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课改:十年助推基础教育六大变化

时间:2022-06-03 11:53:44

山西课改:十年助推基础教育六大变化

10多年来,山西省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实验区扩大到所有中小学校,从义务教育延伸到高中教育,从课程结构调整、教材变革推进到基础教育深层次、全方位的整体领域,使基础教育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课程结构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育资源开发、考核评价等方面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开启了山西素质教育的新时代,引领基础教育进入了一个新天地。

一是教育思想和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多年来,山西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尊重每一个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等教育理念,符合中小学生成长和人才成长规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也符合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得到了山西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的高度认可。特别是改革一线的广大中小学校长、教师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其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被唤醒,激发起巨大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激情,从对新教育理念的被动接受走向积极行动、自觉传播、认真实践,其教育思想理念在不断更新。学校的办学重点从只关心分数到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注重统一要求到注重差异发展,从重视强化训练到重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全面健康发展的目标。如今,全省上下已树立起了四个基本教育理念:一是全面发展的理念;二是人人成才的观念;三是多样化人才观念;四是可持续发展观念。新教育理念的逐步树立,为山西课程改革走向成功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化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基础。

二是课堂教学发生了重大变化。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渠道。山西课程改革之前的传统课堂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以学生被动接受、机械训练甚至死记硬背为主要特征。这不但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而且使课堂教学成了脱离学生和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象牙塔”。经过10余年的课程改革,山西广大中小学校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变化,学生在课堂上被当做整体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来看待,传统教学中单一的“知识技能目标”变成了“三维”目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如过程与方法、情感等受到高度关注,教师把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合作探究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方向。各地和学校积极学习借鉴省内外先进经验,积极创新,大胆探索,构建起丰富多样、异彩纷呈的多样化课堂教学模式。如“有效教学”、“目标教学”、“问题导学”等层出不穷地出现,并涌现出新绛中学、清徐二中、灵石二中、怀仁中学、太谷二中等一大批各具特色的课堂教学,改革典型。山西省教育厅因势利导,每年有针对性地通过汇报会、观摩会、现场会、研讨会等形式,积极推动和引导课堂教学改革由点到面,使其稳步健康地发展。全新的课堂成为了学生学习、交流、分享、共进的舞台,呈现出从未有过的生动局面,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三是教育教学评价发生了重大变化。评价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对推进整个改革也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作用。山西省在推进课程改革中,把评价改革作为重要内容和重要保障,积极而稳妥地推进。在评价方式上,要求所有学校为学生建立反映其成长历程和发展亮点的“记录册”。义务教育学校由原来考试后将学生成绩公布、排队的简单评价到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成长手册等体现其多方面成长记录的综合档案,评价方式由原来教师单一评价到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老师寄语、成果特长展示等激励为主的评价。高中学校为每个学生建立《学生综合发展报告》。评价内容由原来的考试成绩扩展到学生的个人评价、好友评价、最佳作品、个人特长等体现学生成长历程的综合记录。为了淡化高考升学率对素质教育的负面影响,为课程改革创造宽松环境,山西省人民政府特发文,坚决取消每年高考结束后各地和学校公布高考成绩、进行高考排名,单纯依靠高考成绩对学校、教师、学生进行奖励的做法,坚决不允许任何单位与学校公布、宣传高考信息、成绩。同时,还持续推进中考改革,扭转单纯以文化成绩录取学生的倾向,要求各地不断加大将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学校的比例;决定在中考时加试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和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山西教育评价改革的稳步推进,促进了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视,激发了学生内在发展动力,使广大中小学生热爱学习、热爱劳动、热心助人、热心环保,积极参加校内外各项有益活动,展现出健康向上、生机勃勃的良好精神风貌。

四是教师专业水平发生了重大变化。山西省从课程改革伊始,就把打造一支敬业且专业,并适应课程改革要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工作重点,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工作原则,省、市、县、校四级连续数年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要求所有校长、教师都必须经过系统的通识培训、专业培训和教材培训才能走上课堂,担负起实施新课程的重要使命。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也是国家实行中小学教材选用地方化、多样化的过程,教材选用机制的改革,调动了各教材出版单位积极踊跃地承担培训任务,每年暑假由出版单位组织数百名全国一流的课程专家、教材编写专家和特级教师、优秀教研员等,深入到山西各市、县的培训课堂,与数十万名中小学一线教师共同交流切磋,使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据初步统计,全省有近百万人次教师接受了各种形式的专业化培训。如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成为山西40万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最重要平台,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和工作方式,已成为引领山西基础教育未来改革发展的重要筹码,成为推动素质教育实施的强大动力。

五是教研工作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课程改革专业性强、覆盖面广,各地工作差异性大,因此必须要有专业人员深入学校和课堂进行专业指导,提供支持和帮助。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山西省各级教研队伍承担起了专业支持的重要任务。广大教研工作者不断解放思想、转变思路、创新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指导、引领、促进的作用,总结推广了许多实用性、操作性和针对性强的教研工作模式。在组织广大教师开展全员培训和校本教研工作的基础上,在广大农村地区创造性地开展联片教研、区域教研活动,有效解决了农村地区学校规模小、教师专业水平低、教研效果差的问题。在指导和引领各地在课程改革进人常态化工作后建立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历史性地改变了教师研究的价值取向,成为山西广大中小学校始终坚持的基本制度。近几年,许多市、县教研室又充分利用教育信息技术提供的平台,组织中小学教师开展网络教研,拓展了教研覆盖面和受益面,提升了教研工作水平,成为了山西基础教育的新亮点。

六是学生发展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在“一切为了学生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山西的中小学校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个性差异、兴趣爱好、情感态度作为课改工作的重要准则,把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个性发展、持续发展和创新发展作为重要目标,积极开设了有益于学生多方面素质能力提高的综合实践课程、通用技术课程、信息技术课程和选修课程。并从本校实际出发为学生开设了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社区服务、公益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使广大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科学人文素养得到了广泛而良好的培养,使他们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成为课程改革最大的受益者。

课程改革是进入新世纪后基础教育工作从理念到实践的重大创新,也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改革。多年改革取得的成绩为进一步推进山西基础教育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自信,今后山西全体教育工作者将会以更强烈的责任感、更充沛的激隋和更丰富的教育智慧力促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推进,走人新的、更精彩的下一个十年。

作者系山西省教育厅基教处处长

上一篇:浅谈以学生为本的政治课堂 下一篇:浅谈小学语文个性教育的发展