认为,中国目前如果不进行市场化调整,各个行业利益的平衡、产业的有效发展将陷入非常严峻的考验。

但是就在近日,国家发改委在其网站上公告澄清短期不会放开成品油价格。国家有关主管部门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关键时期,国内的成品油价格不可能放开。

但是,来自美国投行摩根斯丹利日前研究报告称,虽然能源补贴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但是扭曲了全球石油需求,并导致发展中国家通胀水平被低估。高油价最终将令发展中国家能源补贴难以为继。

报告认为,如果石油价格高涨是暂时的,发展中国家的能源补贴可以有效地消除高油价带来的不利影响。但是,如果油价长期维持在高位,这些国家的政府就很难继续维持巨大的能源补贴。 因此,一些国家将会被迫减少或者取消能源补贴。

在亚洲,印尼政府于近期宣布取消对原油的补贴,并采取强硬手段保障此政策的实行。印尼政府给出的理由是,对汽柴油的补贴使印尼政府背负沉重的财政负担,而且补贴并不能均衡地使社会全体成员得利,取消能源补贴后政府将更多地帮助低收入群体。

中国难题

中国实行的成品油限价政策,是从2003年春SARS爆发以后,迫于通货膨胀的压力增加而实施的。政府出于对通货膨胀升级的担忧,从而持续施压限制对汽油、柴油的价格上涨(表二)。

“在目前的情况下,国内的成品油价格应该提得更高,政府可以借鉴印尼的办法。在成品油提价后对低收入群体进行补贴,这样也更加有利于社会公平。”单卫国表示。

当然,从根本上来说中国应努力减少对原油的需求,加快环保节能型社会的建设。“但目前的油价政策显然并不利于对原油的节约使用。”高世宪说。

他认为,解决国内油价问题的办法应该是在适当的时候将石油价格市场化,政府不再对成品油进行补贴,虽然在短期内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通货膨胀的压力,但从长远来看,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下降遥遥无期,成品油补贴的压力只会越来越大。取消补贴后,不再低廉的油价也会使企业更加关注节能的效果,从而降低原油的需求。

在成品油价格市场化的同时,政府应当适时启动内需,构筑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加大医疗和教育等公共产品投入,提高低收入阶层收入水平,过去10多年政府财政收入增长持续高于C33P增长也为此奠定了物质基础。在此过程中,政府应着力培育第三产业发展,完善社会服务功能,使中国转向真正的内需推动型经济增长。

但是目前,政府主管部门对于放开油价管制的表态相当谨慎。当被问及国内是否有可能在近期放开对油气价格的管制时,被采访者均三缄其口。“现在不好谈这个问题。”一位具有政府背景的资深能源专家对《新世纪周刊》表示。

实际上,政府部门对重估油价的呼吁并非置若罔闻。早在2006年初国务院出台的《石油价格综合配套改革方案》中就强调,成品油价格改革的基本目标是要实现原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基础上理顺国内成品油价格。这说明油价改革已经列入政府的考虑范围。或许,高企的CPI和地震等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打乱了这一布局。

上一篇:青龙村:折断的经济命脉 下一篇:明星的镇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